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玉米育种专家郭国亮:粒粒"金"种折射激情人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10-21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48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山西省粮食生产取得了连续6年突破100亿公斤的成就,特别是占全省粮食总产66.4%的 玉米,通过农业科学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单产纪录不断被刷新。谈到 玉米高产,不能不提起山西省著名 玉米育种专家,省农科院研究员、山西大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国亮,经他选育并通过审定的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大丰系列" 玉米品种,多次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在山西省累计推广3000万亩,为农民种植 玉米增产12亿公斤。特别是他研发的高产密植新品种大丰26号,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去年经国家级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051.4公斤,最高达1149.3公斤,创下了山西省 玉米种植单产纪录。

  追逐太阳育种,让30年变成了60年

    在位于文水县良种场的试验田里,记者见到了郭国亮: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一双黄胶鞋沾满泥土。尽管已是省内的著名 玉米专家,还执掌着山西大丰种业公司,但他依然保持着一个农民的本色。

    "你看看,这株 玉米长得多好。"每当看到漂亮的 玉米,郭国亮就会兴奋地向我们夸耀,掩饰不住发自内心的喜爱。

    1977年,山西农学院毕业的郭国亮,在省农科院 玉米研究所参加工作,开始从事 玉米育种,就像一粒金灿灿的种子,从此将根扎在黄土地上。

    "当时,山西省 玉米产量一亩地仅有230公斤,比起国外1000多公斤的产量,差了数倍,如果能将 玉米单产量不断提高,粮食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郭国亮说:"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培育出高产高抗性的 玉米。"

    可了解 玉米育种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沙里淘金的活。

    一个新品种的育成,按常规需要8年-13年时间,为缩短科研过程,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山西省的 玉米育种工作者,每到秋季,就要带上自己刚收获的育种材料,到海南岛进行加代育种,一直呆到第二年4月,再带着育成的种子赶着回来播种。这样不停地种和收,育种效率会提高2倍。

    不知情的人以为呆在海南育种是一种待遇,可是去过的人都知道,在那里有多受罪。

    上世纪80年代,郭国亮背着自己培育的30多公斤种子,登上南下的火车,乘车换船,整整8天,来到距三亚30多公里的农村,住进一间破旧的茅草屋。白天,他顶着湿热烈日在租到的地里开垦、播种、授粉;深夜,还要忍受蚊虫叮咬;特别是万家团圆的春节,他还得在 玉米地里忙着杂交授粉,这样的春节,他在海南过了无数个。

    "每天除了种地,还要砍柴做饭,老吃炒黄豆嘴唇都烂了,后来才开始跟当地人学着自己种菜吃。"妻子李雪琴对丈夫当年所受的苦记忆犹新。

    在这样南来北往、追逐太阳育种的近30年时间里,老郭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和省级的科研项目20多项,培育并通过审(认)定了14个 玉米品种,获省级以上成果奖三项,目前承担着国家及省级9项科研课题。

  带着"胰岛素泵",刷新山西省 玉米种植单产纪录

    在郭国亮的眼里, 玉米就像自己的孩子,无论是出差归来,还是生病住院,一有时间,就要呆在 玉米地里,用他的话说, 玉米育种就像选拔赛,每年要从1万多个基础材料中择优选用,必须对"选手"了然于胸。

    "有一年国庆期间,老郭要去四川、重庆走访客户,约定早上7时出发,可左等右等,不见他的影子,直到看见他穿着一双黄胶鞋从试验田走来,才明白他去和 玉米"告别"了。魏宏斌是大丰种业有限公司的办公室主任,了解老郭多年的习惯。

    玉米育种不同于在实验室搞科研,给 玉米杂交进行人工授粉,必须要在夏天最热的时候进行,每天郭国亮都是一大早就迎着热浪钻进 玉米地,全身被 玉米叶子划得血迹斑斑。碰巧的是,老郭患有花粉过敏性鼻炎,即使他头带草帽、脖子搭毛巾、带着风镜全副武装地站在密不透风的 玉米地里,也要不断地打喷嚏、流鼻涕,可就是这样,他依旧天天抱着记载本在田间地头侍弄心爱的 玉米。

    采访时我翻看老郭的田间记载本,A4的纸,装订起来有2厘米厚,正反两面都是密密麻麻的表格,相当于每年都要给试验田的每株 玉米制作一份档案。20多年了,这样的记载本在他的试验室里,一摞摞,与人等高。

    "不亲自做印象就不深,做育种的,要和时间赛跑,万一有了差错,一错就是一年,特别是一些珍贵资源,错了永远无法弥补,生怕出半点纰漏"。郭国亮说,这么多年,他最怕的就是生病,农时耽误不起啊。

    但2006年,老郭发现自己体重减轻、皮肤痒、时常口渴,在大伙的劝导下到医院检查,结果是较严重的糖尿病,需要立刻住院治疗。其实这个病,在两年前体检时就查出来了,可他当时觉得没什么不适,再加上工作忙,就没在意。不过即使是住院治疗期间,他也把手提电脑和科研资料搬到医院,上午整理资料,下午再偷偷溜出来,去试验田看看 玉米:"正是中秋节前后,玉米快收了,活儿正多呢。"

    出院后,老郭开始注射胰岛素,可每天不是在地里回不来,就是在乡下给农民讲课,或者南来北往地搞育种,根本不能按时吃饭、打针,在一次因低血糖晕倒之后,他干脆带上了"胰岛素泵"。

    正是在"泵"的陪伴下,郭国亮走向他育种事业的一个巅峰,育出了可与美国先锋公司选育的先玉335相抗衡的高产密植中穗新品种大丰26号,刷新了山西省 玉米种植单产纪录,也走出了山西省 玉米高产高抗之路。

    搭建科研成果转换平台,实现市场份额从0到10%的快速提升

    在育种间隙,为补充经费不足,老郭曾负责组建过 玉米所的开发公司。正是那个时候的历练,让他有了比其他科研人员更为广阔的思路,也有了不一样的选择。

    1999年,老郭放弃谷子所副所长职务,出任主要靠给其他种子公司繁殖种子的省农科院大丰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这在当时,相当不被人认可。但从事多年育种工作的郭国亮知道,只有走上科研、生产、推广、销售一体化的路子,才能有利于保证科研上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并加速成果的转化,实现农民的丰收、增产。所以,他到公司的第一件事,是成立了自己的课题组。

    事实证明,郭国亮的选择是正确的,随着育种方法和速度的快速革新与发展,特别是由我国与美国先锋公司合资生产的先玉335进入山西省后,全省大大小小上百家由省市县种子公司改制而成的种子企业,由于不具备科研和育种能力,市场逐渐萎缩。

    在关键时候,郭国亮带领他的课题组,针对近年来国际上 玉米育种由稀植大穗向密植中穗改变、由靠单株增产改为群体增产的发展趋势,利用自己多年 玉米亲本材料累积和育种经验,采取高效快捷的结合方式选育成功了可与先玉335相抗衡、且更具有抗性的大丰26号。从而在省内多家 玉米企业受到冲击,市场份额逐渐减少的关键时候,大丰种业有限公司在短短的几年内实现了市场份额从0到10%的快速提升。

    为了从根源上杜绝假冒种子对消费者的侵害,从2006年开始,郭国亮就尝试着对产品进行贴防伪标记和涂800防伪电话查询,今年,他们又在全省种业率先启动"条形码防伪标识管理系统"。使每袋大丰系列的种子在出厂就有了"身份证",农民如有疑问,还可以根据包装袋上的条形码向公司查询。

    "这样做肯定会增加企业运行成本,但老郭始终认为,如果能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山西省 玉米产量,非常值得。"大丰种业副总经理钮笑晓说。

    但种业的发展在于不断创新和突破,使用他人的产品或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抗衡,不能主导种业市场的发展方向。

    无叶舌 玉米就是郭国亮科研的发展方向,这种 玉米株型紧凑,叶片直立,透光性强,适宜密植,具有高产更高产的增产潜力,如果这种 玉米新品种得以推广,将为山西省 玉米生产带来又一个发展春天。

    我们期待着这个春天的早日到来……(山西日报 记者白续宏 通讯员 范晓军 张华)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