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环滁皆山也,没想到,从南京一路过来,放眼望去,满眼的稻田,真不愧为水稻大市啊。”11月6日下午,滁州国际酒店,行装甫卸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风趣地说。
已经数不清袁隆平第几次来安徽了。芜湖、安庆的田间地头,留下了这位“农民”院士的清晰足印。他带来的超级杂交稻新品种,让两地水稻的每亩单产量平均提高了100至150公斤。
此次来到滁州,除了应邀参加第二届中国农民歌会外,袁隆平所在的杂交稻研究中心还将和滁州市人民政府签署百万亩超级杂交稻推广战略框架协议,并为落户在滁州的华东地区超级杂交稻原粮生产和示范基地授牌。
“现在,滁州市水稻的每亩单产量约为550公斤,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要知道,日本水稻的每亩单产量仅有440公斤。但是,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我在湖南的超级杂交稻三期试验田,百亩田的平均产量已经达到了830公斤。”谈起自己心爱的杂交稻,袁隆平脸上写满了兴奋,舟车劳顿的疲惫一扫而光。
当记者问到杂交稻推广开来并成功增产需要哪些条件时?袁隆平精辟地概括道:良种+良法+良田+良态。“今天,我带来了良种,滁州土地肥沃,气候生态适合水稻生长,又具备了良田和良态的条件,现在关键是要有良法。”袁隆平挥舞着双手,侃侃而谈,“我心中的良法是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运作、农民参与。我只懂培育良种,生产种子是企业的事,引导农民推广播种是政府的事,具体播种耕耘是农民和农技人员的事,只有这个链条顺畅地运转,我们的水稻才能增产,农民才能增收。”
“在实现增产目标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尝试观光农业,把农业和旅游结合起来。”袁隆平笑着说,“很多城市居民、青年把农业想像得很落后,其实中国农业早就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了,我们很多地方播种、插秧、收割实现了机械化,温室也有了电脑控制,这不,华西村的温室大棚里都种起了香蕉。”
谈到在滁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农民歌会,袁隆平高兴地说:“以前农民吃不饱,现在想的是怎么吃得更好,物质上满足了,更需要精神的愉悦。可以说,农歌会是我们农民的精神食粮,是希望田野里唱出的新歌,衷心祝愿农歌会越办越好。”(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李跃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