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保护性耕作:建立10种模式 筛选12个品种 增效2亿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11-12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352
 

    科技日报讯(记者范建)“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获得阶段性进展。所获14项成果对推动全国各地的保护性耕作发展起到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8日在北京召开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中期检查会上,专家们肯定了这一作法。

    《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在2006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下,提出了适于我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制的理论框架,建立了10余种适合区域发展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及覆盖作物技术模式,筛选出免耕适应型作物品种12个,引进、选型改造和研制新机具10个,获得专利10个,申报专利14个。获得成果14项,发布保护性耕作地方标准4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对推动符合我国农业实际的保护性耕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保护性耕作具有省水、省肥、省工、节劳、节能、减排等特点,在新的农业发展阶段具有重要功能。与国外保护性耕作相比,我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独具特色,要与人均耕地少、经营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等国情特点相适应,将土壤少免耕、松耕、休闲、覆盖、旋耕、轮作等技术科学组装、高产栽培及其配套技术的合理组配的系统化综合技术体系,强调其多样性、系统性、适用性、简便性。

    在项目首席专家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高旺盛教授的组织带领下,国内40余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协同攻关,并从各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出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关键技术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性研究。

    ---区域化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模式逐步形成,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实用化水平明显提高。项目组以解决区域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为目标,分别在东北黑土区、农牧交错风沙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华北缺水区及长江流域开展了联合攻关,提出了10余种具有区域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这些模式充分考虑到区域的资源气候和农业生产情况,能切实解决当地农业的实际问题,实现增产和增收。4年来通过项目组的协作攻关,研发的技术模式累计在全国推广521.8万亩,累计节本增效2亿元以上。

    ---在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主要是研究解决我国平原区、风沙区、丘陵区等不同耕地类型下的多元化覆盖技术,尤其在干旱丘陵砂石覆盖半机械化技术、华北平原机械化秸秆覆盖免耕技术、东北冬季玉米高留茬深松技术等取得重要进展。重点突破解决保护性耕作下确保稳产和增产关键技术,防止减产,提高效益。保护性耕作技术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多耕多耙”的习惯,加上如果配套技术的滞后,在某些区域会出现部分减产的现象,有的专家由此认为这对我国粮食生产不利。项目组从各种模式的特点出发,深入研究保护性耕作下作物生产技术的各个环节,科学分析少免耕以及大量秸秆还田条件下减产的原因,从适应免耕型品种、关键机具、播种保苗、合理施肥灌溉及病虫草害的防治等技术环节入手,建立了东北保护性耕作玉米立苗稳产、华北麦玉两熟保护性耕作“稳定小麦、主攻玉米”以及南方水稻免耕稳产技术,达到确保周年稳产、突破高产为目标,实现了保护性耕作稳产及平衡增产。

    ---强化了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制理论探索与创新,首次提出了“少动土、少裸露、少污染、高保蓄、高效益”为特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理论原理与技术体系,在今年8月举行的国际保护性耕作研讨会上,得到了美国、加拿大等专家的一致认可和赞赏。针对气候变化、固碳减排等热点问题,从保护性耕作角度进行了研究。通过大量的测定,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5%?20%左右。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