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夏伏旱,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以及内蒙古中东部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40%左右。此次干旱发生在玉米作物的灌浆期,干旱导致了玉米灌浆期缩短,籽粒不饱满,进而直接影响玉米的质量和产量,此次旱情对东北地区玉米生产影响较大。记者不久前到辽宁和吉林两省的一些县市采访了农业主管部门、种子经销商、农户,从了解的信息看,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是国内玉米育种科研方向面临的主要难题,确实也影响到农民的实际收益。
高产正面临着极端气候的威胁
一个玉米品种如果只是在顺风顺水的好年景下获得高产,并不能证明它就是优良的品种,只有经受了极端气候环境的考验,产量和别的品种相比波动不大,才能证明这是个好品种。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趋势下,旱灾已经成为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威胁,而玉米品种在旱情中表现如何,也成为各个玉米品种一分高下的重要指标。
在辽宁省黑山县记者采访了当地种子经销商高凤忠,他经销的玉米种子品种很多,对很多玉米品种的旱情表现了如指掌,他说:“当地玉米品种有数百个,总体而言,国内玉米品种的抗旱性能不尽如人意。”黑山县种子管理站高凤民局长说:“玉米生产讲究的是优质、高产、高效益,目前国内育种还只是注重了高产,而且高产正在越来越频繁受到旱情的威胁,有了高产如果不能解决优质问题,农民还是得不到实惠。”
由于增加了玉米播种面积,所以吉林省扶余县今年玉米总产量受旱情的影响并不大,但是旱情仍然是当地玉米生产的主要威胁。扶余县农业局局长胡振林说:“从当地气候环境来看,十年九旱已经是一个趋势了,玉米生产要想获得高产,在今后将不得不面对旱情的威胁,这对玉米品种的抗旱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品种和国外品种在正常年份时,产量差距可能不太大。但是遇到极端气候环境时,产量的差别就非常明显了,这自然影响到农民对品种的选择。”
从今年的旱情对东北玉米生产的影响来看,国内玉米品种在生产中如何做到全天候获得好收成,就需要育种科研人员结合生产的实际情况,来重新诠释“高产、稳产”的定义。
优质关乎农民的实际收益
什么是优质?用农民朋友素朴的语言来说,就是玉米收获后能不能卖个好价钱。要想卖个好价钱,在玉米产量相同的前提下,收获的玉米还要具备两个重要因素:子粒角质含量高、中后期脱水快。
在当地采访时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名词“水玉米”,意思就是在玉米收获期玉米籽粒含水量在35%以上甚至更高,在黑山县和扶余县不管是是采访政府部门还是农户,他们都反映国内玉米品种生长后期脱水慢导致收获后含水量过大,不仅影响到农户的储放,而且更重要的是粮库在收购时对此类“水玉米”压级压价,从而影响到农民的实际收益。黑山县高家村农民徐成国种了20多年玉米,先后种过很多玉米品种,他对国内玉米品种脱水慢体会很深:“我们收获几万斤玉米堆在院子里,如果含水量高,还没等到卖出去,很多就被捂坏了,含水量高的玉米不仅被压级压价,而且还要排在最末收购,这样很难找到一个好时机卖到好价钱。”
子粒角质含量高,意味着容重大,不仅可以增加更多的产量,而且由于其口感好,粮香味道浓,做出的玉米面、玉米查等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就是作为饲料,也是家禽牲畜的最爱,所以自然能卖出个好价钱。从当地农户了解到,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玉米品种都是粉质型玉米,在产量相同的情况下,价格比不上角质型玉米,在遇到极端气候情况下,产量大幅度下滑,那就更谈不到好收成了。扶余县当地玉米收购时,角质型低水分品种(先锋品种)的价格大概在每斤0.7~0.75元,普通粉质型的玉米价格大概每斤0.61元,价差应该是每斤0.09~0.14元。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目前国内玉米新品种不断涌现,但是对于新品种是不是真正能为农民带来收益还考虑不够,比如"水玉米"这个问题在国内玉米品种上还没有得到解决,高产但不优质,优质又不高产,尽快解决这个矛盾,才能为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
高产优质才有竞争力
我国玉米育种从稀植大穗种植,到现在的耐密高产种植,今后的重点是要解决高产和优质完美结合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国内品种在生产中才能真正和国外品种竞争。扶余县今年种植的先锋品种已经达到近60万亩,占当地玉米种植面积的30%。农民对先玉335趋之若鹜,农民对它的评价是:优质又高产,能卖个好价钱。扶余县农业局局长胡振林说:"扶余县对农民购买玉米品种没有行政干预,也不能强迫他们买什么,先玉335在今年的大旱中产量高过其他品种,农民看得很清楚,对能够为农民带来真正收益的玉米品种,我们当然非常欢迎。"
就国内玉米品种在生产上不如人意的现状,记者采访了吉林省农科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玉米首席专家王立春研究员,他说:国内玉米品种选育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比如就玉米品种的抗旱表现来讲,国内品种还只是表现出"耐旱",而不是"抗旱",一字之差,其结果表现就是大相径庭。对于其他的一些性状,比如玉米含水量大、大多数是粉质型玉米,国内的育种界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是目前还很难有大的突破。这一方面是国内种质资源的局限,种质资源研究的进展程度将决定育种水平的突破,我们在这方面和国外的差距非常大,如果先天的资源不是很丰富,那么育出的品种就很难竞争过别人。这自然影响到农作物品种品质和质量,进而影响到我们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国内的科研体制问题,国外的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新品种选育、生产应用,都是通过公司的商业化运作,这个过程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国内的品种选育大多数是为了"获奖",大家都挤在很出彩的品种选育方面,而种质资源的研究收集、乃至新品种在生产上的表现,就少了几分热度。目前国内也有一些公司在整合这个过程,但是规模力量都还不够。所以要改变目前国内玉米品种的研发差距,就必须改变育种模式,走商业化育种方向。
品种的选育一定要和生产结合起来才有出路,比如东北大平原非常适合机器收割,这个也是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必须走的道路,但是记者得知国内的玉米品种由于含水量高、轴粗而有弹性,并不适合用机器来收割。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许多,实质是反映了国内的育种科研和生产脱节真实状况,玉米育种要做到高产优质同时具备,国内的育种科研人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来源: 农民日报 作者: 杨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