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感动中国人物志》李登海--名扬世界的“玉米大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11-30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364
 

    新华网北京11月29日电(电视片《感动中国人物志》解说词)李登海??名扬世界的“玉米大王”

   编导:曲欢迎

 【解说】李登海要去海南种地了!后邓村里出了这样一件新鲜事,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全村人的议论。

 【解说】1978年秋后的一天,在莱州市后邓村,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骑着自行车急匆匆赶往市里,去找在市里开会的县委书记,他申请去海南。

 【解说】这个年轻人就是李登海。

 【解说】八年前,在后邓村农科队当队长的李登海被一消息震惊了。

 【采访】山东莱州玉米科研所所长李登海:美国玉米品种达到2500多斤,当时我们自己才产200多斤,当时我就觉得非常惊讶。

 【解说】“丰年吃不饱,灾年拖儿带女闯关东”是李登海对当时生活的记忆。

 【采访】李登海:我自己本身吃过树叶子,吃过树皮、地瓜干、地瓜藤、玉米穗粥、水草……应该说,我知道挨饿的滋味。

 【解说】李登海暗下决心,让地里打更多的粮食,让人们吃饱饭。

 【采访】李登海:从1972年开始就下定决心,这个一定要开创出中国的玉米高产道路,像美国的华莱士那样,他能开创美国的高产道路一样。我们现在看来,走出中国的高产道路,外国农民能办到的事,我觉得我们中国农民也能办到。

 【解说】1972年,李登海的玉米高产试验田第一次收获就以亩产550公斤引起了全村的轰动。李登海欣喜之余明白一个道理,玉米高产的关键在种子,他要自己搞育种。

 【解说】李登海想争取更多的土地搞育种。但是村里拿不出多余的土地供他大展身手,他费尽心思才租到一块薄地。

 【解说】李登海把这块地当做了宝贝,精心呵护。就在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困难悄悄降临了。

 【采访】李登海:在我8年的实验当中,120多个品种,做了140块高产田,8年时间,没有一个品种能超过700公斤。

 【解说】700公斤这个坎儿,整整绊了李登海8年。正在这个时候,有人说,海南岛一年四季树木常青,适合育种。说者无心,李登海心中一亮,何不到海南岛搞玉米育种呢?

 【采访】李登海:搞玉米的高产攻关呢,我们在山东一年只能进行一次,冬天我们可以到海南岛种啊!在海南岛可以种上两季,种上两代,再加上我在山东下边再种一季,三年的工作我一年就能干出来。

 【解说】县委书记看着眼前这个执着的年轻人,当即同意了他的请求。

 【采访】李登海:县委书记、县长非常重视,给我们一些钱,叫我带队,农科所出一个、种子站出一个、西由人民公社出一个,农机站出一个,由我来带队,四个人下海南。

 【解说】10月29日,李登海出发了,他也由此开始了自己莱州、海南岛间长达30年候鸟般的生活。

 【解说】初到海南的李登海,人生地不熟,只租到了一亩二分地,为了获得更多的实验数据,每个品种只种一棵。

 【解说】每天,李登海就像盼着孩子出生一般趴在地里查看玉米长势。海南岛的炎炎烈日,晒得他背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一粒粒种子破土而出,李登海满含期待。

 【采访】李登海:我说,对每个播种下的科研的育种材料,我都以望子成龙的心情,寄托一种成功的希望。

 【解说】可是一场意外,打碎了他的希望。这一天,正在休息的李登海忽然听见玉米地里传来牛叫声。他拔腿跑到地里一看,眼前的景象把他惊呆了,他的宝贝玉米苗被两头水牛啃得光光的。

 【解说】李登海瞬间觉得天昏地暗。这个原本坚强的山东汉子一屁股坐到地上,号啕大哭起来。

 【解说】整整一天,李登海都在痛苦地抉择:是回老家去,还是在这里继续干下去?

 【采访】李登海:失败了,我重新再来,还是《三百六十五里路》当中第二段,那万丈的雄心,从来没有消失过,即使时光渐去,依然执着。

 【解说】玉米杂交育种必须人工授粉,而且要在天气最热的时候进行。这既是技术活,又是一项艰苦的体力活。

 【采访】李登海的妻子张永慧:一般到授粉时间,都是在热的时候,十点钟以后授粉,再是花粉落到脸上还痒痒。

 【解说】从远处望去,绿油油的玉米地就像一幅油画,但是走进去,一片玉米叶子就是一把锯子。

 【采访】张永慧:玉米比较高,玉米叶子有时候还晃脸。

 【解说】所以,在气温高达40摄氏度的时候,李登海和他的同事也必须穿上厚大褂钻进地里挑选长势优良玉米进行授粉。这样的工作李登海一年就要进行20万次。

 【解说】李登海为玉米付出,玉米也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他育出的玉米种子每株玉米已经由原来的只结一穗提高到三穗,而且,每穗长达35公分,玉米粒直径足足有1公分,相当于一个成年人手指的宽度。1989年,“掖单13号”以亩产1092.29公斤刷新国内玉米单产记录。16年后的2005年,他的高产玉米品种“超试1号”以亩产1402.86公斤的成绩刷新了世界纪录。30年间,我国耕地的粮食产出以每亩养活1个人提高到4.5个人。这其中,李登海培育的玉米种子立了大功。

 【采访】李登海:我从1978年育种玉米杂粮种,到1988年,1998年到这个2004年,将近是25年的时间,累积推广面积,这个推广面积10多亿亩,总增产1000多亿公斤,效益是1000多亿元。

 【解说】胶东农民李登海已成为名扬世界的“玉米大王”。2002年,李登海去美国考察时,对方以接待议员的规格为他升起了中国国旗。

 【解说】2005年11月8号,联合国亚太地区种子协会年会在上海举行,这个世界上最权威的种子协会把当年的“玉米重大贡献奖”颁给了中国农民李登海。

 【解说】李登海骄人成绩的背后,是全家人的默默付出。玉米试验田里的这三块大理石碑,记录着这位中国农民对3亿亩土地的贡献,更是李登海对母亲的深深眷念。

 【采访】李登海:我母亲去世5年了吧,我到现在也没把母亲的骨灰,没埋。我放在家里一张遗像,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个就是到我母亲(遗像前),给她鞠三个躬。我觉得我从小跟我母亲长大,我母亲非常理解我,支持我的工作,经常鼓励我也教导我。

 【采访】张永慧:他每次开会回来,一般不直接到家,都是先上地里看一看再回家,他母亲活着,就是上地里看完了以后,再回去看他妈。他第一个就是玉米,第二个就是他孙子。我们这些儿子、老婆什么的,都在脑后,都排不上号。

 【解说】在妻子看来,玉米就是李登海的命,为了玉米,李登海付出了38年。现在,在父亲的影响下,儿子也走上了育种之路,并且干得有声有色。小孙子也被早早地带进了玉米地。对于后人,李登海有自己的打算。

 【采访】李登海:我希望我的后辈都成为名副其实的、有作为的农业科学家。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恐怕得几代人的力量。

 【片尾字幕】春天洒下辛勤的汗水,秋天就有金黄的收获。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