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农业部“水稻万亩高产创建活动”中,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简称“中一种业”)用其选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Q优12号”实施了“中稻+再生稻”130亩连片高产示范。10月24日重庆市农委组织市内外专家对“Q优12号”再生稻进行了实收产量测产验收(两个月前专家组已对“Q优12号”中稻实收测产验收)。测产验收专家组确认:“Q优12号”再生稻平均亩产为477.9公斤,高产田块达到亩产504.7公斤;“Q优12号”“中稻+再生稻”平均亩产1238公斤,高产田块突破1291公斤,实现了水稻亩产超吨粮的目标,创造了同纬度“中稻+再生稻”的最高记录。“Q优12号”与其他类似品种比较,再生能力强,突出表现是同时实现中稻和再生稻高产,其“中稻+再生稻”的示范成功,将为推动再生稻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日前,本报记者赴重庆采访了解到:再生稻是重庆农业“三绝”之一,其生长期短,只有2个月;投入少,且米质好。目前,重庆市适宜蓄留再生稻的面积近300万亩,如果全部蓄留再生稻,其生产潜力相当于2个水稻生产大县的总产,相当于增加100万亩水稻种植面积。
发展再生稻是水稻生产两季不足、一季有余地区利用中稻收后秋季剩余温光资源、提高粮食单产的有效途径,是在目前耕地面积较少的形势下保障和解决粮食安全的实用技术。再生稻生长期只有60天左右,生长时间只有中稻的40%,不需播种、耕田和插秧,肥料投入只有中稻的1/3,并且米质好,蓄留再生稻是一项省工、高效的种植技术。要获得再生稻高产,首先必须具备强再生力的品种。由于过去水稻育种未将再生稻纳入考核目标,在育种过程中只追求头季产量,导致生产上蓄留再生稻的品种要么头季产量高、再生稻产量低而不稳;要么头季产量偏低、再生稻产量高,缺乏头季和再生稻同时兼顾的品种,制约了再生稻生产的发展。
为使头季稻和再生稻“双高产”,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在重庆市“十五”和“十一五”水稻良种创新工程重大专项支持下,制定了头季产量高、再生稻稳产高产的再生稻专用品种培育目标,突破再生稻适宜区域制约生产发展的技术瓶颈。中一种业利用重庆适宜蓄留再生稻的自然条件,系统分析研究了现有品种蓄留再生的缺陷,明确了头季生育期偏长、在高温下后期叶片和根系早衰是制约再生稻生产的关键因素。之后,对现有水稻资源材料进行全面的再生力检测和筛选,获得了高温下后期叶片和根系不早衰的强再生力材料。继而以“Q优”杂交水稻亲本为骨干载体,引入高温下后期叶片和根系不早衰的强再生力性状,经过10余位科研人员连续8年的不懈努力,研制出了头季生育期适中、丰产性好、再生力强的再生稻专用品种“Q优12号”,并于2008年通过重庆市审定。与重庆曾经使用过的再生稻高产品种“K优926”比较,在头季稻亩增产200公斤的前提下,再生稻还略有增产,为适宜再生稻区域的再生稻生产提供了科技支撑。
据“十五”、“十一五”期间重庆市水稻育种攻关重大项目主持人李贤勇介绍,“Q优12号”实现了头季稻和再生稻同时兼优,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了技术创新:第一,头季稻高产稳产,在规定区试中比对照中稻品种“Ⅱ优838”增产5.4%,克服了现有的其他品种再生稻高产、头季稻减产的缺陷。第二,后期叶片早衰,具有明显的持绿特性,保证在成熟期间维持旺盛的光合作用,克服了现有的其他品种在成熟期间光合作用迅速下降的缺陷,同时兼顾头季稻灌浆和再生芽的萌发,在确保头季稻高产的前提下,为再生稻丰产奠定了基础。第三,后期根系活力强,保证再生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吸收充足的营养,再生稻亩有效穗能达到25~30万,比现有的其他品种多20%以上,穗平均着粒数达到100粒以上,比现有的其他品种多30粒左右,从而构建出再生稻高产群体。第四,再生稻在抽穗扬花期往往出现连续阴雨等不利于受精结实的气候,现有的其他品种在不良气候条件下容易出现结实率降低,导致产量不稳;“Q优12号”受精结实期耐逆性好,结实率受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小,能保证再生稻高结实率,实现高产稳产。
中一种业何以创出如此高产、高效纪录?记者采访该公司董事长钟世良了解到: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原系1978年成立的重庆市种子公司,于2007年改制变更为现名。“中一种业”曾先后两次被评为“中国种业50强”。该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有雄厚的科研基础和创新能力。在机制上,中一种业下设重庆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这在全国种业界尚属首创。在引进科研人才上,形成“博、硕、本、专科”四结合、“老中青”三匹配的梯队。在科研手段上,除常规科研方法外,还利用转基因技术;并独创出自己特殊的育种手段。 (农民日报 作者: 宋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