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 文/图 本报记者 揭育聪
12月以来,博罗县福田镇横溪头村农民韦新清一直很烦恼。原来,她家种植的8亩甜玉米,全部发生瘤黑粉病。
据了解,玉米瘤黑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可直接侵染茎秆、果穗、雄穗、叶片等幼嫩部位,形成的黑粉瘤消耗大量养分,导致植株空秆不结实,造成减产10%-30%,甚至颗粒无收。专家称,该病主要在北方玉米产区发生,近两年发生加重并开始出现向南方蔓延趋势,是广东甜玉米生产中的一种新病害。
玉米棒长“蘑菇”
12月3日,记者在横溪头村韦新清的玉米现场看到,受到瘤黑粉病的影响,连片生长的8亩华珍甜玉米长势一般,枝叶幼小,苞穗顶端见到拳头般形状的菌瘤,当地种户称之为长“蘑菇”。记者抓着长“蘑菇”的玉米棒,手感松软,外表黑褐色,肿大的菌瘤流出油状液体。韦新清介绍,这种“蘑菇棒”生长很快,前后时间不到一周,开始为白色或淡紫红色,渐变成灰色,后期变为黑灰色。初次还以为是玉米螟虫引致,后来喷了一些杀虫剂也没有效果。“不仅在顶端着生,在玉米棒的侧面也有出现,至少每株鲜穗长一兜”。
“别人正常的玉米鲜苞卖到1.3元/斤,我的‘蘑菇棒’只有0.8元/斤,产量减少价格又低,这一造玉米亏本了。”韦新清向记者说,8亩玉米损失1万多元。上半年甜玉米由于受到干旱影响,苞粒饱满度差,产量不理想。原本希望这造玉米能够赚点钱过春节,看来又是泡汤了。据调查,类似韦新清这样的遭遇,在博罗县还有30多户。
记者了解到,因发生瘤黑粉病,今年部分地区秋植甜玉米田块轻则减产10%-15%,重达30%以上,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一带传统超甜玉米种植产区,多以华珍类型玉米品种为主。
质疑种子带菌所致
“来福田横溪头村种了10多年玉米,从未发现过这样的病害,管理也没有两样,肯定是种子带菌引致的。”韦新清举着长“蘑菇”的玉米对记者说,他引种的都是华珍品种,但是,其他老乡种植反而无病,惟有自己引种的8亩全部感染,至少减产20%以上。
广东甜玉米育种专家、省农科院作物所玉米室主任胡建广博士分析,带冬孢子的土壤、病残体以及施用未熟化的有机肥,均可成为该病害的初侵染源,连作田、高肥密植田往往发病较重。此外,与品种抗病性差异和农民的田间栽培水平有关。试验表明,自交系间抗病性差异特别明显,一般杂交种比其亲本自交系或一般品种较抗病;硬粒型玉米较抗病,马齿型次之,南方甜玉米品种较感瘤黑粉病。
“单一品种连作多年,土壤积累了大量病菌,这是严重发病的关键条件。华珍类型玉米品种,其苞叶短小、不紧实、秃顶多,容易感病。”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玉米遗传育种研究专家李贵明教授说,在持续高温干旱少雨的季节、缺乏有机质的砂性土壤栽培发病较重,与种子前期带菌没多大关系,主要是生长后期的水源、土壤、空气等媒介传播。
记者近日在博罗、惠东、惠城、增城、花都等地调查了解到,玉米瘤黑粉病不但发生在华珍品种,其他的国产品种和进口美国金银粟也同样发病,只是前者比后者要多,预计全省发生面积5000亩次以上。
南方甜玉米新病害
“玉米鲜苞上长的是什么东西呀?我们一直都没见过。”博罗县农技推广中心植保股罗映鹏股长惊奇地向记者问,难道玉米可以长出黑蘑菇?罗股长表示,作为玉米新病害,政府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毕竟超甜玉米是博罗乃至惠州地区农业经济的一大主产业,当下应尽快弄清楚这种病原的发生机理,寻找对应有效的防治措施。
李贵明教授介绍,玉米瘤黑粉病是一种局部侵染性病害,它可侵染玉米的各个部位,主要侵染玉米受伤叶片、茎杆和雌雄穗,侵染后侵染部位病组织肿大成“疙瘩状”,好像人身上长出的“瘤子”一样,外包有一层薄膜,开始为白色、淡紫红色或黄色,后逐渐变为灰黑色,内部充满黑粉,是南方甜玉米的一种新病害。病瘤大小不一,常密集成串或堆,一株玉米可产生多个病瘤,病原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即使病原菌随玉米秸杆被牲畜吃掉,经消化后混入粪肥,还可进行再侵染,一般在玉米播种后4-5叶期开始侵染发病。
为了减少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胡建广博士提醒,农户不能将去除的病原菌瘤子随意扔到田间地头或沟渠,必须进行集中深埋或焚烧,源头上消灭带菌冬孢子随风传播到附近田块,形成次年再侵染病原菌。
作者:揭育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