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食用农产品价格涨声一片 确保民生应为当务之急
岁末,我国食用农产品价格出现普遍上涨。食用油、粮食价格稳步提升,甚至连不起眼的大蒜、辣椒价格都创下了新高。与之前成品油价格、天然气价格、非居民用电价、水价等已经上涨的资源类产品相比,食用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引发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在CPI统计权重中超过三分之一的食品价格上涨会否将物价推向新的高度?对通胀的预期是否会转化为现实?对民生造成的直接影响该如何解决?食品价格上涨究竟意味着什么?
食用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
记者日前从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了解到,在整个11月份,新发地市场46种蔬菜中无一降价,其中42种蔬菜上涨,4种持平。反映到加权平均价的走势上,11月末比月初价格上涨了36.31%,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3.57%。
8日商务部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上周(11月30日至12月6日)全国商品市场总体运行平稳。36个大中城市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上涨1%,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上涨0.1%,涨幅回落0.6个百分点。
在57种主要食用农产品中,价格周环比上涨的有43种,占75.4%。其中,蔬菜价格涨幅较大。18种蔬菜批发价格平均上涨6.2%。肉类价格稳中有涨,猪肉、羊肉批发价格分别上涨1.4%和0.3%。粮食价格再次小幅上涨。食用油价格普遍回升。
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的监测显示,今年11月份,粮食、鲜蛋、鲜菜等价格同比分别上涨8.4%、5.5%和18.6%。同时,监测显示,8月份以来,我国食品价格开始整体高于去年,8月、9月、10月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0.5%、1.5%、1.6%。
价格上扬引发通胀担忧
在中国CPI构成的八大类商品中,食品类权重就高达34%。此轮食用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扬,结合此前已经出现的成品油、天然气、非居民用电等资源类价格的上涨,人们对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的担忧越来越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表示,目前中国面临物价上涨的三方面压力:一是输入性通胀。社科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和波动受国际共同因素变化影响的比例均已超过50%,这使中国很容易受到输入性通胀的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6年丰收,丰富的库存使得粮食价格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但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尤其是石油价格的上涨,对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形成了较大的上涨压力,很可能会反映到粮食价格上。二是在部分领域、部分产业,也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比如极少数农产品价格的波动造成了国内物价的波动,这种现象未来还有可能发生。三是货币供应的影响。年内货币供应量的猛增,也会对物价上涨产生压力。
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我国已经出现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的迹象,近几年内,国际粮价“单边”上扬已成定局,因此,即使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封闭运行的特点仍很明显,即使国内农产品价格不明显跟涨,也会存在很大的上涨压力,会对其他产品价格有很强的牵引作用。
不过,多数专家仍认为,我国明年出现物价大幅上扬的可能性仍然不大。李扬解释说,在实体经济领域,基本上是供过于求,“供过于求的影响可能会强于货币供应量增多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物价水平显著变动主要表现在CPI和PPI所覆盖商品上的可能性不大,“恐怕更多会表现在资产价格上。”高盛中国经济学家乔虹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预计,通胀还不会构成太大威胁。高盛公布的预测数据认为,中国2009年全年通胀率会保持为负值,而2010年则可能在2%至3%之间。
通胀预期管理有待继续加强
“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我国农产品价格迅速上涨,社会通胀预期在所难免地逐渐增强。”刘煜辉说。而且,随着国际油价的上升,大量的粮食可能会转化为替代燃料,农膜等生产资料价格也会水涨船高,国际粮食价格也就会持续上涨,对国内其他物价上涨的诱导作用就会逐渐增强。
“管理通胀预期”,正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家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确保民生仍是当务之急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物价上涨带来的是生活成本的提高。如果说此前资源类产品的价格上涨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尚有距离,那么这一轮食品价格的上涨已经开始明显影响到普通居民的生产生活。
由于目前的食品类商品的价格上涨带有一定的季节性因素,因此在北方出现大范围降雪之后不久,国务院就提出了“保民生、保运输、保生产”的目标。发展改革委要求各地,加强对粮油、肉、蛋、菜、奶、燃料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监测,对不执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串通涨价、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以次充好、变相抬价等违法行为,严肃查处、严厉制裁。
面对价格上涨的局面,有关专家表示,虽然食用农产品价格上涨受自身周期和季节性因素影响很大,但有关部门仍必须充分考虑到低收入人群在涨价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出台措施,帮助这部分群众平稳度过涨价周期。有关部门还应做好对农产品尤其是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监测,采取措施恢复生产或调丰济缺,避免因气候、疫病等引发价格突涨,减小老百姓因生活成本增加引发的民生困难,稳定市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