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湖口植棉新科“状元”陈淼洋 新思路造就新纪录(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12-13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477
 

来源:九江新闻网

拒绝20万元年薪工作 扎根农村默默种棉37年

新思路造就新纪录

  编者按:2009年10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专家通过实地测算,确认湖口县武山镇百亩连片籽棉亩产超千斤,达到507.06公斤,创下长江、黄河流域籽棉亩产超千斤的历史新纪录。而创造这一纪录的就是我市一名普通的农技人员---湖口县武山镇农技站站长陈淼洋。喜讯传出,全市上下为之振奋。市委书记钟利贵专门作出批示,充分肯定了陈淼洋为农业科技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并号召全市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以他为榜样,默默无闻扎根农村,深入基层,依靠科技引导和帮扶农民致富。

 

陈淼洋在试验田里指导棉农采摘尾棉。

  亩产超千斤 他想冲刺下一个目标

  12月9日,当55岁的陈淼洋看到久霾的天空终于露出了点点阳光,紧绷的脸上露出了笑意。他匆忙放下手中的饭碗,跨上摩托车急忙赶往两公里外的棉田。

  “我家老陈呀,这几天总在埋怨老天还不开晴,天气预报每天从江西台看到中央台,再到九江台,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还是看天气,瞧看他眼睛都变红了。”看着远出的身影,陈淼洋的妻子陈新娥有点“埋怨”老伴只顾棉田不顾家。

  当陈淼洋赶到田头时,村民曹春根刚好来到田边。“陈站长,你说这棉花还有得拣?”“有有有!只要还出一星期的太阳,一亩地就还能拣到100多斤呢!你看这尾桃还有许多没开花。”陈淼洋说这话是有信心的。在他试验田周围,不少棉花都摘完了,有的棉杆已拔,而在他的试验田内,枝上的棉桃还有许多未开。

  “你都亩产超千斤了,你还想啥呢?”和许多村民一样,曹春根想不明白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10月17日,这是一个震惊全国的日子。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来到陈淼洋所在的连片百亩棉花试验田,现场测产验收,测得每亩平均密度1414株,单株成铃65.2个,亩成铃92193个,单铃重5.5克,平均亩产籽棉507.06公斤。国家棉花首席专家、中国棉花研究所所长喻树迅宣布:“这是我国除新疆以外地区集中连片单产首次越过千斤的棉区,创造了我国内陆地区棉花高产新纪录!”

  此后,陈淼洋依然在默默无闻地忙碌着,而棉农仅此一项年收入就增加了40%以上。“如果后期的天气继续晴好,亩产超550公斤应该不是难题,下一步,我们将朝这个目标奋斗!”说完这话,陈淼洋的脸上洋溢着自信。

  领受“军令状” 他满怀壮志豪情

  近年来,国家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提高棉花质量,准备在一些棉花主产区推广试验新的棉种和科学种植技术。“千斤籽棉”高产创建示范点项目的确定是在年初。当时确定的目标是:新疆亩产超1000公斤,长江、黄河流域亩产超500公斤。这是一个破纪录的数字,谁的心里也没有把握。全国只有江西和新疆两省接下了“军令状”。

  3月6日,我省挑选了彭泽、都昌、湖口、九江县、永修五县做为试验基地。动员大会上,参会的各地农技人员信心十足,个个都摩拳擦掌,准备一试。从事农技工作30多年的陈淼洋被现场气氛感染,在会上说下豪言壮语,要在五县中“争一保二不要三”。

  领受任务后,陈淼洋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第一个问题是示范点的选址。经过一番考察,陈淼洋最后选取了他经常包村驻点的武山镇五里村。这个村子有一块地,水源好,风向好,日照充足,而且土地平坦,连片百亩,又有种植棉花的基础。地块选定后,最紧要的是土地流转的问题。那时,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棉花生产效益降低,严重挫伤了棉农的生产积极性,动员工作受到了阻力。与农民打了30多年交道的陈淼洋知道棉农们在想什么,经过再三思考,他向村民作出了一个大胆承诺:试验区内的棉田,保证每亩300公斤籽棉,不够的部分他赔。保证每亩棉田纯利600元。肥料、农药可以先赊着。一席话终于打消了农民的顾虑,也感动了大家。于是,他开始登记土地,最后归总,整个地块是111.9亩,符合示范点标准。

  田间地头传技 他是农民的知心朋友

  接下来,陈淼洋带领棉农造墒整地。陈淼洋的家离试验田有两公里的路程,此后每天,他都是忙于奔波在试验田和自己家两点一线之间,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基本上都呆在试验田。

  4月8日播种、5月2日开始移栽、5月15日育苗……整个过程中,陈淼洋都细心地指导农民操作。什么时间灌水、施肥、打药治虫、抗旱、剪枝,他都在笔记本上详细记载,并根据棉花长势统一时间,规范操作,防止单干出现的混乱和无序。

  7月23日和29日,由于连续两次遭遇大风暴雨袭击,90%以上的棉花倒伏在地,严重抑制了正常生长。农民们见状个个垂头丧气,认为减产已成定局,不愿意再投本钱施肥。

  7月30日,陈淼洋在棉花地里转了一圈又一圈,整整一个上午,他都在思考。突然,眼前一亮,他发现棉杆枝桠间长出了两三片嫩芽,认定这就是棉花将继续生长的重要迹象。陈淼洋决定再赌一把,他告诉村民:“每亩20公斤尿素,你们只管施下去,没有效果,肥料钱算我的!”事后证明,正是陈淼洋的这个决定,为棉花后期生长确保了营养。一星期后,棉苗迅速返青,主枝再度生长……渐渐地,周围的农民和陈淼洋成了好朋友。以后,只要是陈淼洋的安排,大家都会准时完成,实验田内的棉花长势也是一天比一天好。

  默默奉献37年 他无怨无悔

  “吹亏的事,他常做!他在农村默默无闻工作了37年,却没有一点怨言!”说到陈淼洋,湖口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有说不完的夸奖话。1972年,18岁的陈淼洋中学毕业后成了武山农技站一名种子员,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农技推广事业。37年来,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技术,成功创建了早杂旱育抛秧技术,创办了全县第一个药材种植基地,健全了一整套棉花、油菜种植管理技术,他先后荣获“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中华农业科技基金会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全省植保先进工作者”、“全省农技推广先进个人”等20多项殊荣。

  有人说,凭着陈淼洋这身过硬的农业技术,现在他的身价至少在千万元以上。不少老板慕名前来邀请陈淼洋去当技术顾问,并且保证年薪不少于20万元,但都被他婉言谢绝。而他却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众发家致富。

  五里村10组残疾人刘爱钦家境贫困,2001年陈淼洋拿钱帮他家搭建蔬菜大棚,并无偿提供蔬菜种子,经过耐心指导,当年大棚种菜收入就达到2000元。西桥村特困户沈乐响,春耕无钱买农资,他把需要的种子、农膜、化肥送上门,并定期做好技术指导。每到春耕时节解农民之所难,他赊借给农民的农资款额有数万元。而他的家,只是一间30多平方米的小房,除了一台电视,一张床,剩下的就是他们结婚时的几个老木柜子。

  “我现在一个月有2100元工资,孩子也长大了,我不在乎钱多少,我爱的是这片土地,30多年的心血都洒在这里,我离不开这里。”采访离开时,陈淼洋说只要自己的辛苦有了丰收,乡亲们的收入有了增加,他就心满意足了。(记者 包四华 文/摄)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