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专家观点: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其利在“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12-14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405
 

来源:南方农村报, 作者:蒋高明

    最近,农业部发放了首批两张抗虫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标志着我国若干年后将成为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国家。然而,在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背后,却有着让人担惊受怕的各种隐患。

    对于即将开启的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笔者有几点疑惑:

    第一,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信息为什么不透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意味着作物品种的生产性试验结束并获得主管部门认可。转基因合法化,对于以水稻为主粮的中国民众而言,无疑是一个重磅消息,但农业主管部门并未在第一时间发布此消息,其态度令人玩味。为什么不公布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专家名单?在转基因问题上,必须让公众有完整的知情权。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农民、城市中的消费者应当知道这项技术的来龙去脉。要明确告诉公众:欧洲人不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不采用转基因技术的前因后果。

    第二,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没有得到根本保障。安全证书是转基因作物品种上市之前最难突破的关口,欧美科学家都不敢断定这项技术是否安全,中国科学家在短时间内颁安全证书似乎不稳妥。该技术的核心出发点是饿死或毒死害虫,但生存是生物最基本的本能,不让虫子活命,它必将危害别的庄稼。另外,昆虫都无法下口的水稻,对人体就没害处?关于抗虫转基因作物对人体的影响,不能拿人来做实验,只有拿实验动物如小白鼠做试验,但即使老鼠吃了没事,也不能说明人吃了也没事。其实,据国外科学家的报告称,幼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内脏免疫系统受到损害;以转基因食品喂养的老鼠出现器官变异和血液成分改变现象。如果有谁能够担保转基因食品不会出现问题,那么请公布这些专家名单。请专家客观面对公众的疑问,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第三,关于转基因作物减少农药用量的结论为时尚早。有专家称,南方稻作区鳞翅目害虫危害越来越严重,Bt抗虫转基因水稻推广后,将会减少用药量。这样的判断多少只是想当然而已。以转基因抗虫棉为例,在刚推广的头几年,对其赞扬声不绝于耳。但今年来自江苏“棉花之乡”的消息,让转基因神话几近破灭。盐城大丰市从2001年开始种植转基因抗虫棉,近年来优势逐年下降。转基因棉质量越来越差;棉铃虫被基本控制后,盲蝽蟓、烟粉虱等刺吸式次生害虫集中大爆发,用药量不减反增。然而,遗憾的是,即使在转基因抗虫棉失败的例子面前,还是没有人站出来承认,继续在其它作物上搞他们的所谓高科技实验。

    第四,转基因作物真的能够保证粮食安全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看看阿根廷的例子就明白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转基因巨头游说下,阿根廷政府放弃传统粮食生产,改为转基因大豆(抗农达)商业化种植,该国成了开发转基因作物的最大实验室。遗憾的是,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转基因大豆单位面积除草剂和农药用量,不但没有像他们鼓吹的那样降低下来,反而上升了。到2000年,转基因大豆的播种面积超过1000万公顷;到2004年,面积扩大到1400万公顷以上。大型收割机械还在大量砍伐森林,以便为大豆种植提供更多的土地。传统的谷物、小扁豆、豌豆和绿豆田几乎消失殆尽。阿根廷整个国家的粮食主权拱手交给了转基因巨头。

    也许有人说中国的转基因水稻不会出现阿根廷大豆那样的惨剧,因为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技术。果真如此吗?绿色和平组织披露的消息称,中国正在研发的8个转基因水稻品系涉及多项国外专利:华中农大的Bt转基因水稻至少涉及11-12项,中科院的CpTI转基因水稻至少5-7项国外专利。这些涉嫌专利的转基因技术用于科研没问题,一旦商业化,就会被索要高昂专利费,这就对我国的粮食主权埋下了“定时炸弹”。

    那么,既然转基因作物存在那么多不确定因素,为什么还有人乐此不疲呢?答案就藏在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中的“商”字里头。在转基因作物生产巨大的利益链中,科学家、种子公司、专利持有人、转基因专用农药和肥料公司等,早就盯在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后的巨大利润上了。仅就转基因研发而言,2008年,中国政府就启动了名为“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的科技重大专项,这是与大飞机研制并列的重大项目,研究资金高达200多亿元。有些转基因项目主持人一下子就控制了上亿元的科研经费,随便与转基因沾边的研究人员也有几百万的经费可以支配。

    目前,诺大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竟然没有生态学的教授。“干什么的吆喝什么”,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三分之二是搞转基因的科学家,很多人持有转基因专利,或正在申报专利,有些还有自己的转基因公司。在生物安全委员会里,环保和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非常少。“转基因能够解决粮食安全”,这样的声音一路传到总理那里。至此,国内反对甚至质疑转基因的声音愈来愈弱。这样的现象是很不正常的。

    为了增加粮食储备,国家加大了研发力度。但国家的大量投入,除了使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和企业得到好处外,并不能使粮食生产最为关键的要素??农民这一主体受益。从长远看,只有用生态平衡的办法减少害虫、增加产量才是可持续的;只有通过政府市场行为,在销售价格上给予补贴,才能真正带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作者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