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隆平高科深陷举报门:被指责的“原罪” 无关袁隆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12-17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445
 

腾讯财经

    11月9日起,湖南省农科院退休职工陈绍光在天涯论坛发表了《隆平高科十年黑幕揭秘》等一系列公开举报信,称“隆平高科欺骗股民、上市圈钱,通过黑幕操作为利益小集团谋取巨额的‘创业利润’”。这个名为《隆平高科十年黑幕揭秘》的具名举报网帖,让湖南隆平高科陷入了“举报门”。一个持续十年的举报,是湖南农业科学院退休高工陈绍光一个人的坚持。一场十年不解的恩怨,在物是人非的境遇里,成为一个无解的“原罪”迷局。

    目前这场对战还是迷雾重重,但不管谁是最后的真相,都感到欣慰的是袁隆平个人并没被牵涉其中。

    【缘起】一位的陌生男人的来信

    隆平高科十年黑幕揭秘

    陈绍光(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长沙410125)

    摘要:隆平高科成立以来的十年,也是一批涉腐高干以“袁隆平”招牌为保护伞成功地抗击广大干部、群众署真实姓名联名举报的十年。隆平高科的组建与上市,是典型的59岁现象,也是欺骗股民、上市圈钱及损害国家利益的典型。隆平高科涉腐案的要害是通过黑幕操作为利益小集团谋取巨额的“创业利润”。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简称为隆平高科,编码0998,然而,被蒙骗的股民们并没有也不可能“久久发”。隆平高科成立以来的十年,也是一批以涉腐高干为核心的利益小集团用“袁隆平”招牌作为保护伞成功地抗击广大干部、群众署真实姓名举报的十年。然而,隆平高科涉腐大案因其典型性与黑幕操作,注定要在共和国的证券史、反腐倡廉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一、隆平高科案的典型性

    1、典型的59岁现象。自1999年6月30日隆平高科成立至2002年12月的三年半中,湖南省农科院书记左连生、院长田际榕、副院长彭海华同时兼职隆平高科的董事长、总裁等要职。在此期间,由他们同时代表省农科院与隆平高科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的合同、协议、补充协议。由于签约双方的法定代表人均为田际榕,事实上也是自己跟自己签合同,条款内容明显地向着他们去向的一方即隆平高科倾斜,以损害国家利益的代价,营造一个他们退休后可以栖身并赚大钱的地方。其时田际榕正好59岁,堪称国内最典型的59岁现象,即执政党官员临退休前利用手中权力换取退休后好处的现象。

    2、蒙骗股民的典型。隆平高科招股说明书中募集资金的用途是用于招股说明书上列出的11个经过省计委审批立项的工程项目,这11个项目全部是农业科技开发项目,总投资56308万元,占募集资金69679万元的81%,全部达产后年利润18853万元。其实这不过是忽悠政府、欺骗股民而已,钱圈到手后,主要是用于房地产开发与炒股,未见一个项目是按照招股说明书上列出的内容及投资予以实施。上市公司变更部分募集资金用途的,不在少数,但如此全面变更的,只能定性为欺骗股民。

    3、上市圈钱的典型。隆平高科组建时净资产及现金7583.11万元,按1:0.65936折股比例折成总股本5000万股。然而,真正出钱的是2个小股东,即中科院长沙农业现代化所,出现金227.49万元,折150万股,占总股本的3%;郴州市种子公司,出现金151.66万元,折100万股,占总股本的2%。也就是公司总股本中只有5%是以现金出资,其中省农科院以5家经济实体成建制划归隆平高科作为出资的资产主要是应收款、债权债务、过期的种子、报废的农药以及应核销而未核销的物资,烂帐。

    成立一个只有5%的股本是现金的公司,如果不是为了上市圈钱,能存活下去吗?隆平高科成立的目的,绝非是为了发展高科技农业,而是上市圈钱谋取创业利润。

    4、国有无形资产流失的典型。价值1000亿的“袁隆平”品牌被隆平高科以580万元收购;包括价值1.45亿元的“湘研”商标在内的13个商标连同一批种子、农药的特许经营权全部拱手相送给隆平高科;更令人顿足捶胸的是左、田小集团为了隆平高科能独占科技成果的开发权,竟然在招股说明书上以公开承诺的方式放弃省农科院与杂交水稻中心科技开发自主权,一切成果只能交隆平高科去“有偿开发”,致使国家投巨资(每年仅事业费超过5000万元)、几代人奋斗打造的湖南省农科院连同举世闻名的湖南杂交水稻中心,只能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科研基地、人才培训及贮备基地以及后勤保障基地。

    二、黑幕揭秘

    上述四大典型,还算是公开进行的,真正黑幕掩盖下的勾当,有二:

    1、成立隆平高科时,冲着“袁隆平”这块金字招牌,多少人想挤进发起人行列都未能如愿,而左、田辈却为何挑中了一个尚欠自己400万元无力偿还的私营企业湖南东方农业产业公司作为发起人,占股10%?

    1996年,全国各地相继成立农业发展银行,有一批信贷资金到位。消息灵通、有背景的人岂能放过这个机会?原湖南省委书记、省长熊清泉亲自牵线搭架,将他的亲信、私营业主于雄介绍给左、田共同办公司。先由省农科院科管处一位副处长撰写了以农科院科技成果为依托的农业科技开发立项报告,再向省农发行申请贷款起家。1996年11月东方农业公司成立时注册资金200万元,核心成员除于雄外,全是熊清泉、院长田际榕、书记左连生的子女与亲友,为了跟农科院扯上关系,让省农科院占干股10%。1997年11月,东方农业公司成功地通过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将注册资金放大10倍变更为2000万元,为日后介入股份公司作好准备。这个由权贵人物子女亲友组建的公司,先后2次在没有抵押、没有担保的情况下向省农科院借款400万元。他们在海南岛东方市租用了一块168536平方米的荒坡地(约合253亩)搞农业综合开发,由于当地气候恶劣、干旱多风,种植业、养殖业都不适合,干什么亏什么。东方农业将租来的那块荒坡地的使用权经评估放大后折股本775.27万元(相当于每年花650元租用一亩荒坡地),折500万股,占总股本10%,市值最高时,达2.5亿多元。就这样,一批权贵人物的子女亲友,凭借权贵人物手中的权力与影响力,白手起家,成为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尽管我院广大职工对东方农业公司的黑幕最为气愤,指责声不绝、举报信不断,但此辈有恃无恐,公司上市后,于雄夫妻奔驰车的车牌号码分别为湘A88888与湘A66666,似乎在向世人宣示:其奈我何!

    2、隆平高科组建后11个月即2000年5月29日获准发行股票上市,这与熊清泉亲带袁隆平、左连生赴北京通过王震夫人老乡关系的非正常渠道拜会时任副总理的温家宝谋求尽快上市不无关系。其时原始股是只赚不赔的稀缺资源,股民们只有按要求将资金存入指定银行帐号才有可能中签购买报为有限的原始股。而被发行公司挑选为战略投资者的却可以配售原始股,这就意味着,选谁作为战略投资伙伴,就相当于向谁派发“创业利润”。中国证监会对战略投资者资格的最基本界定是与发行公司有紧密业务联系。隆平高科发行股票额度为5500万股,其中向证券投资基金配售1100万股,向战略投资者配售1600万股。5月26日,配售就已完成,但5月29日发布的招股说明书及上网发行公告中,并未公布战略投资者的名单。事后,人们才惊奇的发现,左、田小集团竟然挑选了9家与农业风马牛不相及的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每家按发行价12.98元/股配售177.5万股,这9家公司为:

    富邦资产管理公司

    新兴创业投资管理公司

    北京美华恒润科贸有限公司

    上海证大投资管理公司

    西安保德信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洋浦金宏达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深圳市富士豪投资有限公司

    湖南汇林投资有限公司

    湖南省驰宇实业有限公司

    这9家公司中,没有一家曾与我院任何研究所有过任何业务往来;全是左、田小集团中核心人物的关系户,有的是专为套售原始股而新成立的(只需向有关地市工商部门查询公司成立时间即可判定)。这9家战略投资者在股票高价位时尽皆套利而去,无一滞留,初步推算每家净赚5000-6000万元。无利不起早的左、田辈怎么可能甘冒违规指控而“无偿”选来这9个战略投资者?按当时回扣的“行情”20%计,左、田辈收到的回扣黑钱就上亿元。这上亿元的钱怎么收起来?藏在什么地方?省农科院有一家空壳公司叫“湖南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公司”,自1993年后,名存实亡,无人员、无场地、无业务,只留下一个空壳由彭海华、李桂林等掌控以供不时之需。2003年,左、田、彭等不再在省农科院兼职后,竟然将属于省农科院所有、今后自己再也不便掌控的该公司注销掉,引发了人们强烈的质疑:湖南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公司在注销前是否被用来收黑钱、洗黑钱?如非销毁证据,左、田辈为何要注销一个属于别人的空壳公司?

    三、“袁隆平”品牌成了保护伞

    左、田辈并非智商低下的泛泛之辈,他们时时、事事打出“袁隆平”的招牌,千方百计地将自己的所作所为与袁隆平本人或袁隆平事业捆在一起。他们公开宣称:“隆平高科的一切重大决策袁院士都要亲自参加”。“珍爱公司,就是珍爱袁院士的品牌;敬业公司,就是敬爱袁院士的事业;为公司建功立业,就是为袁隆平事业建功立业”。他们还将袁的儿子网入圈内任副董事长、副总裁,连袁的司机他们也聘为袁的秘书享受部门经理级待遇……从表面看,左、田辈不过是利用“名人效应”来吸引投资与拓展业务,其实不然,他们是用“袁隆平”品牌作为保护伞,不仅成功地保住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还通过“有偿新闻”将自己打造为“时代的英雄,历史的功臣”。(见《湖南日报》2004年9月17日的“报道”)。十年来,我院广大干部、群众的举报,也从未间断。2004年元月22日(春节),我院离退休干部30人,署真实姓名、政治面貌、职务、职称,联名向中央纪委、国务院信访办、中国证监会、湖南省委、省纪委、省检察院等10多家单位,发送了《关于湖南省农科院原主要领导干部渎职、腐败举报信》。联名举报的30人中,按政治面貌分,有中共党员25人;按职务分,有正厅级1人、副厅级3人、正处级14人、副处级2人;按职称分,有高级职称者7人。举报内容的可信度应该毋容置疑,但仍然如石沉大海、无人受理。2001年2月,中国证监会驻长沙办的周建军、省人大财经委的彭晓春、省政府地方金融证券办何华梁到郴州(其时,笔者在郴州任一家、企业顾问)找到笔者,声称是受省委书记杨正午和副省长周伯华的委托,对笔者的举报行为表示肯定,但明确地向笔者转达了涉及隆平高科的事不宜深究,以免影响“袁隆平”这块牌子。2007年6月13日,我院5名干部向新的省委领导张春贤书记、周强省长写举报信,举报左、田等利益小集团在隆平高科组建及上市的过程中的涉腐行为;2007年11月13日,省委常委蒋建国来我院约见举报人员,在肯定举报行动的同时,明确表达了“袁隆平”品牌不能受到影响的意见。十年来,我们一直不能理解的是,所有的举报都是针对原农科院领导左、田、彭小集团的,与袁隆平本人毫不相干,更不涉及袁隆平的声誉,为什么硬往袁隆平声誉上拉?左、田辈当然是希望用“袁隆平”品牌的光环掩盖他们的所作所为,而中共湖南省委难道也需要用“袁隆平”品牌的光环掩盖些什么?隆平高科案如追查下去,难免扯出原湖南省主要领导,扯出萝卜带出泥,可能由隆平高科的上市还会带出别的上市公司(如电广传媒),湖南省的领导层是否怕打破湖南省省、部级领导干部涉腐为零的纪录?

    二00九年十一月五日

    这个名为《隆平高科十年黑幕揭秘》的具名举报网帖,让湖南隆平高科陷入了“举报门”。一个持续十年的举报,是湖南农业科学院退休高工陈绍光一个人的坚持。一场十年不解的恩怨,在物是人非的境遇里,成为一个无解的“原罪”迷局。

    “这个事情十年前已经有定论,我觉得没有必要再炒作了。”11月22日,湖南隆平高科董秘彭光剑说,十年前,好多事情跟几经股权变更的隆平高科无关。

    这一天,隆平高科的股票,并没有受到“举报门”的影响,延续了之前平稳上扬的趋势。

    这一天,湖南农科院原高级工程师陈绍光,仍然在继续着持续十年的“隆平高科追踪”。

    【背景】被指责的“原罪”

    “十年前,筹备隆平高科上市时,院内一批领导(主要是当时中层)和专家已经提出了质疑。”11月20日,陈绍光说。

    1999年6月30日,隆平高科成立,当时的主要牵头人是湖南省农业厅、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和湖南东方农业产业有限公司。

    隆平高科成立,作为主要发起人的湖南农业科学院,将自己下属研究所的一些自办企业,全部纳入了隆平高科。在那个证券行业方兴未艾的年代,拥有科学家品牌、政府强力支持的隆平高科,上市算是一帆风顺,但也存在当时诸多上市公司存在的不规范问题。

    “一方面,隆平高科将社会科学院大量优势资源企业直接并了进去,留下很多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卖不出去的农药、种子,都作为公司资产的一部分被拿进去充数。”陈绍光说。这个说法,也得到了湖南农科院联名举报的多名原领导干部证实。

    根据2000年5月31日隆平高科A股发行公告,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将下属湖南湘研种苗中心、湖南湘研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园艺种苗中心等5个优势企业投入到隆平高科,其总投资为1.3亿元。

    湖南社科院这些拥有优势资源的企业被纳入隆平高科,而曾经以国有资产创办这些企业的社科院下属研究所以及专家,在隆平高科的创立以及后来的融资中,并没有获得相应的补偿。

    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原党支部书记文新华表示,植保所下属的湖南农化科技开发服务中心,1999年被纳入隆平高科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1999年农化服务中心已经创造利润32万多元,并已经上交了植保所20万元,成立隆平高科时被扣走。”11月20日,文新华说,植保所还承担下了农化服务中心105万元的财务账目,其中75万元是呆坏账。

    2000年,隆平高科上市发行5500万股,融资成功,隆平高科时任领导(跟社科院一套领导班子)承诺当年年底解决。2001年7月10日,隆平高科高管再次表示,上市成功以后,隆平高科每年布置60万元资金给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作为补偿资金。

    “到现在为止,没有一分钱到位”,文新华说,这应该算作国有资产流失。

    “筹备隆平高科时,针对这些问题,我曾经向证监会投诉,但当时没有相关法律,最终没有结果。”陈绍光说。

    近日,隆平高科方面表示,2004年8月,省农科院与长沙新大新集团签署股份转让协议,通过转让股份,省农科院实现了2.11亿元投资收益。此外,公司自发行上市至省农科院转让股权时(自2000年至2003年共三年时间),共计向省农科院支付现金股利2337.5万元。因此,隆平高科并不存在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这一问题。

    然而,这个说法,既不能让文新华这样并没有见到补偿的原农科院干部满意,也不能让至今每月退休金总共只有1400多元的农科院退休专家,停止对隆平高科“原罪”的追寻。

    【揭秘】隆平高科探源

    “当时,有那么多的资质优质的公司可选,为什么选择了湖南东方农业产业公司作为主要投资公司?”陈绍光说,多名农科院老干部认为这个公司入股存在“猫腻”。

    11月19日,隆平高科方面曾表示,经过2004年的股权变更,目前公司跟以前一些问题已经毫无关联,而且也并不知情。

    原本2000年5月31日发行的隆平高科却拖到12月11日才上市。其中的缘由就是当时的“战略投资者”身份界定问题。

    上市时的隆平高科前十大股东中,位列第四大股东袁隆平之后的全是跟公司主业毫无瓜葛的投资公司:深圳市淳大投资有限公司、富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海证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等。

    “这些所谓的战略投资者,在成功上市一年以后,绝大部分进行了股权变更。”11月22日,陈绍光说,是“战略投资”还是“借壳圈钱”不得而知。

    2004年,《?望东方周刊》发表报道文章《湖南农科院连环自杀事件》提到,隆平高科上市以后,融资近6.94亿元,其后的发展已经违背了初衷,资金大部分用于搞房地产开发和收购全国种子公司,并没有用在推动科研发展上。报道中指出,以农科院入股企业为主体的隆平高科,除了袁隆平院士领导的杂交水稻研究项目和另外一个蔬菜种子项目,其余的部门项目大部分是亏损的。

    为了扭转经营局面,隆平高科大量投资其他行业,包括炒股。

    2002年,泰阳证券公布的年报中提到,2001年隆平高科证券投资收益2020.98万元,2002年证券投资收益120.48万元,减少收益1900.5万元,其控股子公司世兴科技创业投资公司亏损1231.20万元。

    “2001年前后,隆平高科已经开始投资房地产,在长沙星沙开发区投资了开源大酒店等项目。”11月20日,陈绍光说。这显然与此前报道的,隆平高科表示公司是在2006年农业研发行业陷入低谷以后才开始涉足这个行业的说法有明显出入。“那不是房地产投资,只是收购而已。”11月22日,隆平高科董秘彭光剑说。

    2004年,自然人伍跃时控制的长沙新大新集团取代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为了隆平高科第一大股东。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隆平高科净利润开始持续增长,但同时,公司种业业务利润却节节下滑。近年来,号称种业龙头的隆平高科其主要利润来自房地产与炒股等投资收益。

    2005年至2008年,隆平高科净利润持续增长。表面上看,新大新集团的入主成为隆平高科业绩的分水岭,但实际上,净利润增长主要来自股票投资及股权转让等非经常性损益。

    “举报门”以后,隆平高科方面坚称,房地产方面投资不超过公司资金的10%,而主业一直都是农业科技研发。“这些问题,都可以从公司公开的资料中找到相关数据。”11月22日,彭光剑说,具体不做更多口头解释。

    【解析】主业遭质疑

    “隆平高科成立时,列出了11个科研项目,这11个项目报告是在几个月内写成并一起获得审批的。”作为一名老农业科研工程师,陈绍光说这本身就是不严谨和荒谬的,据他们了解,这11个项目绝大多数没有深入开展科研活动。

    隆平高科董秘彭光剑表示,陈绍光等所说情况严重失实,有7个项目已经实实在在地做出来了,另外还有4个是在评估风险之后暂缓了。

    “近几年在行业整体偏冷的大背景下,公司的确作了一些调整,进行了部分策略性的投资,但这一比例非常小,占整体经营不超过10%。农业方面的项目一直是公司业务的核心和重点。”彭光剑说。

    “农业方面项目不好做,这个应该是真的”,老北京农业大学毕业的陈绍光现在担任几家农业公司的技术顾问,但是,他并不同意隆平高科策略性投资仅占10%的说法。

    同时,国内多家证券公司发布的公告,也曾对隆平高科以农业项目为核心的主业,提出了公开质疑。

    2005年5月31日,隆平高科上市公告中明确指出,11个项目的投资额、建设期、年利润总额以及投资回收期等,由于所有项目的建设期,短的是一年、长的是两年,也就是说2002年年底前,11个项目大部分应该完成。实际上大部分出现变动。而做出来的项目也没有达到预期利润。

    “如果把7个都算上,年利润总额13515万元;不要说2002年的隆平高科未能实现,根据隆平高科财报,今天它的主业也没有达到。”陈绍光说。

    2004年,新大新入主隆平高科以后,其募集资金的项目变为8个。

    根据隆平高科公开资料,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公司共计使用募集资金46862.39万元,投入建设的只有8个项目。2006年9月,公司临时股东大会决定将募集资金改投种子销售服务终端优化工程、优质杂交棉花种子产业化、杂交水稻国际开发、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工程四项新项目。

    与此同时,隆平高科的策略性投资,尤其在房地产方面,业绩堪称迥然。

    “湖南开源置业有限公司是隆平高科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公司成立两年多来,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房屋面积近50万平方米,总投资达10亿多元。”这曾是隆平高科公司网站上对于地产业务的介绍。

    新大新入主隆平高科后,斥资7834.3875万元收购湖南投资(11.17,-0.16,-1.41%)所持有的湖南长元人造板股份有限公司14090.625万股。新大新掌舵人伍跃时就是以房地产起家。

    【反击】隆平高科否认“圈钱” 举报人另有目的?

    “从一开始,隆平高科就以农业科研项目作为招牌圈钱、欺骗股民。”陈绍光说。隆平高科在组建时真正出钱的是两个小股东,公司总股本中只有5%是以现金出资。隆平高科成立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发展高科技农业,而是上市圈钱谋取创业利润。

    针对陈绍光对于隆平高科“圈钱”质疑,隆平高科很快作出回应,称依靠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经营管理,隆平高科才创造出十年发展辉煌成就。

    隆平高科列出的主要证据,就是这十年间其主营业务利润的高速增长。

    公司自上市以来,依靠募集资金投入和勤勉经营管理,主营业务收入由2000年的16254.4万元增加至2008年的107859.4万元,增长563.6%;主营业务利润(含种业收入和农化产品)由2000年的5809.1万元增加至2008年的23812.8万元,增长309.9%。

    特别是公司的核心主业杂交水稻种子营业收入由2000年的约5000万元增加至2008年的47704.1万元,增长约854.1%,营业利润由2000年的约1200万元增加至2008年的34606.6万元,增长约2783.9%。

    公司上市后,未再进行任何配股或非公开发行,并持续向股东进行利润分配,根本不存在所谓“圈钱”行为。

    “为什么隆平高科给出的是公众并不熟悉的主营业务利润,而不是净利润呢?”10月2日,陈绍光说。

    2001?2004年,隆平高科的净利润分别为4033.23万元、1006.12万元、2206.82万元和2712.68万元。

    《证券市场周刊》等媒体分析,2005?2008年,隆平高科净利润持续增长。表面上看,新大新集团的入主成为隆平高科业绩的分水岭,但实际上,净利润增长主要来自股票投资及股权转让等非经常性损益。

    2006年,隆平高科实现净利润3718.39万元,且当年非经常性损益达3574.73万元,扣除后,净利润仅143.66万元。

    2007年,隆平高科实现净利润4933.08万元,利润总额为5057.56万元,非经常性损益合计金额在7000万元以上。扣除这些因素,公司2007年实际发生亏损2000万元左右。

    2008年,市场不景气,隆平高科的股票投资和基金投资出现亏损,但通过转让子公司长沙融城置业39%的股权,获得投资收益9709.17万元。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隆平高科净利润却为-1438万元。

    2009年上半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也仅仅为246.35万元。

    按上述数字计算,这些年,否认圈钱行为的隆平高科净利润分配到每股实在寥寥。

    对于此事,袁隆平表示“陈绍光此举纯属诽谤”,并透露“陈绍光儿子当年想到隆平高科来工作,公司没有接受他,陈绍光非常不满,于是到处写信上访”。对于其他详细细节,袁隆平表示不愿多谈。

    【澄清】无关袁隆平

    “十年来,我们最初只是反映,到现在是举报,最终不了了之,经常碰到的一个理由就是事情闹大影响到袁隆平先生的声誉,可我们一直觉得这个事情跟袁隆平先生无关。”陈绍光说。

    一个事实,隆平高科举报门能引起网络强烈反响,显然跟袁隆平先生在国内超高知名度有关。据湖南农科院原干部介绍,当时隆平高科成立时,袁隆平有偿出让了“隆平”这个品牌。

    根据隆平高科成立之初跟湖南省农科院的协议,袁隆平主导的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目前的研究成果,隆平高科现在仍享有优先技术转让权利。这个情况,也得到了隆平高科董秘彭光剑的证实。

    “根据公开资料,研究中心依靠各级政府以及银行,不断获得巨额研究经费,研究出的成果,一般都要通过隆平高科转化成经济效益,湖南省农科院以及研究中心本身,都得不到太多实际利益。”陈绍光说,现在依然有内部科研人员对此颇有意见。

    “袁隆平先生是个大科学家,至今仍保持了一些农民的淳朴气息,我们估计当时他也不会知道隆平高科的事。”湖南省农科院原行政部门的傅姓退休干部说。

    “我从来不管隆平高科的事。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兴趣。”袁隆平此前对媒体说。

    网上举报事件发生以后,袁隆平曾对“撞”上的媒体表示:“不用去理会这些人,他们都怀有另外的目的。”同时,袁隆平表示:“公司治理都是交给公司管理层在做,我几乎没有参与公司的任何事宜。”

    然而,比起袁隆平先生的坦荡,陈绍光等湖南农科院老干部十年的举报,却不断接到“涉及袁隆平先生,要考虑影响”这样的婉拒。

    “我们反映的问题和我们认为隆平高科存在的问题,都跟袁隆平先生无关,但次次都卡在以这个为名义的关口上。”陈绍光说。

    “这个事情,考虑到反复炒作,可能对袁隆平先生声誉造成影响,我们希望媒体不要再继续关注,我们也不好多说。”11月22日,隆平高科董秘彭光剑说。

    【未完待续】

    因此事涉及敏感人物,尚得不到官方说法,事件还在进展中,故不做点评。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