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回复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12月22日,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接受本报的采访,并对一系列问题进行回复。
回复中表示:“十分理解公众当前对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的关注”,至于“安全评价的专家名单、专家的学科构成以及是否咨询其他利益相关者,作为相关成果的研发单位,我们并不掌握。”
回复中承诺:“转基因水稻一旦批准商业化种植,我们研究者的米缸里肯定都是转基因大米,这点欢迎媒体和公众对我们进行监督。”
回复表示,农业部发放安全证书的这两个品系,还需要取得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商业化种植。在未完成这两个步骤以前,“华恢1号”和“Bt汕优63”只能叫转基因水稻品系而不是转基因水稻品种。
回复称,经过食用安全性分析,发现在主要成分、微量元素等营养学、毒理学、致敏性评价等方面,实验品种与非转基因对照品种比较“同样安全”。
据回复介绍,“华恢1号”和“Bt汕优63”品系的研发工作从1995年开始,1999年成果通过了农业部的成果鉴定,同年开始中间实验,开始进入安全证书申报程序。
回复称“欢迎来自各方科学理性的讨论”,因为“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都可能引起争议,面对各种质疑,我们始终抱着极大的热忱在工作,坚信生物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手段。”
回复称:“国家花了这么多钱,数以千计的科学家为之付出了十多年的青春和心血,这些工作不能永远只停留在实验室。我们不希望这两个品系商业化的最后两个环节同样漫长,也不希望今后的其他转基因水稻品系的安全证书审批过程如此漫长。”
针对利益问题的质疑,回复中表示:“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后,最大的获益者是稻农和产业链条中的相关企业,而广大的食品消费者则将从转基因水稻带来的环保、健康中得到实惠。作为国家的学术和科研机构,我校和科学家承担的是国家下达的研发任务,国家下拨的科研经费来自纳税人,研究成果具有公益性,我们没有自身的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