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甘肃省实施“1346”举措 种子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1-19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472
 

  2009年,按照全省种子工作总体安排部署,种子管理突出重点抓创新,强化措施抓落实,制定了一个规划,完善了三个体系,强化了四个管理,加强了六项服务,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制定种业规划,指导种业发展

  规划是一个产业科学发展的指路灯,是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为了做大做强我省种子产业,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省农牧厅的安排,2009年省上在充分调研和多次论证的基础上,按照民本理念、区域理念、产业理念和生态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全省农业“十一五”规划的实现,针对当前我省种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制定了《年甘肃省种业发展规划(2008年-2012)》,2009年7月,该规划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在全省以甘政办发〔2009〕115号文进行了批转,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同时,省站还通过牵头并参与了《全国种子工程规划》、《全国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与建设规划》和全国《南繁发展规划》的制定,提出了全国两杂制种向优势区域集中的观点,为国家制订新一论种子工程规划提供了借鉴,也为我省争取更多的种子工程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种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发布和实施,对发挥我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种子产业布局,促进种子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将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二)完善三个体系,夯实发展基础

  1、完善种业支撑体系,促进种业健康发展。一是积极建立健全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体系,全面实施马铃薯增产增收项目。2009年,省上先后制定下发了全省马铃薯脱毒一、二级种薯扩繁补贴、马铃薯脱毒种薯贮藏库建设等6个子项目的实施方案,制定提出了项目管理及检查验收考评办法。4月初,组成4个督查组,对全省16家原种生产企业,32个一级种薯扩繁补贴项目县(区)逐一进行了检查督导,对各项目承担单位物资准备、地块预留、原种购置、资金到位及一级种薯收购、贮藏等情况进行了认真检查。8月份在市、县全面检查验收的基础上,抽调10个市(州)的种子站站长,交叉组成3个检查验收组,采用GPS定位测量技术,对16家原种生产企业承担建设的原种生产网棚逐个进行了数量统计,面积测量和现场测产,全面对项目实施完成情况进行了检查验收。检查结束后在兰州召开了座谈会,分析了项目实施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和措施。对进展缓慢,实施不力的单位进行了督促,对个别完成任务较差的单位取消和缩减了项目资金,并将检查验收结果向省农牧厅和财政厅进行了上报,在全省进行了通报,有力促进了项目进度和质量。通过这些项目和工作的开展,我省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全省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生产扩繁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2009年全省累计建成原种生产网棚面积1.25万亩,高山隔离原种生产基地4653亩,生产原种3440多万公斤,一、二级种薯扩繁生产基地64万亩,生产一、二级种薯7.78亿公斤,为实现到2011年全省1000万亩马铃薯生产脱毒种薯全覆盖、增产30%以上、总产达到1500万吨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积极申报和争取种业扶持项目,夯实发展基础。2009年省上共向农业部筛选上报种子工程项目23个,通过积极汇报和争取,农业部批复立项6个种子工程项目。向省财政和农业部上报了“优质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3个省级财政项目、2010年度农业部财政项目及 “甘肃省2010年农技推广与体系建设(种子工程)项目” 4个。各地种子管理机构通过积极申报,争取农业综合开发、新品种示范推广、科技扶贫等项目11个,为推动种业发展、提高种业抗风险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狠抓在建种子工程项目的督查和管理,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完成。2009年,全省先后完成了“甘肃省旱作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甘肃优质杂粮杂豆良种繁育基地、天水市、庆阳市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天水市冬小麦品种改良分中心等5个种子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并通过了省农牧厅组织的全面验收。同时,省上在征求14个已建种子工程项目建设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 “全省种子工程项目仪器设备采购方案”,拟定了6个种子工程项目仪器设备采购参数,并开展了部分在建种子工程项目的督查和实施情况阶段性工作总结,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

  2、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种子经营管理。为了规范种子委托经营和专门经营包装种子行为,2009年省站制定提出了《甘肃省农作物种子经营门店管理办法》,通过专题讨论、网络征集、市场调研等方式5次征求基层种子管理部门、有关种子企业、种子经营户和有关农户代表的意见,3次邀请相关专家和省政府法制办领导进行论证修改,于2009年11月27日经厅务会议审议通过,经省政府法制办备案后,以甘农牧农〔2009〕406号文件发布实施。该办法的发布实施,对解决种子经营门店管理难度大、委托经营不规范、种子经营从业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监管部门无章可循等问题提供了保障和依据,对拓展县级种子管理机构职能,加强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管理,促进全省种子经营市场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防止假劣种子流入市场,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保护农民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根据办法要求,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开展了种子经营门店登记备案,加强了委托经营和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种子的管理。武威市向各县(区)转发了《甘肃省农作物种子经营门店管理办法》,要求全市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做好委托经营管理工作。

  3、完善质量检测体系,提高检测服务水平。一是加强部省级种子质量检测机构建设。通过提升检测能力,完善检测设备,规范管理制度,加强了省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农业部玉米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建设,使省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通过了农业部机构考核,农业部玉米种子质量检测中心通过了农业部机构认可和国家计量认证复评审。二是强化种子检验机构考核。按照农业部要求,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了全省市县级种子检验机构的考核工作,组织市、县种子管理站(局)长进行了机构考核前的培训。兰州市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张掖市种子质量检测中心等3个检验机构参加了农业部统一组织的检验室能力验证。三是加强种子检验员队伍建设。完成了全省种子管理机构种子检验员专业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评,有72名通过了资格审查和考核。目前全省共有持证种子管理机构种子检验员187人,为加强种子质量监管提供了人员保障。各地也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检验队伍建设,提高种子检验机构检测服务水平。兰州市创新种子检验队伍培训方式,在全市开展了种子检验员操作技能比武大赛,通过笔试和操作能力竞赛,高了种子检验员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

  (三)强化四个管理,规范种子市场

  1、加强品种管理,确保品种种植安全。一是完成了新品种审定和认定。筹备和召开了第24次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44个,认定登记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 91个,停止推广不宜在生产上继续使用的农作物品种100个,分别以省农牧厅文件进行了通告。二是落实了品种试验任务。落实国家级农作物品种试验试点104个、参试品种539个,新品种展示点5个、展示品种34个,示范品种3个、示范面积1400亩;落实省级试验农作物的品种试验试点196个、参试品种365个,为新品种审定提供了可靠依据。三是加强了区试样品管理。实行了玉米区试样品双编码制,确保了品种评价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公正性;建立了省级区试品种的标准样品保存制度,征集了10个玉米品种标准样品,并探索性地开始开展了省级玉米区试品种的DNA指纹鉴定工作,为处理品种权案件提供鉴定依据。四是完成了农业部赴西北品种试验考察工作。农业部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全体委员对我省武威、张掖、酒泉国家新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国家西北玉米品种试验和新品种展示示范田、标准化玉米制种基地和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进行了考察,并得到了高度评价。通过这次考察,全面展示了我省区试工作和科研育种工作的水平,吸收和借鉴了全国同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提高我省品种区域试验质量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强化市场监管,规范生产经营秩序。一是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查。按照《甘肃省农牧厅关于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办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强化对初次办证企业现场审查制度,严把种子市场准入关。省、市两级共办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220份,其中许可证注明项目变更59份,新办或到期换证161份,审核进出口种子12批。并对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办理结果分季度在甘肃种业信息网公开4批,接受公众查询和社会监督。及时为行政、司法等部门提供种子生产经营许可信息查询。为外省农业、工商、司法、公安等部门回复有关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协查函10件。二是开展市级发证种子企业清理整顿。针对市级发证企业生产经营秩序较为混乱的状况,在全省开展了市级发证企业清理整顿工作,对有名无实、无证生产、超范围生产等行为进行了全面清理。共清理市级发证种子企业275家,其中种子生产企业184家,种子经营企业230家,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2起,进一步规范了市级发证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摸清了市级发证企业基本情况。三是强化种子市场监管。以农业部“关于保障春耕生产用种,加强市场管理专项活动”为切入点,以我省开展放心农资下乡专题活动为抓手,在全省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春秋两季种子专项治理行动。完成了对我省种子市场的专项检查,组织执法人员对白银、武威及张掖的春季种子市场进行了抽查,开展了以马铃薯种薯包装、标签和经营档案检查为主要内容的全省马铃薯种薯市场检查,对种薯生产企业按照标签认定程序进行了规范。协助农业部完成了对我省种子市场的专项检查,共检查种子经营门点40个,标签84个,品种40个,经营档案100份,抽取6类农作物种子样品60份,完成了全部样品的室内检验工作。各市县也成立了联合检查组,采取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的方式开展了种子市场专项治理。兰州市开展了异地交叉检查与执法活动,解决了人熟“拉不开情面”、“下不了实手”等诸多问题,不但为各县区种子执法人员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提高、交流借鉴的良好平台,而且已成为全国部分种子、农药等执法单位开展执法工作的有效模式。张掖市开展了种子加工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对33家种子加工企业用电、运输、机械操作等安全内容进行了排查整治,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整改,使种子加工企业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四是加大新品种维权力度。先后联合北京德农种业等9家公司开展了郑单958、豫玉22等12个玉米授权品种的维权,下发了12个授权品种种子的生产经营维权通知,在甘肃农民报分别发布了维权公告,并先后4次对河西侵权生产保护品种的行为进行了调查、取证和协调处理。市、县种子管理机构在种子生产前,按照省上要求,向种子企业、基地乡镇和基地村发布生产企业资质公告,提示各种子企业加强自律,自觉遵守种子生产秩序,守法生产种子;提示基地村选择有资质、守信用的企业生产种子,遵守生产合同。并积极配合省上协调处理侵权案件,不但规范了种子生产秩序,维护了品种权人合法权益,而且拓展了种子管理机构职能,增强了上下协调机制。通过维权工作的开展,探索出了品种权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联合办案的新机制,有效克服了品种权单位单打独斗,没有实际效果的尴尬局面。五是加强委托经营管理。针对委托经经营和经营包装种子行为较为混乱的情况,通过建立种子经营市场监管示范点,总结提出了委托经营和经营包装种子行为管理的经验和措施,并向全省进行了推广。各市、县种子管理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了委托经营管理。天水、陇南、金昌、武威等市对辖区种子经营户和经营门店进行了登记备案,天水市还建立了“台帐”管理制度,成县对种子经营户实行统一销售发票,规范了种子经营行为。

  3、加强质量监督,确保种子质量安全。一是加强田间质量抽检。在7月份取杂、取雄关键时期,在县级种子管理机构全面检查和市级种子管理机构抽检的基础上,由省、市、县(区)三级种子管理站(局)组成四个联合检查组,重点对酒泉、张掖、武威、金昌、白银等市的玉米制种田进行了花期抽检。共检查制种企业65家,137个制种基地,检验面积40万亩,占全省制种田的31%。二是强化监督抽查。完成了对春季种子市场和良种补贴种子质量的监督抽查,检验样品153份。同时,完成了农业部安排的跨省种子质量监督抽查任务,共抽取黑龙江省5家企业5份玉米种子样品,完成了净度、发芽率、水分三项指标的室内检测工作。三是做好仲裁和委托检验。部级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完成仲裁、委托检验样品253份,出具了检验报告,为处理种子纠纷提供了依据。市级种子管理机构所属的检验机构完成委托检验样品2600多份,及时掌握了种子质量状况。四是加强了良种补贴项目用种质量管理。针对2009年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全覆盖且以“一卡通”的方式进行实施,项目的管理主要以种子质量管理为主的现状,全省种子管理机构开展了小麦种子田后期田间管理工作,加强了种子收获、加工和贮藏等关键时期质量管理,确保了良种补贴项目用种子质量。

  4、强化基地管理,确保基地稳定。一是全面贯彻落实《甘肃省玉米杂交种子生产基地认定办法》。省上制作了种子生产基地认定证书,并利用相关媒体及技术人员培训进行基地认定工作的宣传,全面推动了全省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认定工作。酒泉、张掖、武威、陇南、白银等市根据省上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开展了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认定工作。酒泉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杂交玉米和蔬菜种子生产基地认定细则,细化了认定条件和认定程序,开展了玉米、蔬菜种子生产基地认定工作。目前全省已有156个杂交玉米和蔬菜种子生产基地通过了认定。二是开展种子生产基地专项整治。针对一些企业和不法商贩抢购、套购种子,哄抬种子价格,扰乱种子生产市场的问题,在全省开展了种子生产基地专项整治,下发了紧急通知。市县种子管理机构和种子企业联合行动,设立了举报电话,安排专人值班,进行巡回检查,并与工商、公安部门协同作战,严厉打击抢购套购种子的行为,使种子抢购、套购及侵权生产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张掖和武威市成立了由农业(牧)局牵头,以种子管理站和农业执法支队为主,公安、工商等部门参与的种子生产专项整治督查小组,严厉打击打击无证生产、侵权生产和种子收购期间套购抢购种子行为。酒泉市开展了打击抢购套购种子专项整治活动,成立了领导小组,印发了实施方案。肃州区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区长为组长,农牧局局长为副组长,公安、农牧、工商、监察、种子管理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打击抢购套购种子领导协调小组,从公安、工商、种子管理等部门抽调12人组成专项行动组,负责种子收购期间套购种子案件的查处,使打击抢购套购种子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为全省打击侵权生产经营和套购种子行为提供了经验。金昌市建立了3个玉米种子生产示范点,并采取鲜穗收购、沙滩统一晾晒方式,避免了抢、套购种子事件的发生。

  (四)加强六项服务,助推种业发展

  1、加强种业调研和指导,服务种业发展。一是开展了种业发展调研。为了掌握我省持证种子企业后续监管和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工作情况,探索加强种子企业后续监管和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的长效机制,在全省开展了持证种子企业后续监管及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工作调研。通过调研,起草制定和完善了持证种子企业后续监管制度和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进一步加强持证种子企业监管和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提供了参考。各地也针对种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开展了种业发展全面调研和专题调研,共撰写调研报告20多篇,为促进种业发展和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二是开展玉米产业与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按照省委刘书记指示,省种子管理总站配合省委农村办赴张掖、武威市就我省玉米产业与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在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种子管理机构和有关种子企业的大力协助下,调研组形成了“玉米制种是我省河西走廊农民群众收入来源的稳定渠道之一”的共识,分析了我省玉米制种产业前景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大做强我省种业的建议。调研报告得到了刘书记和泽巴足副省长肯定,并分别做了批示,要求相关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积极采纳。三是开展了马铃薯产业发展调研。根据省委刘书记的指示,开展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销售及农民用种积极性和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等方面的调研,创造性的提出了发展马铃薯产业宜采用“脱毒种薯扩繁补贴及良种推广补贴”两步走的思路,以健全种薯质量检测体系和种薯扩繁体系为且入点,降低脱毒种薯价格,使广大农民用的、用的上真正的脱毒种薯。该思路得到省上领导的高度认可,批示在全省组织实施。四是开展了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战略调研。省种子管理总站通过深入调研,分析了国内外及我省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和趋势,研究了新品种保护的未来需求,提出了我省新品种保护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完成了《甘肃省农业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研究报告》,为我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参考。五是严格控制生产规模,提高宏观指导能力。从2月份开始,省站定点定时定人开展了对各企业制种规模的动态调查分析。针对部分企业盲目扩生产规模,使玉米制种面积有可能超过180万亩,出现产能过剩,企业和农户潜在风险的问题,及时下发了“提高风险意识,严格控制制种规模,保障农民利益的紧急通知”, 并在新华网、农民日报、农资导报等十多家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引起了市、县种子管理机构和种子企业的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经过全省上下努力,使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了130万亩,在7月8日召开的全国两杂形势分析会上,得到了农业部领导的高度赞扬,认为我省工作扎实,调控监管有力,对稳定全国种业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2、加强信息服务,宣传我省种业。一是发布种业信息。利用甘肃种业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发布种业要闻、热点信息、行政通知、政策法规、政务公开等信息,促进了种业信息交流。各地也通过印发种业通报、种业简报、种子快讯等简报及开通种业信息网积极宣传种子工作,如张掖市、甘南州、玉门市、民勤县等种子管理站创办了种业信息简报,兰州市开通了兰州种子信息网。2009年以来,在甘肃种业信息网发布各类种业信息697条,各地印发种业简报60多期,对我省种业发展起到推动和宣传作用。二是做好种业信息直报。完成了全省种子管理机构专业统计、良繁统计、“两杂”信息统计和12个“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信息点”5次信息直报工作,开展了4期“两杂”供需情况调查统计,启动了全省“两杂”信息网上直报系统,并为我省增取生产基地信息点3个、市场信息点5个、企业信息点3个、种子管理示范点1个,开创了我省种子信息工作新局面。

  3、强化技术培训,加强种业队伍建设。一是开展技术人员培训考核。针对目前我省种子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组织举办了全省种子加工、贮藏、生产、检验、种子干燥设备、信息软件及马铃薯脱毒种薯病毒检测技术人员等培训班7期,培训技术人员660多人(次),对考核合格的技术人员颁发了资格证书,提高了种子企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加强了种业队伍建设,为我省种业发展提供了人员保障。截止目前,我省共有持证有效的种子企业技术人员2006名,其中专业种子生产技术人员586名、种子加工技术人员362名、种子贮藏技术人员369名、种子质量检验人员689名。二是加强种子科技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结合技术人员培训,对种子技术人员进行了种子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全省共举办种子科技和法律法规知识等内容的培训班67期,培训种子企业技术人员、种子经营从业人员5400多人(次),提高了种业队伍的法律法规知识水平,增强了依法管理、依法生产、依法经营的意识。

  4、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和农民利益。一是制定行业自律公约。为了加强种子行业自律,维护公开、公平、合法的市场竞争,由省种子协会起草了《会员自律公约》,多次征求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经省种子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三次理事会议审议通过,以甘种协〔2009〕6号文下发各会员单位实施,将对完善种子价格协调机制,维护种子行业的整体形象和整体利益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二是加快诚信体系建设。省上制定了诚信种子企业评选办法,开展了2006-2008年度甘肃省诚信种子企业评选表彰活动,并利用网络等媒体积极进行宣传,加快了我省种业诚信体系建设。酒泉市开展了全市诚信种子企业评选活动,张掖市开展了种子企业“重质量、守信用”等级评估活动,规范了种子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维护了农民利益。

  5、加强种业交流,促进产业发展。为加强同外省种子企业间的合作关系,积极发展种子贸易与文化交流,省种子协会于六月下旬组织部分理事单位围绕种业管理、新品种引育和种子贸易等内容赴台湾进行了种子产业考察,并组织全省有关科研、管理、生产和经营单位参加了全国第七届双交会,张掖、白银等市种子管理站(局)也组织相关单位人员赴外省进行了种子产业考察,学习了先进的生产经营经验,扩大了视野、开阔了思路,为促进我省种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6、积极协调种子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一是跨省协调解决合同纠纷。针对山东和河南部分种子企业对委托我省生产的玉米种子没有履行合同进行种子收购,致使我省种子企业种子大量积压,种子款无法收回的问题,在进行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省种子管理总站联合省种子协会,积极与山东和河南省相关企业进行协调,并委托山东和河南省种子管理站协助督促解决,取得了很大进展,已有部分企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二是协调处理种子纠纷。全省共协调处理品种纠纷、质量纠纷及上访事件50多起,为确保农村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甘肃省种子管理总站种业发展科 报道)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