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CBN记者 胡军华
虽然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但育种专家表示,国内企业在承接转基因研究成果上还未做好准备。
2009年11月,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获准在山东省生产应用,颁发安全证书后,意味着离大规模商业化种植已经并不遥远。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张世煌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玉米使我国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但是企业开发大规模推广还为时尚早,很多条件还不具备。他认为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这个目标是正确的,但是在目前的条件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果全面放开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可能更有利于外资的种子公司。
与跨国种业巨头相比,国内转基因作物研究投入还较为有限。2008年,中国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主要研究对象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以及猪、牛、羊等主要牲畜,计划动用资金近2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100多亿元,其余由地方和社会投资。
与之相对比,2008年,孟山都研发资金为9.8亿美元,另一家总部位于瑞士的先正达研发资金为9.69亿美元。2009年,仅列入孟山都“HIT(High Impact Technology,高影响技术)计划”的作物新品种总数有25种,孟山都转基因作物研究已经持续了数十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