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小种子或难承以受大厚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2-02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349
 

    一号文件今年在第10条“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重点对种子及其农业科技进行了政策说明。主要内容包括

  种子大动作: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推动国内种业加快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

  产学研: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农技推广:抓紧建设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范围。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启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推进农用工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机械深松

  小种子存在大问题?

  炒股都近日都在大力鼓吹种业,设套赚钱用心“钱股”,大大地坏。我对中国的种业是个悲观派,没有十年二十几年的功夫,难有大改观。目前我国的小种子却存在着大问题,一方面,受限于体制,我国目前的育种水平低下,蔬菜瓜果种子基本沦陷,另一方面,大田作物,受制于种子补贴,对目前的种子市场的发展与种子企业的壮大都十分不利。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片面想做大做强种子企业,最后的结果反倒是帮了倒忙,只能是大而不强。种子公司不是靠短期能够壮大起来的,尤如制药企业一样,从产品研发设计到最后占领市场,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因为育种的周期十分慢长。不了解这个规律,大种子公司难以成长起来。

  中国大田种子只有走公益性的育种之路,不宜轻言市场化。目前的大田种子由于特殊的国情,单纯学习美国模式,靠大企业来带动不太现实。好的途径是加大国家对科研育种机构的支持,让这些科研机构多育一些好品种,然后免费低价卖给农民,整体改进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因为在我国农民从种粮中获得的收益很有限,等于在为国家提供低价的粮食安全,在这种格局难以改变的情况下,种子公司如果单纯考虑效益,农民就会买不起好种子,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不利。

  当然对蔬菜瓜子种子,可以另行看待,完全实际市场化。目前应该力促中外联系,目前我国一枝独秀的寿光基本上是一个万国蔬菜试验场。寿光与其说是一个国际蔬菜交易中心,不如说是一个国际种子交易中心。因为长期的以粮为粮,我国蔬菜育种几乎是一片沙漠。短期内要赶上,也难。通过国家大力的扶持,通过与国外种子公司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再慢慢形成中国自己的品牌。

  产学研结合也是个大问题?科技成果转化低为什么低?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低,一直难解决两低现象。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35%,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究其原因,除了各种体制因素外,主要还是由“两低”造成的,一是科技人员想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激励低;二是农民想要使用粮食增产新技术的需求低。这“两低”不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要想得到大幅度提高可谓难上加难。

  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动力低。发达国家之所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高,主要原因是其具有特殊体制。如美国的大农场、大公司多采取农工商一体化的形式,这些大公司有自己的科研部门,直接根据生产的实际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所以,无论从项目投入,还是设计都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产生的科研成果很容易转化为生产力。而我国涉农公司大都比较弱小,能够直接进行研发的更少。由于农民的力量有限,农业科技只能依靠院所进行投入研发,这些院所获得科研投入后,大多数只满足于获得专利或发表论文,对于成果的运用没有硬性的要求,即使有要求也难以考核,成果鉴定大多也是走形式,很难起到真正监督的作用。近几年,我国虽然进行了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激励科技人员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如采取专家大院、科技园区、改变农技推广体系、改变科研院所机制、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等,这些改革措施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难以彻底解决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还有慢长的路要走。

  农民对粮食增产新技术需求低。农民对粮食增产新技术方面的需求低,也是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核心原因之一。虽然粮食安全问题很重要,但目前的市场并没有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反映出来。我国的粮食价格多年来一直在低位运行,致使农民劳作一年的收入还不如出去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加之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民很难从粮食生产中赚到钱,这就导致了农民没有任何动力去使用农业新技术,更别说去主动获取高产的增粮技术,即使被动获取了高产技术,也不能使农民的整体收入增加多少。比如1999年5月,江苏省物价局、粮食局下达的夏粮收购通知显示,每50公斤中等质量标准红小麦收购价和保护价为56元,2008年这一价格提至72元。10年间,小麦价格涨幅仅为28.57%。而现在日本、韩国的大米都相当于20 ~30元人民币一斤,我国的粮价太低造成了农民对粮食增产新技术的需求严重不足。

  如何提高提高科技人员转化成果激励机制是关键。为解决科研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的问题,一方面,需要进行综合改革,包括未来我国在项目管理方面应该进行更多的创新,诸如采取部分科研经费与企业结合,由企业组织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等;另一方面,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取得重大生产效益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使他们可以从自己的成果中得到真正的实惠。

  转基因产品既不能妖魔化,但也不应该放任化,对口粮作物转基因产品产业化问题还是应该慎之又慎。

  农业部门去年对转基因产品完成了惊险的一跳,让全世界惊出一身的冷汗。目前全球尚无任何一国敢把主食的转基因进行商业化种植,包括转基因技术最发达的美国。我国批准首个转基因水稻品种投入商业化种植,也可叫“敢为天下先”了。大米是中国人的主食,每年我国要消费1.7亿吨大米。转基因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投入研究,也可以在小作物上进行商业种植试验,这我们都不反对。但如果真是在全球还对这个问题还远未达到共识的情况下,我们贸然去进行大面积的商业化种植,这是不是也太超前了?你敢食用主食大米的转基因吗?最少伟大的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是这样讲的“我个人认为,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而对环境和人造成危害。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

  你是否赞同当前在中国大规模推广转基因水稻种植?反正我认为对于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大类作物,一定要等到最后万不得已的时候才能用。而况且,那些转基因大米的鼓吹者所宣称的好处,实际效果极有限,与我们消费者要承担的心理成本压力相比,它的效果应该忽略不计。所以应该缓行。当然在研究方面我们还是该加大就加大,进行技术贮备。但实在是没有必须就匆匆忙忙去搞大面积的商业化推广赚钱。

  (来源:环球博客,作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