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将一种外来基因转入水稻基因,使水稻成为自主抗虫的高产稻种。这种转基因水稻历经十年研发,最近刚获得农业部安全证书,由此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放转基因水稻大面积、商业化种植的国家。获证品种的发明者、华中农大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说,转基因水稻五年内有望走上中国人餐桌。
不同于大豆、玉米的转基因,作为全球半数人口、全中国六成人口的入口主食,水稻转基因后食用是否安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昨天在沪表示,对转基因作物不能一概而论,对可直接食用的转基因作物应持慎重态度。而在沪的另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则对记者表示,无论从国际国内看,转基因技术经多年发展,已相当成熟,且经过严格测评,未见安全问题。
□转基因“有毒”是误传
转基因育种技术已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到2020年,按我国14.5亿人口算,需要增产10%、即1000亿斤的粮食,需要更加高产的品种来满足,利用基因工程育种已是必然趋势。
抵御虫害侵蚀,是水稻增产重要途径,转基因水稻转入的是抗虫基因。科学家早在百年前就发现,“苏云金芽孢杆菌”产生的Bt蛋白能够杀虫。近十年来,Bt基因开始被转入农作物体内,并开始规模化种植。这次获得国家“准生证”的Bt水稻就能产生Bt毒素,对水稻天敌螟虫具有很好的抗性。
能“降虫”的毒蛋白对人体是“无毒蛋白”。上海一位从事水稻遗传研究的院士告诉记者,“Bt蛋白”对螟虫的消化道具有毒性,而人、虫消化道的酸碱性质等存在根本不同,因此“Bt蛋白”是无法被人体吸收的。“‘毒虫也毒人’是一种误传,无须顾虑。”
在转基因水稻的环境影响方面,专家也进行了考量。抗虫基因水稻就好比自己分泌天然的生物农药,可减少80%的化学农药用量,乃环保之举。当然,螟虫也可能产生耐毒性,但这种基因突变的概率极小,即使突变也可针对性地改造抗性基因。
转基因水稻会否遭遇发达国家设下的“专利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表示,这次获批的转基因作物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尽管“Bt蛋白”转基因机制是国外发现的,但我国科学家对国内稻种的 “Bt基因”做了改良,形成了自己的专利。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是16个重大专项之一,预计中国10年左右就可能实现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和猪、牛、羊等主要牲畜优良品种的显著改良。
■转基因不可操之过急
人与鼠同为哺乳动物。为验证“Bt蛋白”毒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专家在大鼠、小鼠身上完成了急性和慢性实验,大鼠吃了两年Bt稻米,小鼠还进行了多代实验,均通过了安全评价。但由于不需要像药品那样经过多期的临床实验,转基因水稻还未在人群样本中获得实验数据。
从鼠到人,究竟能不能证明其无毒性,或者能否证明对后代人都无毒性,有专家表示“难说”。袁隆平认为,对具有抗虫毒性的转基因水稻,还是需要一定人体实验,比如志愿者长期食用,不仅老一代人吃吃看,年轻的下一代也要吃吃看。尽管可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已在国内大范围铺开,转基因大豆制取的食用油也大量进口,但毕竟不能与水稻相提并论。
除了必须证明对人无害,抗虫基因水稻对环境是否无害也须证明。有环保组织对此就表示质疑,害虫常年接触水稻的毒素,体内也会产生抗体,变成“超级害虫”;同时,基因改造后的抗虫作物可能危害其他昆虫、甚至益虫,如瓢虫、蝴蝶等;另外,转基因水稻的特殊基因会通过“基因漂移”的方式向近亲植物扩散,使之出现很强的基因特征。总之,“转基因”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扰乱生态平衡,有待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还有国内外专家撰文指出,中国在研的转基因水稻中,涉及多项国外基因专利技术,分属孟山都、拜耳、杜邦等跨国生化巨头。一旦这类转基因水稻量产,将付出相应的专利费用,使我国粮食安全受制于人,因此需要进一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破解。而目前,国产转基因水稻还面临欧盟、日本等转基因食品限制地区的出口壁垒,放行还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