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转基因育种、洋种子“入侵”:让人揪心的中国种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2-27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410
 

    还是那揪心的种子

  拐过一条弯曲的田间小路,远远看到张贴着崭新对联的农家大门,那里便是四川什邡市师古镇张老汉的家。一场如酥春雨,让屋外田埂边零零落落绽放的油菜花更显娇羞。本该3月开花的油菜花春节提前绽放,张老汉也赶在春耕前忙活开来。

  “我想早点去市场上看看水稻种子。”说着,张老汉蹬着自行车噌噌去了镇上。

  据了解,1公斤的稻种大概需要40元,四川从2007年开始所有水稻种植户都将获得15元/亩的良种补贴资金,这样农民可以节省将近一半的成本。尽管如此,稻种连年涨价也着实愁坏了张老汉以及像张老汉这样的普通农民,毕竟,种子是他们一切希望的开始。

  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在城市,许多人也同样在焦虑。

  《今天你转基因了吗?》、《转基因大米你敢吃吗?》……

  近段时间,沉寂多时的“转基因”话题重现江湖,风起云涌。导火索是去年11月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而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批准主粮可进行转基因种植的国家。

  转基因育种安全吗?面对未来可能会摆上餐桌的转基因食品,各种争议之声此起彼伏。

  转基因育种的黄金期到了?

  民以食为天,消费者质疑转基因食品,种子当然脱不了嫌疑。然而,今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清晰地勾勒出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道路,“转基因新品种”赫然在列。

  文件明确指出:国家将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转基因到底安不安全?面对这个“烫手山芋”,记者询问了几位专业人士,大家纷纷表示现在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转基因对人体有没有害处。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朱祯却如此评价:“转基因不但没有带来新的问题,反而克服了种间的生殖隔离,提高了育种效率。”

  “事实上,中国现在总体还是常规育种,而美国的现代生物育种发展已经很成熟了。”四川省阳光农业科学推广所所长吴科学告诉记者。

  据悉,2009年,美国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比例为85%,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比例为91%,转基因棉花为88%。

  质疑声仍旧不断,但是生物技术即将开创农业革命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范云六院士就表示:“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着眼未来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所做出的战略决策。启动实施转基因重大专项,对于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中国种子PK洋种子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而种子市场价值从2001年20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500亿元左右,使我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种业市场。

  然而,目前掌握全球粮食运销的却是“美”字头、“法”字头,而非“中”字头。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美国孟山都、法国路易达孚……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产业规模上,2007年世界前10大种子公司营业额为147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的2/3。其中前3名约占全球市场的47%,这3家控制着全世界65%的玉米和50%大豆市场。

  在我国,虽然目前拥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超过8700家,但截至2008年,全国还没有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种业公司。用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马淑萍女士的话来说,“我们企业很多,但是不大不强。”

  在生物技术方面,世界10大种业巨头的专利份额可以达到50%~60%,而中国种业除了棉花等少数作物拥有一定核心专利外,其他作物专利数较少。专利的缺失,让我国种业愈发丧失发言权。

  随着2000年《种子法》的颁布实施,蔬菜、花卉市场的全面开放,蓄势已久的外资企业迅速进军中国,并加快扩张步伐,全面“撒网”,东北、西北、西南……经营蔬菜、花卉等农作物成功后,外资又积极向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进军,中外差距继续拉大。

  甚至有些业内人士表示,现在一提到美国孟山都就“害怕”。

  对于外资企业垄断国内种子市场的说法,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种业发展处宁明宇并不赞同,“很多农作物种子还是中国企业占主导市场的。”

  吴科学也表示目前并没有形成真正垄断,例如四川,大部分种子还是咱们中国自己的,“不过挑战的确存在。”

  不过,中国种子企业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就是他们育种能力不高,大部分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的研发部门和科研人员,他们只是简单地把种子购进,再卖出去,相当于销售的“中间商”。

  跟科研机构合作成了他们最常采取的方式。“设立科研部门成本太高,投资风险大,大部分企业都不愿自己的投资‘打水漂’。”吴科学告诉记者。

  据马淑萍女士介绍,我们现在生产上应用的品种,88%来源于科研单位而非企业,企业自主创新力量非常薄弱。

  然而,科研单位也有他们的难言之隐,吴科学说,研发所需的设备动辄上百万,对于科研机构来说是笔巨款,负担不起。

  据了解,为了弥补研发设备不足,部分科研机构会采取与农业类大学合作的方式来“借用”设备,因为大学里的器材相对齐全。“如果国家补助经费足够,我们也不需要这么费事了。”吴科学坦言。

  中国种业兼并寻出路

  辽宁东亚种业董事长张福春曾表示,我国现有的种子企业不论是产业规模还是科技创新能力,都尚未具备与国际跨国种业企业竞争的实力和水平。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如今还没有一家能够“一统天下”的种业企业。洋种子VS中国种子,就如同大鱼斗虾米,结果不言而喻。

  今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要推动国内种业加快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

  中央的信号发出,让整个种业开始活跃起来。小虾米们或许真有出头天。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张利庠教授认为,中国目前并没有强势龙头企业,产业集中度低,所以需要重组形成大型的种业集团与国际巨头进行对抗。

  中国种业营销策划专家张亚兵先生曾在接受《南方农业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国种业市场兼并重组是必然,时间可能需要五年或十年。

  据了解,在8700家种子企业中,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吴科学表示:“中央一号文件将推动企业兼并整合,这将有力抗击外资,为数众多的民营企业必将是这场整合风潮中的主力。(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汪俞佳)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