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在今年“两会”期间,一封由百余名学者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体代表写就的“立即停止转基因稻和玉米商业化生产”的联名信,引起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关注,信中提到“欧盟和日本等国对转基因食物持非常谨慎和否定的态度,如果中国将安全性存在广泛、激烈争议的转基因食物主粮化,有可能危及民族与国家安全”。
这一切源起于2009年11月,转基因水稻品系华恢1号和Bt汕优63,及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获得由国家相关机构颁发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至此,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离大规模商业化种植又近了一步。
3月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太平绅士蔡素玉也和记者谈到了这个话题,她连续两年的议案都与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种植有关。
“转基因食品的长期安全性一直具有争论,而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转基因食品一旦商业化,所有消费者都会受到影响。关于转基因作物,特别是转基因水稻的任何商业化种植决定都应该慎之又慎,并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蔡素玉对记者说。
上述学者联名信中写到:转基因主粮的生物安全存在不确定性,国内外的许多动物实验都表明了转基因食物存在潜在危险。而且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种子含有多项外国公司的技术专利,种子不能“留种”,一旦出现类似大豆产业美国化的局面,国家经济安全就无从谈起。
推广转基因作物的目的在于对抗虫害,不长草,减少对农药的依赖。前不久,美国一位教授在致中国政府的信中说:“目前转基因作物存在后遗症,现在出现了变种的虫子和草”。以棉花为例,中美两国科学家对转基因棉花跟踪七年的调查表明,转基因棉花的优势在第三年发生逆转,不仅产量下降,使用农药等农化产品的数量也大幅度上升。
“转基因作物的绿色优势已不存在了,而袁隆平的粮食杂交,日本和荷兰对粮食的精工细作更符合中国国情。”蔡素玉对记者说。
学者公开信中表示出更大的忧虑在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生产后的不可逆性。转基因作物大规模生产势必带来种子污染,一旦人们发现转基因作物的缺陷而想改用原有种子时,原有种子性质已经不能复原,这种严峻的后果已经发生在阿根廷等拉丁美洲国家。
“转基因生物为何要做得偷偷摸摸?到底做了哪些试验?目前没有关于此次获准通过的转基因农作物的相关食品安全性及环境影响信息,消费者无从得知相关信息。”蔡素玉代表质疑道。
“考虑到水稻对国家及公众的重要性,建议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增加透明度,公开更多的相关信息。”
蔡素玉建议,立即公开获得生物安全证书的2种转基因水稻和1种转基因玉米的相关详细信息,包括食品安全性,和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关知识产权等;立即公开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名单及相关决策者信息。在转基因生物审批决策过程中举行听证会,邀请各方利益相关者,包括稻米种植户、加工商、贸易商、消费者和社会团体等参与讨论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