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南方日报(广州) 南方日报记者 刘茜 通讯员 胡燕妮 统筹 姜玉龙
广东是经济大省更是农业大省,耕地面积逾284万公顷,肥料、农药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年需求量约700万吨。但长期以来,我省肥料和农药商品的抽查合格率一直在50%?70%的低位徘徊。农资商品的低劣质量和制售假冒伪劣坑农害农违法行为,直接影响到我省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今年“3?15”广东省工商部门就把农资打假专项活动当成其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正值春耕播种的时节,农民朋友们正在为来年的希望耕耘着,然而,海丰县农民李明济却无心耕种,一个星期以来天天到县工商部门等待、求助,因为他买上了假“洋品牌”化肥,仅有的积蓄被一骗而光,并且错过了播种的最佳时节。
记者在广州市工商部门了解到,去年番禺农民冯某购买了据称是俄罗斯的“俄力农”牌复合肥,作为西瓜的肥料,可是让他不敢相信的是,种的10亩西瓜中,有5亩无缘无故地死了,剩下5亩还不长,最后长出的西瓜只有拳头大,别人家一亩地卖千八百元,而冯某只卖了200元。
省工商局市场处处长吴创伟说,这种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去年共查处农资违法案件2018宗,案值1765.09万元,其中有一部分就属于这种虚构企业名称、假“洋品牌”。为此,去年省工商局还进行了标识的专项整治。
案例
“洋味”十足却质量低劣
记者了解到,冯某当时买“俄力农”牌是因为据说这化肥来自俄罗斯,价格却比国产化肥每袋还低上10多元。但记者注意到,他留下作为证据的包装袋上企业名叫俄罗斯俄力农国际化肥公司,但留下的电话和地址却都是香港的,并且电话打过去无人接听。经查,这家公司是在香港注册,除了一个“俄力农”的牌子,根本就是个空壳公司。而真正的生产场地,却在河南郑州郊区。据前往抽查的工商部门执法人员说,在这个公司的工厂里,十几个工人正在加工化肥。厂里的设备看起来陈旧和简陋,而所用的原料都是产自青海等地的国内化肥厂,工人把这些劣质的原料放进标牌为“俄力农”的口袋里,就这样完成了“进口化肥”生产制作过程。经检验该产品氮的含量低于国家标准,总养分大大低于包装袋上标称的大于等于40%,4项检测项目中有两项为不合格。
无独有偶。前不久,肇庆高要农民老杨买的“美国普兰特复合肥料(硫酸钾型)”却把他的70多棵橘子树“毒”死了。在老杨的果园里,到处是枯黄的落叶,残留在70多棵橘子树上的叶子也大多病恹恹的,一碰就掉,与别人果园的橘子树形成鲜明对比。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肥料可谓是农民种地的一大法宝。进口化肥因其出色的质量,颇受农民的欢迎,特别是日本的尿素和美国的二胺等,备受农民朋友青睐。可是,目前化肥市场各种“洋”化肥比比皆是,有些甚至比国产的普通化肥还要便宜。当农民使用了这些化肥后,却大呼上当,原来这些化肥都是假洋化肥,质量更是适得其反。
针对农资市场的“假洋”现象,工商部门有关负责人说,化肥虚假标识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国产化肥冒充进口化肥。复合肥有效成分不足,以低含量化肥充当高含量化肥销售。
专家支招
学会识别假“洋品牌”
春耕生产马上就要开始了,俗话讲,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一旦使用了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一季的庄稼就要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颗粒无收。因此学会怎样识别假“洋肥”就非常重要。
吴创伟说,综合市面上形形色色的假洋肥,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在国外注册公司,没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核就在国内生产销售;二是在标识上称由某国提供技术,或与国外合作;三是仿冒正品的包装,利用近似的字眼误导农民;四是在包装袋上标上“进口许可证”、“执行中国国标”或由“某国某司授权生产”等。这些情况下所生产的“洋品牌”农民朋友在购买时要十分注意。
吴创伟说,要买信得过的品牌,可以上省工商局“红盾农资网”上去查,上面就有许多经过专业部门检验质量可靠的品牌。
怎样才能买到优质的农资产品,吴创伟说,首先,农民要有一定的农资管理法律常识。农民朋友应当知道什么样的单位是具有销售农资许可的。在购买农资时,要到国家指定的经营部门购买,并且要察看经营者的营业执照及销售证书。
其次,农民购买农资要开具发票,发票内容要写详细。发票是证明购买行为的有力证据。由于没有开具收据,难以证实在被告处购买农药的事实而无法在法院立案。只能在案件审结后通过其他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就会耽误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