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曲昌荣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春回大地,广袤无垠的中原大地上,农机轰鸣阵阵,春耕春播渐入高潮。
3月下旬,记者走进河南省鹤壁市,在这个人口、面积都在河南居后位的土地上,去年却首创百亩小麦攻关田平均亩产751.9公斤的全国纪录,万亩小麦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690.6公斤,再创全国纪录。
“高产的秘诀在哪里?就在我们切实抓住了粮食增产的核心,既有良种,又有良法,让科技成果转变成了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票子,使高高在上的‘专家产量’变成了扎扎实实的‘农民产量’。”鹤壁市委书记郭迎光介绍说。
“创新+示范” 推广很重要
在农业科研方面,鹤壁有两大宝,一是73岁的育种专家程相文,另一个是他带领的浚县农科所。程相文和他的团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先后培育出豫玉11、浚单18和浚单20等3个国审玉米新品种,其中浚单20成为全国第二大玉米品种,浚单18、浚单20等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1.3亿亩,增加经济效益15亿多元。
浚县农科所15亩超高产攻关试验基地里,院墙上“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的标语格外醒目,而墙外,一垄垄绿油油的麦苗随风摇曳。
“到了秋天,这一片片麦田也就要变成‘黄金地’喽!”刚从海南育种基地回来的程相文,在田间和前来讨教的农民攀谈着,年过七旬的他谈起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良种培育上,难掩兴奋。
“小种子要创造大生产力,就要走出实验室,播向田间地头。”程相文不满足于研制出种子,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把良种推广出去。浚县创建了小麦、玉米万亩高产核心示范方各5个,每个万亩示范区培育50个科技示范户,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和示范带动,为农民提供了一个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的示范样板。由于措施得力,关键高产技术真正落实到了田间地头,全县连续8年实现了大丰收,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达99%。
鹤壁农业局副局长胡全贵说,通过这种把专家育种创新和农户种植示范的有序对接,全市正在实现把“专家产量”真正转变成广大田间地头的“农民产量”。
“公司+农户” 种粮有保障
鹤壁市丰黎种业有限公司的育种车间内,一袋袋打上种子经营档案和防伪标识码的种子在流水线上被有序的封装,为即将到来的销售旺季做准备。丰黎种业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种业50强唯一的县级种子公司。
生产线一旁,浚县种子站站长耿利宾正带领技术人员对种子质量进行抽检。“这里的每一袋种子,都有经营档案。这就好比是它们的身份证,从生产、出售再到农民手中,都会被记录下来,一旦出问题,可以马上发现出问题的环节,最大限度保障农民的利益。”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良种对于农民来说,是一年希望的开始。”丰黎种业公司副总经理郝晓亮说,良种现在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达到40%,公司作为浚县种子科研的龙头,除了搞好农业科技研发工作外,还承担着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示范任务。
“光有好种子,农民不得法也不行。我们每年都会到村里办讲座,科技员把各种良种的品种特性、栽培方法讲明白,让大家种什么心里有底。”指着公司门口的一台玉米施肥精位穴播机,郝晓亮告诉记者:“现在农民只要购买种子达到一定数量,我们就会送他一台机器,还会派技术人员免费给他们施肥和播种。”
鹤壁市农业局种子管理站站长曹锡武介绍说,通过以农业部门为主导,多家种子公司参与的四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种子包衣、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已达99%。
“科技+政策” 农民实惠多
“示范户就是我们的样板和标杆,良种配良法,粮食现在连年增产。即便是去年遭了风灾,我这10亩地还是收了近17000斤的玉米、12000斤的小麦,家里仅这两项就收入两万块。”说起这几年的收成,鹤壁淇滨区刘寨村农民王广喜很是满意。
今年60岁的王广喜,是村里远近闻名的种地“好把式”。“收成好不好,良种最重要。现在高产品种多,质量也有保障,还能抗病虫害,收成差不了。国家还有良种补贴,我这一年两季,一亩地能补20块呢。”
“科技+政策”,农民实惠多。鹤壁市农业局种植业科科长朱志清说,种好种子田已经成为农民种田的一大趋势。鹤壁目前已经有16.4万亩种子田,占全部耕地面积的1/10,除了每年满足本地1000万公斤种子的需求外,还向外出售4000万公斤的种子。
“种玉米种子田比种大田增收两三倍。”60岁的王学洲是鹤壁有名的老农民技术员,家里有13亩地,2003年以每亩200元的价格又承包了10亩地,种上了浚单20,当年每亩收入就超过1000元。见种地能挣钱,第二年人家就收回了土地。2008年他又以每亩1000多元的价格包了8亩地,由于种得好,一亩地产1吨玉米,纯收入近2000元,第二年人家又自己种了。“尽管两次包地都被收走,但俺打心眼里高兴,有了国家的好政策,有了良种良法,农民愿意种地了,俺这科技带头人也干得有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