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荆楚网
■ 人物简介
楚天金报消息(特派记者郭会桥 实习生钱佳媛 通讯员王伶俐)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平,祖籍江西德安,小学、中学都曾在武汉就读。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先后获“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国内大奖和联合国“科学奖”、“世界粮食奖”等国际大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提起袁隆平,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赫赫有名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确实,作为在世界上备受尊重的“杂交水稻之父”,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谓是大功至伟。
但是,当记者问他怎么看待网民尊称他为“人民科学家”时,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却谦虚地说:“‘人民科学家’谈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非要说什么‘家’,我觉得农学家最合适。”
4月5日,在位于海南三亚的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忙里偷闲的袁隆平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学农缘于美丽“误会”
鲜为人知的是,袁隆平之所以学农,乃是缘于一个美丽的“误会”。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后来,因父亲调到平汉铁路局工作,他随之迁到武汉。袁隆平告诉记者,在武汉读小学那会儿,有一次郊游,老师带他们去参观一个企业家办的园艺场,他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满园的花花草草漂亮极了,红红的桃子,一串串的葡萄,他想,“这要是学农就美了!”“当时有部电影叫《摩登时代》,卓别林的窗子外面就有奶牛啊,和那个电影结合起来,就有了我的田园梦,觉得做园艺、学农业是很美的。”袁隆平说,他真是被美丽的园艺场“打动”了,就有了今后学农的打算。
当时,一个懵懂孩子的心里,就此埋下一颗立志学农的种子。接受记者采访时,袁隆平幽默地说,“要是早知道农村又穷、又脏、又苦,我可能就不会学农了。”
笑谈之间,其实并无悔意。高中毕业时,袁隆平不顾父亲希望他“学而优则仕”的想法,报考了位于重庆的相辉学院农学系。解放后,该校并入西南农学院。
1953年,袁隆平大学毕业被分配至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在这个僻处湘西的小地方,他开始了日后震惊世界的研究。
中学同桌也是院士
1943年至1948年,袁隆平在博学中学(现武汉四中的前身)度过了他难忘的少年时代。“我的好身体和英语底子,都是在母校打下的。”说到这里,袁隆平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也显得有些激动,“她可是一所非常不错的中学”。
1943年,袁隆平转学到博学中学。“母校对英语要求很严,其他课程不及格可以补考,但英语不及格就得留级,所以,同学们对英语可不敢马虎。”袁隆平说,他读高一时,就有3位老师讲授过英语,英国人白格里先生教文章,他的英籍华人太太教朗读和会话,教务主任周鼎老师教语法。
袁隆平的助手辛业芸博士告诉记者,现在,在各种频繁的国际学术活动中,袁老都不用带翻译,也能熟练地用英语与外国学者交流。“袁老碰到熟人常说,他的英语口语好,这是在母校博学中学时打下的底子。”
袁隆平读博学中学时,他们吃的是杂粮饭,点的是桐油灯,一两个星期才能打一次“牙祭”。但学习还是紧张而有规律的,早上6点钟起床,10分钟后就得洗漱完毕在操场集合做操,这养成了他干事利索、遵守时间的作风。
袁隆平回忆说,每次起床铃一响,老师就出现在宿舍里,手里拿着一根竹片,掀起那些还在睡懒觉同学的被子,赶他们去锻炼。几年下来,大家练就了顽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
在这里,袁隆平和同桌林华宝一起学习、交流。后来,林华宝成为中国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游泳游得好,林华宝的数学成绩非常棒。一道数学题,我一晚上都解不出来,但林华宝只需5分钟。”袁隆平笑着说,“我们两人达成协议,我教他游泳,他教我数学。林华宝后来学会了游泳,但数学题我还是不会解。”
17岁夺武汉两项游泳冠军
聊着聊着,袁老掏出几支香烟,起身递给记者与身旁的人,也给自己点上一支。“烟戒了好多年,就是难戒掉。”袁老笑着说。
袁隆平自称“自由散漫了一辈子”。妻子邓哲除了管他抽烟外,其余,不干涉半点。无论如何,烟瘾上了,总是要来几口的。最初,邓哲给他定了个“3、3、4”的规矩,即上午、下午各3根,晚上4根。抽10根哪过瘾啊?袁隆平想了一个法子应付这个规矩。他说,一天改抽20根,但每根只抽一半,总量还是10根。邓哲不乐意,但又挑不出刺,只得依他。
平时,袁隆平喜爱体育,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几乎每天下午袁隆平都会抽时间打排球。他总结说,自己的好身体,一是归功于经常体育锻炼,二是心态好。“单位的同事经常讲我是8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20岁的肌肉。”
“我是好长时间没生病了,前段时间到北京开会,因为不太适应北方气候,身体有点小感冒。”袁老笑着说,再过几天,差不多就能下水游泳了??游泳是他最热爱的体育项目。
袁隆平透露,他17岁时就是武汉100米、400米自由泳冠军。那是1947年,湖北省举行游泳比赛,袁隆平由于个头小,没有被选中。不服气的他坐在参赛同学的自行车后面混进了赛场,体育老师见他热情很高,勉强答应让他试试。结果,他出人意料地获得了汉口赛区(武汉市)男子100米和400米自由泳第一名。不久,他又在全省的比赛中夺得了男子自由泳的两块银牌。
如今,年近八旬的袁隆平,还是湖南省农科院最近三年来的游泳冠军。每次游泳,袁隆平总是将单位的小伙子们抛在身后,第一个达到终点。
差点进了国家游泳队
采访中,有件事让记者吃了一惊:袁老曾只差一名,就进了国家游泳队。
1951年,国家从高校中选拔运动员苗子,成绩好的可入选国家游泳队,参加国际比赛。“决赛时,我只拿了第四名,而国家队挑选运动员,只录取前三名。”袁隆平落选了,又重新回到西南农学院继续读书。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因为身体条件好,袁隆平又差点被选去当飞行员。
当时,空军决定从全国高校中选拔飞行员,西南农学院有8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选拔,竞争异常激烈,每个人要经过30多项严格的身体检查,全部合格方能录取,有一项不合格都将被淘汰掉。酷爱运动的袁隆平身体条件非常好,一路顺利过关斩将,坚持到了最后。几天后,光荣榜贴出来了,全校有8人被录取为空军飞行员,袁隆平榜上有名。
得知这个消息,同学们纷纷向他表示祝贺,袁隆平也十分高兴,想着以后驾驶飞机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情景,兴奋得整晚没睡好觉。第二天,他兴冲冲地参加了空军预备班,接受空军知识的培训。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袁隆平准备到空校去报到的时候,突然接到通知,由于国家将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急需大学生人才。当时全国只有20多万大学生,当空军高中生就可以了,选拔的大学生“一律退回”。就这样,袁隆平空欢喜了一场。“我做运动员被淘汰了,飞行员也被淘汰了,就回来干农业了。”袁隆平幽默地说。命运实在神奇:两次阴差阳错,竟然成就了一位改写世界水稻种植史的大家。
“身价1000亿元”的穷人
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的一栋二层小楼里,一间一室一厅的房子是袁老的休息室兼工作间。一台普通的“康佳”彩电、几把椅子,外加一处木制沙发……记者看来,其陈设与普通农居没啥两样。
据辛业芸博士介绍,袁老有一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钱高的东西他不感兴趣。有一天,他与夫人邓哲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十几块钱一件的衬衫,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
按说,袁隆平不穷。2000年就上市的“隆平高科”,是我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现任该公司名誉董事长,持5%股份,每年分红20多万元。一份评估机构的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000亿元。对此,袁隆平认为:“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
袁隆平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兴趣。”至于“是否关注‘隆平高科’的股价”,袁老平静地回答记者,“我从来不管这个事。”
他说,自己每月工资6000多元,还有股份分红、稿费、咨询费等“额外收入”,每年总共有30多万元收入。这位老人坦陈自己的财富观:“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
向来对自己很“小气”的袁隆平,对母校却很大方。去年,袁隆平来到武汉,参加母校武汉四中110周年校庆,并向该校“袁隆平奖学金”再次捐助20万元,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子。
“收徒”必须“敢下田”
在海南三亚一处农场里,记者看到,每块田里都竖着标记,田里长得茂盛的正是杂交水稻。袁隆平说,三亚属于典型的热带气候,那里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非常适合于农业研究。举世闻名的“水稻野败不育株”就是在三亚发现,最终培育出了神奇的杂交水稻。
据了解,虽然袁老已年逾古稀,但他仍在追求两个目标,一是2010年第三期超级稻的目标要实现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稻推向世界。
袁隆平透露,自己以前的爱好和特长其实不是水稻,而是红苕,曾在大学期间花了三年多时间对红苕进行研究并小有成果。
对于关于他如何收徒弟的话题,袁隆平说,自己收徒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喜欢看书、会电脑、敢下田。
他的助手辛业芸博士介绍,3月28日到海南以来,他最高兴的事就是往水稻育种实验田里跑。“再过几天,他又要到广西出差,参加农业部门举办的育种推广活动。”
今年7月份,武汉轻轨二期将在武汉四中---博学中学门前的解放大道上穿行。届时,游客们坐在轻轨车厢里,就能鸟瞰校园景色。得知这一消息后,袁隆平高兴地说,“那样的话,学生们上学放学就更方便了。今年秋天,只要身体和时间允许,我会再到武汉去看一看,再到母校去转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