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晚报》
绿油油的水稻长在中国馆里。本版图片由本报特派上海记者陈远忠摄
本报特派记者蔡志军上海报道 中国馆三楼,在灯光暗淡的展室一角,一块长得郁郁葱葱的稻田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开始以为是模型,一问,才知道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稻田,是真的稻田。
袁隆平:室内也能种水稻
记者看到,这片稻田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箱柜内,面积约10平方米,周围被玻璃罩着,全天都有白炽灯光呵护。高及膝盖的水稻种在白色的椭圆形花盆里,与盆栽鲜花一样,盆里有人工放置的营养土。
看上去,这片水稻已经到了抽穗的时期,长势还很不错。讲解员说,现在水稻应该过了三级或四级分蘖了。
超级水稻还能在室内生长?面对记者的疑惑,讲解员说,水稻田里有特制的灯光为它们提供光合作用。“浇水、光照都很有讲究,有一套科学的方法,比如浇水要在每天早晨。”
据悉,超级水稻是袁隆平教授从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到一定时期,直接空运到上海世博会的,亩产将达800公斤左右,而现在通常的杂交水稻平均亩产不过450公斤。
超级水稻采用了家庭培育的新技术,如果量产成功,袁隆平就将宣告,农民可以不靠天吃饭了,因为在家里就能种植水稻了。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袁隆平透露,目前在中国的示范田里,超级杂交水稻的亩产早已超过了800公斤;在规模更小的实验田里,最高亩产甚至可以达到1200公斤。“目前中国正在朝着2015年超级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的目标攻关。”
一小片稻田花了数月试验
把袁隆平的超级水稻田搬进中国馆,真是一个绝妙的创意。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策展主笔、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表示,中国是稻作文明的发祥地,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最能代表中国的农耕水平,把袁隆平的水稻搬进中国馆,是对中国30年来辉煌成就的一个重要展示。
葛红兵说:“‘民以食为天’,中国自古以来土地和粮食就被看作生命线,中国馆寓意‘天下粮仓’,有这么一片稻田在馆里,不是很有意思吗?”
当时,策展团队也考虑过玉米之类的作物,虽说玉米和马铃薯的产量肯定比其他作物要高,但是跟有着六七千年种植历史的水稻相比,还是不够份量。为此,葛红兵他们特意去拜访了袁隆平,最后一致选择了水稻。
“我们认为,能够代表中国农耕文明的,就是水稻,它文化含量高,科技含量也高,代表了中国农业科技的最高水平。”
但是要把水稻搬进馆里,让它正常生长,也是一道科研难题。甚至有人提出做一片假的水稻田放在馆里。“别看这么一小片稻田,专家们在海南岛花了八九个月搞试验呢。”葛红兵说。
葛红兵还透露,就水稻颜色、形态、生长节奏控制问题,和营养液配制问题,专家们开了不下十次会议,这些难题最终都解决了。
“现在,我们都盼着袁隆平的超级水稻在中国馆里有收成呢。”葛红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