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天涯海角”好男儿:萍乡南繁杂交稻制种大军扫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5-19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294
 

来源: 大江网-江西日报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

  海南省三亚市是国内的天然温室,是得天独厚的良种繁育宝地。

  1973年,萍乡市在全国率先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揭开了水稻种子革命的序幕。为加快杂交水稻繁育和推广进程,萍乡市制种人来到三亚市,踏上了杂交水稻南繁制种的征程。一时间,全国千军万马南下三亚从事南繁杂交水稻制种。

  弹指一挥间,35年过去了。在今天的三亚市南繁杂交水稻制种队伍中,外省市的队伍只剩下一支,其余的都是“萍字号”。

  “天涯海角”崛起“南繁种子硅谷”。35年来,由萍乡市6000名农民组成的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大军,累计制种面积达118.69万亩,生产杂交水稻种子2.11亿公斤,占全国南繁制种面积的90%以上,每年向南方籼稻产区2亿亩杂交水稻种植提供种源,全国因此累计增产稻谷125亿公斤,每年为农民工带来收入6000多万元。

  萍乡市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大军缘何能坚守“天涯海角”,并为全国粮食增产丰收作出如此大的贡献?清明节后,记者在三亚市南繁制种基地寻求答案。

  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创业之路---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创业精神

  在萍乡市6000名制种农民身上,体现的是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创业精神。

  “我平生最感到自豪的是在‘天涯海角’育制了一批又一批杂交水稻种子,平生感到最遗憾的是对不起父亲和大儿子。”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著名制种专家张理高,是第一个来三亚从事南繁杂交水稻制种的萍乡农民,说起创业的艰辛,他百感交集。1977年4月中旬,正是杂交水稻种子抽穗扬花的关键时刻,张理高接到“父亲病危、速归”的电报。同伴们劝他赶紧回家去探望。

  从小就很有孝心的张理高在和记者交谈时声音呜咽:“当时我真想马上赶回萍乡,可同伴们的技术不是很熟练,我走了,到手的丰收十有八九会泡汤。”种子收割完他才回家。其时,父亲已离开人世。张理高双膝跪在父亲坟前大哭了一场。祸不单行。1979年4月,张理高的大儿子不慎摔跤,造成左手骨折。一心扑在制种上的张理高又没及时赶回家,结果儿子延误了治疗,左手终身残疾。至今,张理高对大儿子仍充满了愧疚之情。

  35年来,萍乡市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大军走过的是一条充满艰辛的创业之路。

  “萍乡市杂交水稻制种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孙德国说:“当年来到三亚时,椰林深处、灌木丛中,毒蚊、毒蛇、老鼠横行,常有人被咬伤。住所是搭建的简易棚屋,睡的是木棍加木板钉起来的床铺。”

  萍乡市杂交水稻制种协会副会长刘建春说:“生活条件差,各种自然灾害更令人头痛。有的年份,台风过去,暴雨又来,甚至海啸接踵而至,有的重灾田块颗粒无收。”

  重重困难动摇不了萍乡南繁制种人矢志创业的赤诚之心、火热之情,他们始终以山一般的意志,用辛勤的双手圆就创业梦。2006年冬至2007年春,海南省发生了50年一遇的大旱,他们花了500多万元打井取水灌溉,连大年三十晚上和正月初一都守在抽水机旁。经过努力,数万亩制种田在大旱之年夺得了大丰收。

  为让天涯种子撒遍天下而坚持下去的信念,深深根植在萍乡南繁制种人心中。他们像海南椰林那样坚韧和顽强。湘东区排上镇农民王相萍,是个把制种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人。多年的艰辛制种,使他患上了胃癌,家里人和同伴都劝他好好治疗和休息。但他在萍乡市医院做了胃部三分之二切除手术后,又毅然带着儿子和女婿赶回三亚投身育种。他说:“我如果病复发了,就让他们接班。”

  这是一条攻坚克难的创新之路---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为国家粮食安全而不懈追求的精神

  创业,不只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培育更多高产、优质新品种的使命。

  “杂交水稻的发明者是袁隆平、颜龙安等水稻专家。将杂交水稻这一重大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功臣是萍乡市南繁制种产业大军,而张理高是摸索出制种核心技术的大功臣。”国家南繁办主任王宏良赞叹。

  “育种如育自家儿。”张理高常常是早上5点多就起床在田间观察,深夜2点多才入睡,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经过反复观察、分析、比较,他终于掌握了一整套杂交水稻南繁制种的核心技术。如今,萍乡市南繁制种产业大军按照这一核心技术,可根据二系、三系组合感温性、感光性等不同的特性。从确立父母本的播种期到花期调整,从完全依靠自然风授粉到人工辅助授粉,再到合理配备父母本数量,防治病虫害,搞好田间管理等,萍乡市南繁制种产业大军掌握一整套关键技术,为夺取制种稳产、高产、优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特等发明奖获得者朱成,被人们称为“稻仙”。在参与“汕优9901”、“博优141”高产制种技术攻关时,他碰到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经受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但朱成不灰心、不气馁,他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我一定能为南繁制种作出贡献。在他和同伴的努力下,终于攻克了这两个品种的高产技术难关,为南繁制种产量不断攀升作出了突出贡献。谈及今后的打算,他快人快语:“我会一直干下去。”

  播下汗珠,融入智慧,硕果累累。萍乡市农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萍乡南繁制种产业大军涌现了一批制种专家,制种技术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阶段性突破是,小行比改为大行比,秧田密播改为稀播,母本插单本改为双本,二期父本改为三期父本,大面积使用机械化,产量由此不断攀升,制种质量不断提高。

  农业部负责人称赞:“萍乡市南繁制种大军,是中国第一支制种专业队伍。”35年来,萍乡南繁制种人每年杂交水稻品种达200多个,亩产由几十公斤增至20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达300多公斤。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萍乡南繁制种人之所以能坚守“天涯海角”,并成为全国南繁制种的主力军,一靠坚韧不拔的精神,二靠孜孜不倦、攻坚克难的锐意创新精神。

  这是一条敢于超越的奋斗之路---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勇闯新路的精神和气魄

  萍乡市南繁制种队伍由小到大,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但是,萍乡南繁制种人并没有满足这些。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要做大做强“南繁种子硅谷”,必须勇闯规模化、产业化、产销一体化新路,再上新台阶。

  “朝来新火起新烟”。萍乡市南繁制种大军一代新人脱颖而出,接过前辈们的事业,以全新的观念,努力打造以种子产销为主、科研生产支撑的现代化制种企业。

  何志军,这位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南繁制种新人说:“我是新时代的制种人,要做南繁制种新的带头人。”正是抱着这一信念,去年,他以工业化的理念、市场化的眼光,和几位伙伴投资5000万元,在三亚成立了春蕾(海南)种业公司,拉开了走集约化经营、壮大制种产业新路的帷幕。目前,公司已建立236个水稻制种基地,水稻制种品种达200多个,面积达6万亩,年生产杂交水稻良种1.2万吨,实现产值近2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现代化育制种企业。

  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少虎紧盯市场,建立了集种子生产、营销、推广为一体的产业体系,生产的“岳优华4”、“株两优”1号、“株两优120”等40多个优质杂交水稻品种抗性好、米质优,亩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以上。目前,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种业公司纷纷委托该公司制种。

  在一代新人的引领下,萍乡南繁制种队伍已成为一支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科学化的杂交水稻制种专业大军,水稻种子不仅大批量销往南方籼稻主产省,还打开了国际市场。去年出口量达600吨,创汇200万美元。

  创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今年以来,江西天涯种业、春蕾(海南)等企业加快了与中化集团、中种集团等央企对接的步伐,目标是做大南繁制种产业,将优质高产杂交水稻种子大批量销往国际市场。

  本报记者宋海峰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