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降蕴彰
一份影响转基因商业化进程的公告即将出炉。
本报独家获悉,在对目前国内市场疑似转基因水稻、玉米品种进行严格抽查之后,农业部将在未来两三个月内,发布查处违规销售、种植转基因种子的公告。
按照国家规定,转基因种子在获得相关证书和许可证之前,只能进行区域试验,不得进入商业化应用。
但农业部发现,被查获的大部分进入市场的转基因种子,相关育种企业或育种家在参加国家品种试验、审定、登记时,是以非转基因的名义申请并获得通过的,明显绕过了上述规定。
据了解,被列入该公告的违规企业,严重的将可能被吊销执照,情节轻微的,两三年内也不允许参加品种区域试验;而对于违规的育种家来说,一旦被公开,也就意味着名誉扫地。
“从6月初开始,农业部方面已经逐个与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面对面的谈话、核实,”知情人士补充说,“在外地的也都一个个被通知赶到北京”。
并非个案
近两三个月以来,尽管外界对湖北、湖南等地发现种植转基因水稻的事,传播得沸沸扬扬,但农业部作为我国转基因最主要决策部门,并没有做任何公开的回应。
农业部方面最近的一次回应,是今年3月份两会期间危朝安副部长的公开表示:“发放安全证书是对科学家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评价与肯定,并不等同于允许商业化生产。”
农业部下属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目前只为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和一个转基因玉米品系,颁发了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危朝安当时还强调,“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商业化种植,在国内也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
但相隔不到一周,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就爆料,在对中国8个城市部分超市销售的大米和木瓜抽检中,发现了转基因成分。
4月,绿色和平组织在北京发布《中国九地区流通领域转基因稻米、米制品及转基因稻种调查报告》,指出在湖北和湖南的种子市场上有转基因水稻种子的非法销售,其中就有“赣两优6号”、“培两优93”水稻种子。专家也明确说,“赣两优6号”、“培两优93”均系转基因稻种。
多家媒体在湖北、湖南等地调查时,都发现了类似违法转基因种子销售。
定性为“欺诈行为”
事实上,国家对转基因种子的把关不可谓不严格。
按照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种子法》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转基因玉米和水稻种子要经过严格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在获得品种审定证书、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后,方可进入商业化生产应用。
但依然有企业和育种家想方设法钻了法律的空子。
一位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对我国农作物品种的审定,是由农业部下属事业单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管理处来负责。每个品种从申请审定到最后通过,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品种审定证书,一般都要经过四五年。
在参加品种审定的过程中,如果企业和育种者申报的是非转基因品种,品种审定人员就不做转基因品种方面的检查。而一些企业和育种家,正是钻了这个空子。
本报获悉,本次被查获的大部分转基因种子,本来参加国家品种试验、审定、登记的时候,是以非转基因的名义通过,但在市场卖出的种子却是转基因种子。
对此,农业部的处理办法是:“发现这样的品种将被取消审定资格”,不允许再继续种植和销售。据悉,将有“一批品种”按此方法处理。
同时,农业部定性牵涉到的相关企业和育种家存在“欺诈行为”。
谁在违规?
市场上流转的转基因种子来自哪里?究竟是哪些企业和个人在违规?
今年以来,媒体报道中在湖南、湖北发现的转基因水稻种子,一直与华中农大有瓜葛。本报记者5月湖南调查,有当地农资店的店主也明确说,他们的种子来自华中农业大学。被发现销售转基因水稻种子的武汉惠华三农种业有限公司,其中华中农大以技术形式入股,拥有公司30%的股权。
但华中农大回应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种子在市面上是存在的,但与学校没有关系”、“我们也是受害者”。
记者了解到,此次被农业部方面查获销售、种植转基因的企业和品种,让调查人员也感到意外,违规的企业和育种人士“这次都栽进去了”。
农业部领导非常重视此次调查。“现在这种情况,农业部不公开处理不行,特别是对上了‘黑名单’的企业”---“虽然目前了解内情的人数不多,参加内部会议的人也不多,但每个人都很关注,不处理没法向他们交代”---“其实,农业部主管生产的部门是很冷静客观的。”一位了解内情的种子企业老总推测说。
“但最后发布处理结果公告,需要层层审批,这样的过程大约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知情人士透露。
在这位企业家看来,转基因主粮产业化的步伐将会放慢,但转基因研究不会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