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核辐照诱变育种专家陈秀兰:“夹缝”专业坚守10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6-23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397
 

来源:《科技日报》

陈秀兰,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从事核辐照诱变育种30年,先后获得国家、部、省科技成果奖12项;培育小麦、大麦、水稻新品种15个,以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在苏、皖、鄂、豫等省大面积推广应用。

  1992年,获得中国农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奖;1997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333”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04年,兼任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副理事长。

  初识陈秀兰,是在今年两会,当时中国农科院杨俊诚教授这样介绍她:别看她是基层来的,科研上很厉害!

  她作为一个地级市农科所的研究员,却担任国家一级学会副理事长;

  她从事核辐照诱变育种30年,先后获得国家、部、省科技成果奖12项;

  她培育小麦、大麦、水稻新品种15个,以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在苏、皖、鄂、豫等省大面积推广应用;

  她分管全所科研工作15年,“十五”农业部评估,该所在全国参评的1077家农业科研机构中,综合竞争力位居第十(含国家级科研单位),该所一位研究人员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设有博士后工作站……

  “夹缝”专业 坚守10年

  “别看核辐照诱变育种现在这么火,那时可是个‘夹缝’专业。”陈秀兰说起当年的事,娓娓道来。

  1979年,陈秀兰被分配到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核辐照应用研究室,师从辐射育种老前辈杨鹤峰。

  “我们研究室做水稻、小麦辐射诱变育种,但我们农科所有独立的水稻育种室和小麦育种室,都有自己的专家,比如水稻育种行业或者是小麦育种行业有什么研讨会,都不会通知我们。”陈秀兰说。

  那时候,核辐照应用研究室很小、很穷,办公地点是个破楼房,基本拿不到什么科研项目。不过陈秀兰想:虽冷门,但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成功,只要成功了,就会有人肯定。

  核辐照诱变育种,就是用钴60辐照水稻、小麦的种子,让其基因产生突变,然后在田里种植,筛选出好的突变体。陈秀兰和老师、助手一起把成千上万经过辐照的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每天像农民一样给它们锄草、施肥、浇水……

  “我们和农民一样干活,只不过我们干活时还得动脑。”忆当年,陈秀兰很开心。那时,她们除了要干粗活,还要记录植株的整个生长轨迹,比如:为了探索籼稻早熟诱变育种的遗传规律,她们选用53个籼稻品种进行辐射诱变,对其后代的植株高矮、叶片的长宽、芒的长短、叶色的浓淡,成熟的早迟等农艺性状在田间进行分类研究。

  每天如是,陈秀兰坚持了10年。

  10年“怀胎” 终得一“种”

  人都说十月怀胎,陈秀兰却10年育一品种。

  尽管这10年间,她也探明了籼稻早熟突变频率和早熟范围、早晚双向熟期的突变、早熟同型系的发生与不同生态类型、不同系谱亲缘的关系等等,并撰写了系列论文在《核农学报》《中国核科技报告》等刊物上发表。但直到1990年,陈秀兰和她老师才真正培育出一个新的稻种??扬辐糯1号。

  提起这个品种,陈秀兰记忆犹新:“种子通过审定前,要进行两年区域试验,一年生产试验。1987年,江苏省种子管理站在苏州召开水稻区域试验会,打听到这个消息,我独自赶到会场,当晚就听说我们的扬辐糯1号已推荐参加下一年度区试,可高兴了,晚上都没睡好。但第二天早上一个消息又让我出了一身冷汗:种子又不能参加了。这意味着多年的研究要付诸东流,实在不甘心这样放弃。尽管我不认识什么人,但我还是一个一个的去找专家做工作。后来,终于让我们的扬辐糯1号参加区试了。”

  经历开始的挫折后,核辐照诱变育出的好品种层出不穷,她们又相继育成了扬辐籼2号、扬辐籼3号、扬辐糯4号、扬辐籼5号、扬辐籼6号、扬辐粳7号、扬辐粳8号、扬辐麦1号、2号、3号、4号,扬啤麦1号、2号、3号等15个稻、麦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2亿多亩,增产粮食20多亿公斤,创造社会效益60亿元以上,其中6个品种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9个品种获国家品种权保护或公告。

  正是凭借这些成绩,陈秀兰成了行业内知名专家。

  现在,同行一提她,会说:别看她是基层来的,科研很厉害!

  “种”下产业 反哺科研

  “2000块钱,当时高兴得不得了!”陈秀兰回忆。

  1982年,国家实施“六五计划”,拨给2000元钱科研经费给陈秀兰所在的研究室,这是她上班后拿到的第一笔国家科研经费。也难怪她高兴,当年的核辐照诱变育种研究室,上面拨的经费仅够发工资,而添置设备、购买钴源、种子、田间试验等等,都需要钱。这种情况,怎么搞科研?研究室怎么发展?

  偶然的机会改变了陈秀兰和老师的思路。1982年,扬州玉器厂一个工程师找到她们研究室,把不同的玉器拿到研究室辐照,看能否改变玉器颜色。她们发现辐照可以改变水晶的颜色。那时,她们得知西藏高原和东北雪原非常需要水晶茶色镜片来挡紫外线和风沙,而天然的茶色水晶非常稀少。陈秀兰的老师杨鹤峰猜想:钴60放射源或许能产生茶色的水晶。

  数月的研究,上万的数据,杨鹤峰和陈秀兰终于发现一份水晶材料出现了茶色。测光试验表明,它能阻挡90%的紫外线。这项后来获得国家星火科技二等奖的成果催化出新的产业??水晶色彩人工诱变,20多年来,它为眼镜商提供了500多万副镜片材料,这也为研究室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这些收入,缓解了研究室科研经费不足的困境,也正是在这笔收入的启发下,她们大胆开拓放射线的新用途:食品辐照保鲜、医疗用品辐照灭菌、晶体辐照改性、热收缩制品辐照交联……射线成了陈秀兰手中的魔术棒,点石成金。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至今,研究室的开发收入近4000万元。

  “白手起家,当年1分钱科研经费没有,走到今天,1000多万的固定资产、投资几千万的钴源、10多项研究成果。看来以科研促开发,以开发养科研的路子走对了。”陈秀兰感叹。

  也正是产业反哺科研,陈秀兰和她的研究室硕果累累。正是这些成果,奠定了她们在行业中的地位,她们开始和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院校合作,也正是这些成果,她们在申报国家项目中开始有了话语权:从“八五”期间的人均一两万,到“九五”期间的总数500多万,到最近几年的每年都超过200多万,她们的核技术综合应用研究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科研实力 敢与大所争高低

  “我只是运气好而已,我的老师、我以前的领导和现在的领导团队都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还有一个很好的执行团队。”陈秀兰说。

  1984年,陈秀兰当上了她们研究小组副组长,这是一个没有级别的职位。但正是这个小组长,陈秀兰展现了她的管理才华。然后是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农科所副所长、副书记、书记兼管科研的副所长。一路走来,陈秀兰对钴室和全所的科研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如今的农科所,是全国“七五”、“八五”农业科研综合实力“百强所”,“十五”名列地市级农科所第一。先后育成稻、麦、油新品种87个,研究出种子包衣剂、水稻旱育抛秧、除草药肥、生物农药等新产品、新技术80多项,获国家、省、市级科技成果156项,国家发明专利13个。28个品种获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尽管她们是一个地区级的“小”所,但凭借自己的实力,已经敢与大所争高低了。

  采访结束,走出钴室漂亮的楼房,她指着西侧4棵20多米高的水杉说:“这是我刚工作时候栽的,已有30多年了。”此时,我能感觉到她流露出的一种成就感。

  同事眼中的陈秀兰:

  科研与开发,她摆得很正

  张洪熙(农科所原所长):我觉得陈秀兰担任领导职务这么多年,对科研和开发、积累和发展、名和利、奉献和报酬等一系列关系都摆得很正。

  就拿发奖金来说,按规定她们研究室可拿创收的30%参与分配,但她为扩大积累,留下相当一部分用于再投入。钴室每年投资几十万上百万,事业发展有后劲。现在有投资近两千万钴源,业务爆满,应接不暇。

  家人眼中的陈秀兰:

  她对种子比对我们还亲

  杨欣(女儿):别人都说我是独生女,其实她还有很多“孩子”,也就是她研究出来的种子。她会盯住她培育出的种子不放,一丝不苟的记录发生的每一点变化。是不是比对我还好呢?

  不过妈妈真是一个“女中豪杰”,我很佩服她,所以我也选择了在农业系统工作。

  记者眼中的陈秀兰:

  她是一个实在人

  袁志勇(本报记者):和陈秀兰聊天,发现她是一个实在人,说话实在,做事实在。也正是实在,她才能在一个岗位上坚守了30多年。

  她告诉我:“我运气好,参加全国人代会8年,每年都能与总书记握手,头2次参加两会时,刚好站到前排。后来有意识往后站,想把机会给别人,没想到总书记又刚好从我面前过!”

  采访她时,她再三说:我这人运气好,有好班子又有好的执行团队。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