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品种过多过滥准入门槛亟待提高,种业振兴需用合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11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35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生产企业准入门槛过低,低水平雷同品种过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张世煌研究员日前接受本报专访时提出---

    专家观点:种业振兴需用合力

本报记者 朱隽

  种子品种过多过滥

  记者:有农民向我们反映,在他们县里,单是玉米品种就有几百个,包装都差不太多,描述的种子品性也差不多,很多农户在选择品种时感到无从下手,种子市场给人的感觉很乱。目前,我国种业市场的发展现状到底怎样?

  张世煌:农民反映的问题确实存在。植物育种研究和种子产业发展为支撑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近十几年来,国内种业面临的体制和机制性问题越来越多。

  目前,低素质重复的种子生产企业多,高水平自主研发型企业少。这就导致了市场上低水平雷同的品种多,表现突出的品种少,农户选择难,政府监管难,大中型企业创新发展难。

  在种子市场层面,市场管理混乱,侵犯知识产权的非法经营现象盛行。目前,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批制度导致企业过度竞争行政资源,低水平种子企业重复出现;种子管理执行机构涉及部门较多,每个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分工不明确;而且多数种子管理部门难以准确地查究违法侵权行为,导致对侵权行为缺乏有效控制。

  企业准入门槛亟待提高

  记者:造成国内种子产业发展滞缓和市场混乱的原因在哪里呢?

  张世煌:原因存在于三个方面:第一,种子生产企业准入门槛过低,目前注册资金超过100万元或500万元便可分别从事非杂交作物种子和杂交作物种子的生产经营,许多种子生产企业并没有自己研发的品种,他们只要买到新品种经营权就可以大量制种销售,实质上只是经销商而已。第二,现行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在促进企业创新、新品种技术转化和市场公平竞争等方面的弊端日益明显。品种审定制度和标准过于单一,过于强调增产指标,容易制约育种材料和技术的储备与积累,也容易滋生权力寻租等行为。第三,现行种子管理体制不顺,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体系缺失,监测能力过低。

  记者:那改变这种现状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张世煌:有效提高种子企业的准入条件是当务之急。种子企业过多,不同企业科研和生产经营水平参差不齐,严重抑制了产业做大做强。要实现国内种子产业的振兴,从市场主体而言,首先要做的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种子科研生产和经营企业的准入门槛,当然,前提是必须保证企业在市场上是自由竞争的。

  治“乱”还需用合力

  记者:改变现状并非我们的终极目标,如何实现种业的发展振兴才是我们所关注的。您觉得该如何实现种业振兴呢?

  张世煌:实现种业振兴还需运用合力,从促进产业发展、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和强化市场监管等方面入手。

  首先,对种子生产企业实施动态分类管理,逐步完善市场结构。我国种子市场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但行业总体呈现过度竞争态势,行业集中度过低,企业国际竞争力差。必须在保证市场竞争的前提下,调整市场主体结构,促进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建议以企业的赔偿能力和生产高质量种子潜力为划分标准对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具体可依据企业注册资本金、加工设备条件和能力、种子生产子公司、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行业从业经验等指标进行划分。

  其次,改革农业科研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公益性研究以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为创新主体、竞争性产品研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现代农作物品种创新体系。建议明确国家公益性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分工与职能定位,改革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育种研发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支持企业育种研发能力建设,建立育种人才流动机制及产权交易和技术转让平台等。

  第三,改革和完善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制度。建议试点改革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制度,鼓励有创新能力的大企业推出安全的、创新型的新品种。

  第四,改革种子管理体制,完善市场监督体系,加强政府部门对种子市场的监管能力建设和执法力度。建议国家对品种管理和新品种保护等工作从目前多部门管理逐步整合,统一管理,同时建立和完善种子质量监督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植物品种信息数据库等。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