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及农户9万多户,新增直接经济效益4.87亿元
金黔在线讯 6月25日,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省草业研究所主持的《几种优良牧草与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转化》项目成果进行评价,专家组认为该项目成果转化程度高,示范推广规模大,对我省草地生态畜牧产业科技进步有重大推动作用,项目总体达到国内同领域的先进水平,在地方牧草品种选育与应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目前,已在我省独山、望谟、长顺等地建成高效栽培利用示范基地9个,与省牧草种籽繁殖场和省饲草饲料工作站等单位协作,建立草种基地1.5万亩,自产草种500吨,引进和推广草种1500吨,推动26个县(市)351个乡(镇)3684个村的种草养畜,建成人工草地34.86万亩,推广冬闲田土种草68万亩,改良天然草地5万亩,惠及93382农户,新增直接经济效益4.87亿元。
项目将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和引进优良牧草进行优化组合,将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种子生产、加工、养畜及生态治理等关键技术进行组装集成转化与推广,取得了“立体栽培增光育苗盘”和“一种节水、节肥植物栽培器”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制作《黔草2号苇状羊茅高效种植及利用技术》科教片,编制“多花黑麦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黔草2号苇状羊茅牧草生产技术规程”和“黔草2号苇状羊茅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等3个地方标准,并通过了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专家审定,实现了全省草业行业执行标准零的突破。
据项目负责人莫本田介绍,项目针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利用贵州地方优良牧草种质资源,选育并通过审定三个牧草新品种贵草1号多花黑麦草、黔草2号苇状羊茅和威宁球茎草芦,其中威宁草芦通过国家审定。通过良种繁育和种子生产,将自育草种与引进草种进行优化组合,开展草地建植和配套技术应用转化,逐步解决了我省草业生产中长期存在的低海拔地区优良牧草越夏困难,青草供应季节不平衡问题,为全省喀斯特地区及相似生态区域发展草地畜牧业提供科技示范,并加快了自育牧草新品种的推广速度,逐步改变了贵州草业生产基本靠进口草种的局面,提升了牧草育种水平。
作者: 本报记者 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