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申明
一场“包围”与“反包围”的战役似乎正在中国种业市场上演。而主角则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国外种业巨头和“背水一战”的本土企业。
国外技术领先30年
2009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全球种业10强公司占全球种业市场份额的35%,而国内种业10强公司占全球市场份额的比例仅为可怜的0.8%。
“加快良种培育对保障国家安全意义重大,但我们和他们的差距得有30年。”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李绍明告诉记者,“国外种子公司一年推出几十个新品,国内公司几年才出一个。”
近些年,李绍明十分忧心被国外种业巨头日益蚕食的国内种业市场。但技术、市场、管理、研发、资金、营销手段等等的差距,却又令他经常陷入“堂吉诃德”般的苦恼。“像孟山都,差不多在南美每个国家的种业市场都占有50%以上的份额,而中国作为其全球布局中的一环,其规模优势根本不是国内的中小种业公司所能抵挡的。”
李绍明认为,“小而散,各立山头,单兵作战”是我国现有育种的组织模式,也是我国育种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差距更大的是育种技术,目前我国科研育种大多采用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李绍明形象地描述说,这就如同一个人在“种海”里一粒一粒地翻检观察选择,从资源搜集到选系、配组,育种者都是从头干到尾。
据他介绍,美国的杜邦先锋、孟山都等公司已把DH(双单倍体)作为玉米育种的重要方法。目前,全世界有250多个作物物种应用了DH育种,12个物种中培育了300多个来自于栽培种的DH系。
DH育种就是利用诱导系诱导、花药离体培养等手段诱导产生单倍体植株,再通过染色体组加倍,从而使植物恢复正常染色体数的育种方法。DH育种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选育出适宜作为强优势亲本的纯系,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同时由于不存在基因间的显隐性作用,因此一些由隐性基因决定的性状便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是加速种质材料纯化、缩短育种年限的有效途径,是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两大支柱技术之一。
“DH育种是解决中国种业育种方式的必由之路。”李绍明说。
DH工程化育种实现快速突围
面对跨国公司科技、资本的竞争压力,我国种业企业也意识到单靠从科研机构转让品种已不能持续保持市场竞争能力,纷纷开始自主选育新品种。然而,相对较少的研发投入使我国种业企业不能像跨国公司一样从育种技术、种质创新等基础研究开始。快速大量获得育种材料成为我国种业企业当前最急迫的需求。
而在此时,北京市瞄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高地”,大力发展籽种产业,提出把北京打造成“农业硅谷,籽种之都”的目标。
为了加快北京种业的快速发展,解决育种创新能力提升的机制问题,北京市科委打造了DH工程化育种联合体。由北京市科委联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种业企业以及中介机构组成,是以DH育种技术为载体,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结合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的工程化育种创新链。
“这是北京市科委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创新之举。”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杨伟光说。
联合体各方分工明确,其中北京市科委负责总体规划、组织和协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负责DH育种技术研究和应用,大规模创制玉米、蔬菜、小麦等作物有利用价值的DH系;种业企业应用DH系开展农作规模化育种和新品种的产业化;中介服务机构等负责联合体中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协调等工作。
“联合起来总比单打独斗强得多,也更有利于提升民族育种产业。”说这番话时,李绍明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腰板。
截至目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已通过协议将经过鉴定筛选出的2300多个优良DH系分发给了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由各企业予以广泛测配和组合鉴定,已在北京及全国多个省份多个生态区进行了种植鉴定,开始大量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的强优势品种,已经得到了一批市场竞争力强、有重大应用前景苗头的新组合。
“我们与各单位之间已经有了很好的合作,种质资源的流动对培育优势品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李绍明说。
据介绍,在3?5年内,联合体将创制DH系2万份以上,经鉴定筛选并提供给合作企业有利用价值的DH系6500份以上;选配杂交组合5.2万个以上,获得优秀组合100个以上;审定(或鉴定)新品种20个以上;新品种(新品系)在生产上推广面积300万亩以上。
DH工程化育种联合体的推出令李绍明对未来的市场竞争增添了许多信心,“我们打算用5年时间把与国外的差距缩短到10年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