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中国种业竞争力不足是最大掣肘,御寒需要双管齐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23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295
 

  尽管一些媒体对中国种子和外国种子的"疆土之争"有些夸大其词,但并没有与事实脱节。"风险的确正在逐步放大,外资企业的野心不容忽视。"专家直言,给洋种子以可趁之机的正是中国种子企业在体制和竞争力方面的漏洞。

  "种子产品量价齐跌不说,还要眼巴巴地看着外资企业一点一点"瓜分"国内市场占有率。"辽宁丹阳种子公司的小李对此已经见惯不怪了。他告诉记者,仅先玉335(美国先锋集团的玉米种子品种)就在东北地区越做越大,至今中国种子企业已流失50%的国内市场份额。不断被压缩利润,几乎成为国内种子公司的常态。像丹阳公司这样干着急的中国种子公司不在少数。它们要么在强大竞争下功亏一篑,要么放下身段选择"被合资"与"被收购",但永远无法染指核心技术。

  其实,种子市场"开门迎客"的早已有之,但受惠于"洋种子"的农民并未意识到潜伏的危险。直到近年来,洋种子由天使变为"魔鬼"--"一粒种子等价一克黄金"的说法风行,粮食安全问题的雪球才显出"滚大"的痕迹。《人民日报》的语气更是严厉:"目前,外国公司已经悄然控制了中国市场70%的种子来源;美国先锋公司的"先玉335"玉米仅用3年时间就迅速成为我国第三大玉米品种。"

  竞争力不足是最大掣肘

  不可否认,洋种子之所以受到青睐,是因其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击中了中国市场的要害。而核心竞争力恰恰是中国种业公司的短板。小李毫不掩饰地告诉记者,外资企业的种子品种好,售后服务到位,也敢于花大成本做宣传。"而中国相关企业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一大截,想要赶超,不是说一说那么简单的。"中国相关产业是否真如一些媒体所言,有逐一被洋种子沦陷的风险?对此,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风险的确正在逐步放大,外资企业的野心不容忽视。"李国祥直言,给洋种子以可趁之机的正是中国种子企业在体制和竞争力方面的漏洞。

  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持证种子企业有8700多家,前10强种子企业仅占国内种子市场份额的13%。这种"多而弱"的局面,让中国种业渐感体力不支。李国祥认为,中国种业一直延续旧有的分散经营模式,商业化育种的集成度较低。导致研发与生产"各行其政",不但难成规模,且产业链条脱节也让研发大打折扣。"伴随城市化发展,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蔬菜供给量不足的现象,但经营水平和研发能力滞后的中国种业,明显感到力不从心。于是,追求优质高产的农民们自然偏好选用洋种子,国内种子的市场因而逐渐流失。"李国祥指出。

  御寒需双管齐下

  除了基础研究环节薄弱、商业化程度低外,加工环节"失守"也是让相关企业叫苦不迭的一大原因。"这同国内相对高昂的加工成本不无关联。"李国祥指出,"在一些没有被洋种子攻陷的领域,比如大豆和未使用先玉335的玉米,因其规模和产量有限,有关部门不得不以高出国际市场的价格收购,以保持农民的积极性。但价格成本和运输成本却无法避免转嫁至加工环节,中国企业再次失去了竞争力。"李国祥说,对于无限制的自由贸易与国际粮食安全大局的权衡,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毫不犹豫地先选择后者。

  对于企业迫切需要提高的竞争力而言,化分散为集中的产业化经营是必经之路。"科研体制改革则是转型的前提。"李国祥指出,有关部门已经加快了科研体制改革的进程,国家资金和政策扶植也正在陆续到位。但冀望一朝一夕即出成果,显然有难度。"因此,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外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加强研发,是中国企业的重要任务。"小李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经在留住原有市场的基础上,力图向"研发"转轨,道路虽然艰辛,但希望就在前方。企业自救是一方面,政策助力也不可或缺。李国祥指出,企业提高竞争力离不开国家政策的保驾护航。据悉,基于粮食问题的严重性,目前,国家已经停止了审批海外粮油公司的相关工作,外资种子公司来华注册的条件也将越来越严格。

    □ .孙.楠  .国.际.商.报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