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视点报 □经济视点报记者 史远征
8月11日,入秋后的第一场大雨使得郑州市连日来的“高温”天气明显转凉。
然而,对于中州大道与连霍高速交叉口的郑州种子批发市场(以下简称郑州种子市场)来说,这里显得有些过于冷清。
紧闭的商铺,从大门口一直蔓延到市场最后排……位于市场前排三厅的商户王有民在盘点货品:“一上午几乎没人,连着几天都没有进账了。”随后,他和其他商户开始打牌。时间是上午11时。
始建于1994年的郑州种子市场,曾经红极一时,连续多年成功举办全国种子、农产品[18.67 2.13%]交易会。尤其是2006年,市场迎来改扩建,规模迅速膨胀,达到鼎盛时期,一举成为中原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种子批发市场和种子集散地,年成交额达5亿,经销量上亿公斤。
“这次改扩建,并没有给市场带来长久的人气,相反,4年来市场连年走下坡路,商户已由2006年的300多家减少到不足100家。”王有民说。
辉煌如过眼云烟。如今郑州种子市场正在期待着“招亲”和“转嫁”。“如果不转让,市场只有倒闭。”郑州种子市场办公室负责人孙红伟说道。
迅速膨胀的背后
2000年,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种子经销商和种子市场如雨后春笋,数量急增。“不可否认,郑州种子市场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迅速成长起来的。”孙红伟表示。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郑州种子市场的雏形是由柳林镇杨槐村的一个农贸市场起家,已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
随着柳林镇周边农民种植大棚蔬菜的兴起,杨槐村集贸市场开始整合,种子市场应运而生。从1995年正式开业到2006年,市场的商户数量扩大到近100家。
种子行业处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起点,决定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更多的种子经销商正是看到了这块蛋糕的价值,从而聚集了更多的商户。”
至2007年,郑州种子市场的商户已经发展至300多家。在王有民看来,这是有悖常理的,“市场容量本来就这么大,这一下子多了200多商户。2006年前后种子市场的一时繁荣,是有很多泡沫的”。
“不可否认,由于市场容量的有限性,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市场竞争更是短兵相接、日趋激烈,这一系列因素是造成现阶段种子经销商生意难做的重要原因。”河南省种子站站长毛景英介绍说。郑州种子市场迅速膨胀的背后,折射出了市场供应量严重过剩的局面。
据王有民透露,为了盯住这块“蛋糕”,郑州种子市场的很多商户在撤出市场后,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选择了将种子销售点直接安放到了乡镇,即建立种子供应站,直接把种子市场拓展至农民家门口。
“种子生产和销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生产和销售是在不同时段进行的,由此造成了生产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也是导致现在种子供应量严重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毛景英表示:由于种子的地域性非常强,品种布局有着地理位置的差异性和气候的特殊性,大多数的种子只能在某一地域生产,并不能得到全面推广,这也使得种子市场量的过剩。
管理无意识
面对市场门口四处堆积的垃圾和坑坑洼洼的泥水路,没有生意可做的商户们三三两两凑在一起打牌、打麻将。
“市场根本没人管,谁想倒垃圾就倒,道路好久都没人整理了。”王有民说道。
由于现在正处于种子销售淡季,郑州种子市场的商户几乎处于休假状态。“很多商户就是因为经受不住长时间没生意,不得不选择撤出市场。”商户梁先生说道。
谈起市场的管理,孙红伟说:“都快倒闭了还管理什么!”
作为河南省种子行业最早的市场,种子市场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低下,品牌杂多而无序,配套设施不齐全,而消费者所期待的却是更好的服务、品种更齐全的商品、更低的价格等,商户则是期待能有一个统一经营、策划的管理者。而这些,郑州种子市场管理方显然没有一点意识。
“从国内其他省份看,运作的比较好的种子市场已经逐步呈现出种子管理规范化、经营主体多元化、市场品牌多元化、销售品种同质化、营销模式单一化等特点。而这些,河南的种子市场还处在粗放式管理模式。”毛景英表示。
对于人气的下滑,种子市场的管理者并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商户梁先生告诉记者,整个市场只有一小部分商户能盈利,大部分商户都是在赔钱边缘挣扎。
当然,种子市场近乎无管理的态度,更为市场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有关侵权纷争、制假售假等事件频频出现,而在这些事件的处理中表现出的维权尴尬、管理乏力等现象,已逐渐引起了商户们的关注和思考。
2006年的改扩建就是一个典型。有市场人士表示,郑州种子市场没有前期市场调研,没有整体战略规划。
期待“转嫁”
种子作为农业种植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处于农业上游,种子市场竞争优势将决定着农业竞争的主动权。而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常年农业用种量在10亿公斤以上,“巨大的市场使得河南种业日趋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毛景英指出。
然而,种子市场的种种问题是否会影响其成功“转嫁”?发展滞后,布局、结构不合理,经营无序,市场辐射面不广,特色经营不突出,缺乏全盘性的专业规划,市场管理粗放,经营服务水平低下,监管不力……
“种子市场管理方定位不清,没有形成科学的、严密的规划,真正懂得经营的人,不在乎这些。种子市场关乎‘三农’利益,应该政府出面全面规划,或许会有更好的出路。”一位业内专家直言。
王有民认为:“市场还是很好的市场,就是市场管理方不太会经营。无论谁接手,只要依托所处的区位或产业优势,整合现有资源,将市场建设成有规模、有档次、有特色、规范化的精品市场,使其产生巨大的吸纳和辐射作用,完全可以做到。”
“对于商户来讲,谁也不希望市场倒闭,市场能顺利转让给懂经营的人来管理会更好,长年已养成的经营习惯,商户也不愿意离去,除非实在经营不下去了。”王有民解释道。
毛景英认为:“依市场现在情况看,完全可以实现培育、完善有形市场体系,使市场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中交汇地,成为产品、服务以及信息得以展示汇聚、交换以实现价值的平台。另外,还应确立品牌意识,一个好的品牌就是一面旗帜。通过市场招商引进名优品牌,坐地经营,带动一批商户经营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