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朱涛实习生李晓威
本报8月27日刊登了《“登海662”玉米种带来绝收一片》一文,报道了我省杞县、兰考县等玉米种植户种植登海662种子后出现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特别是杞县的玉米,今年大面积发生玉米粗缩病,发病的品种均为登海662,发生面积约为5万亩,其中约3万亩发病率达30%~60%,约2万亩发病率在90%以上,几乎绝收。
文章见报后,省内外各地种植登海662玉米种的农民朋友纷纷打来电话向记者倾诉了和杞县种植户相同的经历。不仅省内中牟县、西华县许多受害的农户来电咨询事情的进展,而且像河北省曲周县、山东省济宁市等外省市的受灾户也纷纷打来电话表示支持本报客观公正的报道,同时急切盼望登海种业公司能够给大伙儿一个说法。
西华县艾岗乡潘岗村郭广超给记者打来电话,“我们村种的也是登海662,我们这儿并没有发生灰飞虱病虫害,往年每亩玉米地至少能打1400斤以上,今年减产至少50%,我是村支部副书记,当初是我带着大伙儿买的这所谓的‘高产玉米’,到如今高产变成了低产,我真的没法向大家交代啊!”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翟庙村的张衍景今年代理了登海662种子的销售。他告诉记者:“现在许多种植登海662品种的农户都要求我们赔偿,我们与厂家取得联系,但他们只说是天气原因,此后便不再过问。”当地另外一位登海662玉米种代理商也反映说,与山东登海种业公司取得联系后,他们说这是正常现象,是气候不正常引起的,“生长一季的玉米绝收,连买玉米种的钱都收不回来,正常吗?”
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后里寨村村民刘洪林、唐贵明、唐新生、王海江给记者打电话说,他们村140多亩地玉米绝收。他们叙述,8月初他们就发现自家种的登海662玉米与其他的玉米品种长得不一样,于是开始找经销商协商,经销商说是天气异常和病虫害造成的,与种子无关。他们给记者表达了他们的疑问:“同样的施肥、浇水和管理条件,为啥种的别的玉米品种就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种植登海662玉米种出现大面积减产或绝收的除本报先前报道的杞县、兰考等地外,我省的中牟县、开封县、通许县、西华县也有不同程度的受灾。山东省的济宁、金乡、成武、巨野、嘉祥、单县,江苏省的邳州、高邮、六安,河北省的曲周等地也出现类似情况。以上各地都是种植了登海662这一玉米品种。
文章见报后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山东登海种业公司。记者首先给该公司宣传部打电话,但电话始终没人接听。接着,记者又给该公司董秘办打电话采访,董秘办回应说“不了解具体情况”,让记者和河南区销售负责人联系。随后,记者再次联系到了登海种业公司河南省区负责人吴通吉经理,还没等记者说几句话,吴经理便丢下一句“你们愿意怎么报就怎么报”,便挂了电话。
如果说是河南省的气候原因,那么山东省、河北省的情况又如何解释?如果说是灰飞虱的原因,可是有的农户打来电话说田地里并没有这种害虫,这又如何解释?如果说是大蒜茬的问题,那么春播的地块、麦茬的地块都发生了同样的情况,这又如何解释?
在登海662玉米种的包装袋上,记者清晰地看到“高产稳产、抗病性好、适应性广”等字样。到底是抗病还是感病,登海662的实际表现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样的玉米品种,谁还敢再种?这样的种子公司,谁还敢推广它的产品?
编后:以前经常有假种子坑农害农事件见诸报端,还以为都是一些小企业、小作坊为赚取蝇头小利所为。现在,拥有“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超级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研发成果”、“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重点推广品种”等众多荣誉的山东登海种业公司,因产品发生大面积绝收受到广大农民投诉的事件让人着实惊讶,作为一家上市企业,遇到产品问题所表现出的态度更让人感到不解。
公司再大,也是消费者捧起来的。如果没有了消费者的支持,也会慢慢走向消亡。农业部今年年初确定2010年为种子执法年,旨在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在种子执法年中出现同一个品种如此大面积的减产、绝收,包括种子生产、推广、监管在内的相关部门是否应该积极迅速行动起来给农民一个解释?我们将拭目以待。
叶子发黄、植株矮化的玉米
还没有拳头大的玉米穗看了就让人绝望
大面积植株矮化、不结穗的玉米大田
新闻背景:“登海622”玉米种带来绝收一片 谁来为农民埋单?
本报记者朱涛实习生李晓威文/图
●农民:玉米绝收,肯定得有人给俺个说法!
●县农业局:调查鉴定表明,玉米株异常是玉米粗缩病造成的。
●玉米育种专家:品种抗病性差是诱发玉米粗缩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种子生产厂家:种子肯定没有问题,要怪只能怪政府不作为,没有事先做好预防玉米粗缩病的宣传工作。
绝收地块都是种的“登海662”
种了大半年的玉米即将收获,但杞县苏木乡的几十户村民却愁容满面。“当时凭着对登海种业公司的信任,而且还是中国驰名商标,经销商滔滔不绝的演说,于是就种了‘登海662’玉米。可是到头来却是白忙活一季,化肥、种子、农药、人工都搭进去了,别说是高产,简直是绝产。”8月17日,杞县苏木乡陶屯村李金亮给本报打来电话反映,他们村不少村民种了“登海662”玉米,现在看来注定要颗粒无收。
8月18日,顶着炎炎烈日,本报记者来到杞县、兰考县部分乡镇,实地查看了这些“问题”玉米田。
在杞县苏木乡陶屯村李金亮种植玉米的地块,记者看到,相邻的两块玉米地长势却各不相同:西边邻地里的玉米秆高苗壮,长势喜人;东边自己地里的玉米秆只有1米多高,叶子发黄,接近枯萎,而且稀稀拉拉,整株玉米发粗,节间缩短,根部膨大,植株叶片扭曲变形,掰开玉米裤发现手掌长短的玉米几乎没有长籽。
据围观的村民介绍,出现这种情况的田地种的无一例外均为登海种业公司生产的“登海662”这一个品种,其他品种则没有此类状况出现。“‘登海662’的价格是每袋50元,共4400粒,只能够种1亩地,而其他品种的卖价只有10~30元,重量为1公斤,可种1.5亩地。”种植户李克禹说,“为了高产,咬牙买了。没想到,下种以后,苗越长越黄,虽然我们又是打药,又是施肥,可还是没有起色,结的玉米棒子很小,玉米粒也稀稀拉拉,几乎不会有啥收成。”
在该乡黄庄村二组刘伟以及相邻的后楚寨村十几户村民的玉米田里,记者也看到了不同程度的绝收迹象,而据了解,他们所种的玉米品种均为“登海662”。
随后,记者还通过电话联系到了兰考县谷营乡齐场村村民杨中海。他说:“不仅在我们村,我们乡的张庄村也有玉米绝收的状况发生,这些地块种的都是‘登海662’。”
“高产”玉米为啥会绝收
记者拿着李金亮等人当初购买的玉米种包装袋来到了乡里的“登海662”经销点,不知何故,经销点大门紧闭。随后,记者来到杞县县城,采访了杞县种子管理站站长张元春以及杞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汤义林。
张元春站长向记者说:“最近几乎每天都有来县城讨要说法的村民,县政府和县农业局都很重视,专门成立了由开封市土壤肥料工作站高级农艺师徐杰、开封市植保植检站高级农艺师张国民、开封市种子管理站高级农艺师孟宪敏、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粮食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国建以及开封市植保植检站高级农艺师聂合乡五人组成的专家鉴定小组。经过专家组的调查鉴定,玉米株异常是玉米粗缩病造成的。”
据汤义林副主任介绍,玉米粗缩病俗称“坐坡”、“生姜玉米”,又称“玉米癌症”,该病从玉米幼苗到抽穗期都可能发生,而且发病越早为害越重。今年玉米粗缩病大面积发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气候异常。与常年相比,大蒜茬玉米苗期出现了多年不遇的低温干旱,导致玉米苗生长缓慢,植株抗病性差。二是灰飞虱传播。在蒜茬玉米苗3~5叶期时,遇到带毒灰飞虱迁移为害高峰期,致玉米出现病害。三是部分玉米品种抗病性差,比如“登海662”。
另外,据记者了解,按照行业规律,玉米种子经销商通常会建议种植户延迟几天播种来规避玉米粗缩病的高发期,可是根据种植户的反映,他们都没有听到“登海662”生产经营厂家的类似建议。
针对品种抗病性的问题,记者又采访了河南省玉米育种首席专家胡学安。他认为,目前部分地区发生粗缩病除了与气候、土地状况、种植时点相关外,品种的抗病性差的确也是诱发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了山东登海种业公司河南省区负责人吴通吉经理,吴经理以在外地为由拒绝与记者见面。电话中吴经理说,玉米粗缩病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没有办法治愈,只能预防,而且必须是统防统治。针对记者问为什么同一地块只有“登海662”玉米品种出现病害的问题,吴经理没作正面回答,只是坚持登海种业的产品没有任何问题。当记者问起该如何给种植户一个说法时,吴经理说没有说法,怪只能怪当地植保站等政府部门不作为,没有事先做好预防等宣传工作,结果导致粗缩病大面积暴发。
谁为“绝收”的玉米负责
当记者问起是否对村民有补偿时,杞县种子管理站张元春站长和杞县农技推广中心汤义林副主任说,7月6日~9日,县政府已经抽调有关人员,以县政府的名义去“登海662”供种公司,即山东登海种业公司进行了积极协商,但目前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玉米种既然抗病能力差,就不应该推广,农民种地一年就等这一茬庄稼收入了,容易吗?绝收了还推拖,到现在还没人站出来承担责任。”
“种着你们推销的玉米种,该如何管理、到啥时候防病治疗为啥不早点提醒,现在玉米绝收了才说不该这样不该那样,不是推卸责任是什么?”
“俺们最大的不该就是选错了玉米种,如果不选‘登海662’,肯定不会出现这些事。同样的地块,种别的品种为啥就没事?损失这么大难道就没人管了?”
……
一季的血汗就这样化为乌有,到底谁来为绝收的玉米埋单?截至记者发稿,仍没有任何人对此给予明确答复。对这一事件,本报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