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湖南在线(长沙)
第一届中国杂交水稻大会今天在长沙召开?七日? 袁隆平院士将迎来八十华诞?本报记者 郭立亮 摄
兴高采烈的 袁隆平。 本报记者 张京明 摄
9月5日,“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手捧省工艺美术大师胡武强老人赠送的陶艺作品“丰收箩”开心不已。胡武强是望城县铜官镇人,获知袁院士这几天八十大寿,他特意创作这个“丰收箩”为袁老贺寿。本报记者 梁向锋 摄
编者的话
一颗种子改变世界
9月7日,是“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院士的80华诞。作为最早也是一直追踪报道 袁隆平院士的媒体之一,本报特推出特别关注《喜看稻菽千重浪 最是风流 袁隆平》,谨向 袁隆平院士奉上最诚挚的祝愿。
袁院士曾多次表达此生有两个愿望,一是争取提前实现第三期超级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的目标;第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值得庆贺的是,袁院士实现第一个愿望已是指日可待;第二个愿望亦正在付诸实施,世界引种杂交水稻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0多个,越来越多的人因此远离了饥饿。
这是中国之幸,也是世界之幸!
如今袁院士已步入耄耋之年,但雄心依旧。他说,现在身体还好,还要进行新的挑战,向新的目标迈进。那就是在实现了超级稻第三期目标后,如果体力、脑力允许,希望在90岁时,即在2020年实现第四期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的奋斗目标。
袁院士的雄心,源于一种担当精神。当他还是一所农业中专的普通教师,亲历全国的严重粮食饥荒时,就立志要当农业科学家,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他把科研目标锁定在杂交水稻的培育上,历经坎坷,费尽心血,终于获得成功,为世界多养活了7000万人口。他淡泊名利,专注田畴,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
一颗种子改变世界,也改变了 袁隆平的命运。
袁隆平是一颗科学的种子,虽已八十,依旧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
我们衷心祝愿 袁隆平院士事业精进、健康快乐!
“90岁时争取亩产达到1000公斤”
----袁隆平畅想超级稻
袁隆平院士(右)等杂交水稻专家在溆浦县察看超级杂交水稻丰产情况。
本报记者 郭立亮 摄 本报记者 左丹 胡宇芬
9月2日下午, 袁隆平院士要前往省内第一个有机超级杂交稻研发基地揭牌。记者抢在他出发前的空隙时间,早早地来到袁院士家门口等候。这是一个静谧的小庭院,院内草木葳蕤,院外有个小型排球场,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每天下午6、7点钟,这里非常热闹,袁院士带领大家一起打气排球。“袁院士能打满全场呢!扣起球来有些年轻人还不是他的对手。”
下午3点30分,袁院士准时从小院中走了出来,上身着一件黑白花色T恤,下身穿一件豆色长裤,精神矍铄。当记者提前祝他生日快乐时,他开心地说了一句谢谢,并告诉记者:“原本想Escape,就是逃避,避开。去年我就去了南方,今年看来是跑不掉?!”
“我要进行新的挑战,向新的目标迈进”
谈起生日愿望时,袁院士告诉记者:“我今年80岁,现在身体还好,老骥伏枥,壮志未已。我还要进行新的挑战,向新的目标迈进。我有两个愿望:第一是第三期超级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目标,我们要在2015年实现,争取提前2到3年实现;第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为世界人民造福。原来觉得实现这两个愿望就心满意足了,现在觉得还不够,我还有新打算,那就是在实现了超级稻第三期目标后,如果我体力、脑力允许,那我还希望争取在2020年,也就是90岁时,实现第四期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的奋斗目标。”
“今年可望有3个百亩片亩产达到900公斤”
如今超级稻正在进行第三期目标攻关, 袁隆平坦承“压力很大”。“去年产量最高的百亩片是850多公斤。再上去难度很大,就像跳高一样,已经跳到2米2、2米3了,再上一二厘米难度都很大。增产光靠品种不行,要良种、良田、良法三者配套,缺一不可。良种的潜力在那,通过良法挖掘良种潜力,肥料是一个突破。”
袁隆平高兴地透露:“有希望提前实现900公斤三期目标,主要是有种新型肥料,叫超级稻专用肥,肥效比常规施肥法好得多。”据他介绍,新型肥料在海南试验增产20%以上,湖南试验初步测产增长12%以上。目前试验田测产的数据都在亩产1100公斤左右,按八五折计算,还有930至950公斤。“今年可望有3个点达到亩产900公斤,分别位于桃源县、隆回县、溆浦县。前不久我去桃源县的试验田看了,那时才齐穗不久,长势良好。新肥料去年做了初步实验,效果不错,今年在全省布置了十几个点,还在外省布置了好多个点继续试验,只要能够比常规施肥法提高8%-10%,亩产900公斤就上去了。那样的话,两个百亩片连续两年达标,使原计划2015年达标的超级稻三期目标明年就可实现。”
“实现亩产1000公斤不是空想”
从亩产900公斤到1000公斤,这将是一段怎样崎岖的路程?面对记者的疑问, 袁隆平胸有成竹。
“95%的有机物都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从理论上讲,按长沙地区水稻主要生产季节4至9月的辐射量的2.5%的光能利用率计算,亩产可以达到1500公斤。品种好,管理好,没有病虫害,不干不涝,要肥有肥,也不要高温低温,一切条件都好,可以搞到1500公斤。所以说亩产1000公斤不是空想,有根据的。”
袁隆平告诉记者,现在超级稻研究的技术路线已经是常规育种与分子技术相结合。“有些外源有利基因,不通过分子技术是用不上的。分子技术的重点是搞碳4基因,把玉米的碳4转到水稻上来,变成碳4水稻,光合效率可提高30%左右,不得了呢。那样的话,光能利用率就不是2.5%,而可能是3.5%,亩产1000公斤就更容易达到了。人要有点梦想,梦想成真就好。”
“斤斤计较名利的人成不了大器”
---袁隆平向青年科技工作者建言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是温家宝总理的焦虑,更是整个社会的焦虑。大师,成为这个时代的呼唤。“您为什么能做到淡泊名利?您认为什么样的土壤才会孕育出大师?对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您有什么期望?”9月2日,我们向 袁隆平院士请教,很想知道他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三钱’是大师。我不是大师,我只是小学生。我认为大师应该是一粒优良种子,最起码标准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高度的良知与责任感,不是靠权力与金钱打造的。否则,那只是笑话。我认为,社会要多关注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前途,另外知识分子也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得住寂寞,这样才有可能造就大师。” 袁隆平说。
“对青年科技人员,我的建议很简单。搞科学实验是一种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大道。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在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最关键的是不要怕失败,一失败就气馁就放弃那就成功不了。搞科学试验,100次试验能有一两次成功那就是很了不起的。要勇往直前,失败之后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老话讲得好‘失败乃成功之母’。” 袁隆平还现身说法,“杂交水稻的研究,最先是要在自然界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作为培育不育系的试验材料。1964年终于找到了。接下来,就是要找保持系株,直到1970年秋,才在海南找到‘野败’,找到了保持系。中间探索了6年时间,失败占多数。另外,两系法杂交水稻从1987年开始将设想变为现实,直到1996年才宣布成功,历经9年还是失败的时间多些。”
“斤斤计较名利的人,成不了大器。做大事的人,不见得有名有利。把名利看重了,人家也不愿意跟他合作,团结不了人的。有点利就想多得点,要不得。要把名利看淡点。” 袁隆平最后说。
记者发现,这位造福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喜欢的坐骑是一辆吉利熊猫车。“因为去实验田方便,也不贵,5万多块钱,哈哈。”
“爱好自由
特长散漫”
---袁隆平聊养生
本报记者 胡宇芬 左丹
“8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20岁的肌肉弹性”,这是 袁隆平院士给自己体检的报告单,也是一份让很多人羡慕的报告单。“现在还不要我退休,我自己也不想退休,精力还充沛。”9月2日, 袁隆平告诉记者。
那养生有什么秘诀呢?“天天打气排球,是我的必修课,这几天感冒了也打。原来游泳,感冒就没有游了。我是游速度,不会游多远。”去年的一次感冒,让 袁隆平院士戒了象棋和麻将。“原来下象棋、打麻将搞到晚上十一二点。去年一次感冒后瘦了6斤。是不是打麻将太多了,睡觉少了,干脆多休息多睡觉。还有气管炎咳嗽,烟也少抽了,一支抽一半就不要了。这样子来恢复我的体力,结果两个月只长了1斤,哈哈,只要不每况愈下就好。原来我122斤,是非常正常的。” 袁隆平院士耿耿于怀那5斤未补回的肌肉。
其实,瘦了一点点的 袁隆平还是那么精神。“早几天,家庭气排球队跟隆平高科打,赢了。我肯定是队长啦。体形最好的是我,最灵活的也是我。只是扣起球来力气小点,五三(注: 袁隆平的小儿子)扣起来有力,咚……”说起气排球, 袁隆平院士就来劲,还建议在长沙发起家庭气排球大赛,届时他带领家人出征。
也许是幽默乐观已深入骨髓,经过记者提醒, 袁隆平院士才想起这个重要的养生方子。“我这个人爱好自由,特长散漫。现在这个成为名言了。还有,祝你健康快乐,也是我改的。光长寿,不快乐,有什么用?常为小事发愁,斤斤计较,你就肯定快乐不了。”
张卓才从2004年起担任 袁隆平的专职保健医生,他总结了袁院士身体健康的五大原因:心态好,很少发脾气,幽默乐观;生活有规律;未停止过锻炼身体,天天下田,既搞锻炼又呼吸新鲜空气;善于用脑;常年晒太阳。“很少看见袁老师在外应酬。他一餐只吃一两半米饭。餐餐以素菜为主,还要搭配红薯、花生、玉米之类的杂粮。别人送来的山珍海味如野猪肉、野鸡等,袁老师从来都不试一口。他吃饭较快,吃水果的时间比吃饭还长,每天要吃三种以上的水果。至于保健品,袁老师从不沾边。”
众说
袁隆平
胡宇芬 左丹
我们把 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在1982年国际水稻学术报告会上,时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这样评价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 袁隆平!
----中央电视台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热衷当官的科学家只能说是个小科学家,科学界也有不热衷当官的例外,比如 袁隆平,他坚持一线研究几十年,成为了让全世界认可的大科学家。
----人民日报2010年8月9日第20版《科学家为什么想当官》一文中,某985大学学院院长、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如此赞扬袁隆平 (本文来源:湖南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