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黑龙江新闻网-农村报
太空和大豆育种表面看上去似乎是两个完全不相关联的词汇,可我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却将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利用空间搭载技术成功地获得了太空大豆。目前,已经成功投入市场的“克山1号”在大豆种子市场上供不应求。记者近日来到“太空大豆”的“出生地”---省农科院克山分院,揭秘“太空大豆”的诞生记,听专家讲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市场商品。
据省农科院克山分院大豆研究室主任杨兴勇介绍,航天育种准确来讲叫航天诱变育种,就是将种子置于空间环境中,由宇宙粒子、失重、弱地磁、高真空等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产生变异获得新的种质。
2003年,航天育种作为国家的“科技之声”计划,耗资1.3个亿发射了颗“农”星。经过了18天的太空漫步,种子被重新送回农科院。“搭载回来的种子经过专家的筛选还要进行进一步的选育。”杨主任向记者介绍。也就是说,种子完成了“太空历险记”后,还要经过筛选、淘汰、稳定化试验等过程,从中选出有价值的、有推广应用前景的品系,并经过进一步的试验和鉴定,最后还必须通过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最后才能大规模的投入市场。整个过程需要4、5年的时间,但这已经比传统育种节省了一半的时间。
付出总是会有收获的。2009年,品系代号为“克航辐05-829”的太空大豆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被命名为“克山1号”。
今年5月份,太空大豆投入市场,刚投入市场就以其高蛋白、高抗病性、高产量吸引农户,一时间供不应求。北安的村民张大彬今年种了1垧的“克山1号”,“现在一亩能打300斤的豆子呢,”张大彬笑得合不拢嘴,“收豆子的一看我们的豆子都抢着要!”
试验表明,航天诱变育种具有变异频率高、变异幅度大、有益变异多、变异稳定快等诸多优点。不仅植株明显增高增粗、果实增大、产量普遍增长,而且品质大为提高,作物也更加强健,对病虫害的抗逆性特别强。凭借这一系列的优势,“太空大豆”已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相信“太空大豆”的路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