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0年度良种推广统计和汇总,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推广结构呈现三个趋势和特征。
一、良种覆盖率稳步提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市今年主要农作物良种推广合计827.6万亩。因特大干旱部分水稻田水改旱,杂交玉米良种由去年的261.92万亩增加到今年的290.8万亩,净增28.88万亩,杂交良种覆盖率为95.7%,较去年提高0.5个百分点。水稻良种推广及种植面积由去年的85.07万亩减少到68.7万亩,减少了16.37万亩。麦类(大麦、小麦)良种推广及种植102.8万亩,较去年92.69万亩净增10.11万亩。蚕豆良种推广及种植38.9万亩,较去年42.65万亩减少3.75万亩。油菜良种推广及种植100.1万亩,较去年83.49万亩净增16.61万亩。大春马铃薯良种推广及种植226.3万亩,较去年196.12万亩净增30.18万亩。全市良种总体覆盖率达到了95.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
二、品种多元化特点明显,主导和主推品种相对集中,品种多样性结构有利于粮食安全
生产上统计的杂交玉米品种上百个,但面积超10万亩的主导和主推品种有6个,即宣黄单四号、会单四号、路单八号、宣黄单二号、曲辰三号、胜玉二号,推广面积160.95万亩,占全市玉米良种推广面积的55.35%。生产上统计的水稻品种60个左右,单个品种面积超5%的主导和主推品种有6个,主推的品种是楚粳27、楚粳26、楚粳24、楚粳28、马粳1号、沾粳7号,推广面积29.75万亩,占全市水稻良种推广面积的48.82%。生产上统计的蚕豆品种30个左右,单个品种面积超5%的主导和主推品种有5个,主推的品种是凤豆4号、凤豆6号、凤豆1号、凤豆13号、凤豆5号,推广面积26.16万亩,占全市蚕豆良种推广面积的67.25%。生产上统计的油菜品种20个左右,单个品种面积超5%的主导和主推品种有6个,主推的品种是花油3号、花油6号、花油5号、花油7号、花油8号、A35等,推广面积75.6万亩,占全市油菜良种推广面积的75.7%。生产上统计的大春马铃薯品种20个左右,单个品种面积超5%的主导和主推品种有2个,主推的品种是会-2、合作88号,推广面积145.29万亩,占全市大春马铃薯良种推广面积的64.19%。生产上统计的小麦品种30个左右,单个品种面积超5%的主导和主推品种有5个,主推的品种是川麦107、云麦42、宜麦1号、靖麦11号,绵阳19号,推广面积27.46万亩,占全市小麦良种推广的近一半面积。生产上统计的大麦品种10个左右,主推的品种是澳选3号、V43、港啤1号、红芒六棱大麦、保大麦,推广面积39.81万亩,占全市大麦良种推广面积的三分之二。
总体上看,全市良种覆盖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良种科技贡献率稳步提升。品种虽多样性分布,但主导和主推品种相对集中的结构特点,非常有利于我市生态多样性和立体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三、要加大抗旱、抗寒和耐脊新品种的培育和选育力度,建立和完善品种更新机制,加快品种结构优化和更新换代步伐
我市地处云贵低纬高原,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粮食生产的主要区域位于海拔1500-2200m之间的低纬高原中高海拔生态区,冬春干旱少雨,夏季低温寡照,秋季阴雨连绵,病虫害突出,土壤以“干、酸、瘦、薄”的红壤为主,主要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时间较长。针对全市的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十二五”期间,全市种子部门和科研机构要积极调整品种选育思路,强化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整合技术资源,创新选育模式,不断拓展地方种质的遗传基础,更加注重杂交育种、生物育种、多倍体育种和分子育种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采取纬度梯度选育和密度选择选育相配套的技术路线,重点在玉米、水稻、马铃薯、油菜、大麦、小麦和蚕豆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尤其耐旱、耐寒、耐瘠新品种培育和应用推广上有较大突破,力争审(认)定50个农作物优良品种应用于生产,良种覆盖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的科技贡献率达45%。同时建立和完善品种更新和退出机制,力争品种更新率达30%以上,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进一步优化农作物品种和品(梦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