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江苏网
有媒体报道,转基因大米正悄悄流向市场,涌向市民餐桌。扬州转基因食品现状如何?
近日,各地媒体开始报道,转基因大米悄悄流向市场,涌向市民餐桌。
从番茄、木瓜、玉米、大豆、菜籽油到现在的大米,转基因产品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出色的抗病性能和未被证实的生态风险,引发各界广泛争议。
记者就转基因食品调查发现,扬城市民多困惑、商家多遮掩、专家很忧心。
■扬州现状
转基因作物扬州也有
扬州有没有转基因大米?记者探访部分超市发现,几乎无大米标注“转基因”,更多的大米品种上,标的是天然优质、绿色产品等字样。产地主要是东北三省和苏北一些地方,间杂着一些国外香米等产品。
绝大多数大米产品上没标,但这并不说明,扬州就没有转基因大米和转基因作物。
昨日,扬州一具有较大规模的种子公司的经理告诉记者,扬州早已有转基因大豆和棉花种子出售,在一些小的种子公司应该能买到。可能还有其他的转基因种子,甚至包括转基因水稻种子,但这些多属于种子“黑市”。
而从市农业委员会那得到的信息证明,扬州确实有转基因作物,扬州栽植有5万亩左右的棉花,有部分是转基因棉花;有2万亩左右的大豆,有部分是转基因大豆。但对于转基因大米,农委方面掌握的信息称,除研究外,还没听说扬州有转基因水稻商业种植。
转基因食品市场很多
2008年,我国进口了世界50%的转基因大豆,我国餐桌上有70%以上的大豆油属于转基因食品。可记者走访市区部分大型超市发现,对于食用油,只有部分产品标注有“转基因”字样,如金龙鱼、福临门等食用油产品,不少食用油,标注多遮遮掩掩,难见“转基因”。
探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大豆等作物的衍生产品如豆浆、豆粉等都难见到转基因标识。而对于一些蔬菜,则是更难见到标识。如目前正热卖的3元一斤的木瓜,也没找到转基因标识,番茄等蔬菜也没找到。可从扬大相关专家那得到的信息,多数木瓜和番茄为转基因产品。
据悉,国务院2001年颁布《农业转基因安全管理条例》,就首次提到了转基因标识问题。2002年,农业部发布了与之配套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紧接着卫生部出台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若按这几项规定,从2002年3月开始,我国市场出现的转基因作物都必须进行明确标注,将转基因标识的范围限制在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番茄5类17种产品。同年7月1日开始,对“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品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也必须进行标识。
可昨日,记者在探访市场中却发现,这些规定直到现在几乎仍是形同虚设,标注的“转基因”字样的食品屈指可数。
市民:或震惊或无奈
绝大多数的扬城市民,对转基因食物仍知道得不多,市民在购买产品时,也很少关注到“转基因”。如市民顾先生称:“我买的大豆油,上面写着转基因大豆提炼,可我弄不清楚,到底有没有风险。”
当得知市场上多数木瓜很可能是转基因产品时,顾先生更多的是担忧,因为他老婆为美容常买木瓜食用,几乎一周要去超市买几趟。“最起码,也应告知一声是转基因产品吧?这样我们心中有数。”
在市区几家大型超市,记者随机采访发现,能说出转基因食品的市民少之又少。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无确切科学论证的说法,不少市民震惊之余,更多的表现出无奈状。
尽管市场上暗藏不少转基因食品令一些市民震惊,但也有不少市民则抱着淡定的态度。“食用油好像早就用转基因大豆提炼了吧?我们吃了这么多年,也没听说谁出过问题。”市民朱先生称,他觉得,只要经过安全评估,吃了应没多大的问题。
【新闻背景】
福建封杀转基因大米
转基因大米,近期被炒得沸沸扬扬。将转基因大米推向风口浪尖的,是福建封杀转基因大米风波。
福建省粮食局行业管理处一位谢姓工作人员表示,我国尚未批准转基因水稻进入商业化生产,因此私自种植、加工和销售转基因水稻及加工制品均属违法行为。“我们出台这一措施,主要是从群众食品安全考虑。”
去年5-6月,国际NGO组织绿色和平在武汉、深圳、东莞和佛山4个城市抽查声称:调查的6个散装大米样品中,国产香米等2个品种被检测出非法转基因成分,从生产标签上看分别产自湖南和湖北。去年6月28日,该组织把沃尔玛中国总部告上法庭,要求沃尔玛立即销毁所有销售的转基因大米,建立相关管控体系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专家说法
转基因大米现在都是“黑户”
扬州大学农科院教授刘巧泉介绍,对于转基因作物的审查,中国采取两个原则,一个是个案审查原则,如A品种,它转了一个抗虫基因,它就一定要以这个事件去评价;B品种转了同样的抗虫基因,但B品种同时也要进行另外一个评价。不能说A品种转了这个基因且证明没有什么问题,B品种就不需要了,B品种同样需要证明。
另外一个是分阶段分步原则,分为5个阶段:试验研究,采取报告制度向上级报告;中间试验,在一些封闭的环境里,如温棚,不同的植物做一些小范围的试验,跟转基因生物体做一些对照,看它是否具有一些如抗虫、抗除草剂等性状;环境释放,面积更大一点,如在江苏省,可以有不同的点,必须是农业部转基因安全评价委员会批准(其后两个阶段都需它批准);生产性试验,可以更大范围更大面积,为了品种审定,为了能获得商业化生产作准备;商品化生产。
每一个阶段,都要做很多的研究。比如中间试验,必须在小范围内证明这个转基因作物性状是否改良,有没有什么问题;到了环境释放,要证明它的食品安全性、环境安全性,研究人员必须请相应的机构去评估。
“一个转基因作物进入市场,肯定要经过反复论证,证明没有问题后才能入市。”刘巧泉表示,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每个过程只需要2年的时间,有的甚至只需要1年的时间。
据悉,粮食作物(水稻)获得了安全性证书,这个证书就是在生产试验过程中,相应的机构认为它没有问题,“但还没批准它们进行商业化生产,商业化运用还需一段时间。”因此,现在转基因大米市场,都是“黑市”。而对于市场上的转基因种子“黑市”,刘教授觉得,未经评估就流向市场,是存在一定的风险的。
【释 疑】
到底什么是转基因育种,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不比传统育种有威胁
“转基因作物并不比杂交作物(传统育种方法)有威胁性,‘转基因’只是一种技术,技术是中性的,关键是怎么来利用这个技术。”扬州大学农科院教授刘巧泉说,研究发现,有些转基因水稻的确是不好的。比如大豆有致病源的基因,因此人不能生吃大豆,吃了后感觉不好,但煮熟后的大豆含有优质的蛋白。
从技术方面来讲,常规的育种,如水稻育种,从不同的品种杂交,把一些有利的性状(高产、抗病、优质)集合在一起,也就是把控制这些性状的优良基因集合在一起,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基因的交流、组合的一个过程。
如传统的小麦育种,把一个普通的小麦品种与燕麦属的某种杂草进行有性杂交,杂交的过程中,能把燕麦的一些优良基因(如抗冻、抗旱基因)集合起来(这些优良基因本身是生物体具备的),从而育成一个新品种,这种育种方式被大家习以为常,所以认为没有什么问题。
而转基因作物,其实只是在技术上与传统育种有所不同。比如燕麦草有一个抗病基因,用一定的方法(不是杂交的方法)把这个基因拿出来,再通过转基因的方式把这个基因导入某个小麦里,它达到的最终目的与传统育种都是一样的――增加小麦抗性,只是多了一个基因或基因组成不同。
被导入农作物的新基因会转移到人身上吗?“这种转移从来没有被观察到过。”刘巧泉解释,食物在入口之前,一道道烹饪程序已将它大体损坏;接着,它又被种种腐蚀性不等的体液分解和消化。因此,绝大部分基因被损坏、腐蚀和消化。当然,还有一些基因残片,但这并不意味这种残片会被食用者的基因组吸收。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无论大米还是其他蔬菜,生物体都是有基因的,所有的东西,无论蛋白质、化学物质、营养物质也好,都是由基因控制合成的,吃的只是营养物质。
转基因就是在原物质基因链条上增加一个基因,或把某个基因修饰一下。比如水稻,至少有3万多个基因,还有很多的DNA,增加了一个基因,这个基因只是其中的某一个基因。不是说转基因食品就是某一个基因,更不意味着人吃的转基因食品就是某个转基因。
【未 来】
是趋势,
争议将持续
从2008年开始,我国关于开始转基因生物新品种研究,主要是5个作物: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3种动物,猪,牛,羊。
刘巧泉认为,转基因作物是一种趋势。比如转基因大豆在中国很流行,因为这些进口的转基因大豆明显要比国产大豆便宜,质量也好。而中国很多地方都是小规模种植,且品种很杂,收割时混在一起,因此质量不好。另外,质量好的大豆产地种植面积萎缩。
他称,对于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和水稻,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推广转基因小麦或水稻,这不是技术原因,而是国家政策原因、贸易原因等。
刘巧泉告诉记者,对于转基因作物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共识,关于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转基因作物对其他植物的影响、转基因作物对动物的影响、转基因作物在自然界的蔓延、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的争议还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