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生物育种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1-11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454
 

来源:农民日报

图为河南省郑州农业专家在为鹿邑县农业专业合作社育种员讲解生物育种技术。胡洪涛摄

    当前,一些国家提出了新的绿色革命的理念,其实质就是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出高产优质高效和抗性强(抗病抗虫与抵抗恶劣气候环境能力)的作物品种,以克服人口增多,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生产出足够的粮食,满足人类的需要,保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的转基因作物是解决粮食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而耕地面积每年以近1000万亩减少(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退耕还林还草等),人增地减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粮食供给矛盾的解决有赖于高产优质新型品种的推广应用。目前,通过改良品种提高作物产量在农业科技进步中所占比重在30%以上,而采用生物技术育种在农业新技术革命中将占居更加重要的地位,必将引发一场新的农业革命。全世界现有30多个国家开展转基因技术研究,有35种植物获得转基因植株,已有50多种农作物基因工程品种投入商业化生产。以袁隆平院士为核心的一批育种专家经多年攻关培育成的“超级杂交稻新组合”---利用两系法育成的培矮64S/9311,经过连续两年的区试,平均亩产达到850公斤以上,并创下当今世界水稻栽培史上亩产超过1100公斤的纪录(实际亩产达1140.85公斤)。刚过一年,这一纪录又两次被新的水稻高产纪录所刷新。由福建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杨仁崔教授等人通过核福射与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培育的新型超级稻e特优86和特优175,有效解决了原有超级稻不育系包穗的遗传特性,配制的一代种表现为穗大、粒重、增产显著。e特优86和特优175在云南省永胜县种植,经云南省科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实割验收,平均单产分别达到1176公斤和1185.5公斤。这一新的高产纪录,将推动我国水稻事业更快地向前发展。

    我国的育种专家和育种工作者为提升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经过10多年的努力和攻关,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出了一大批的粮食作物和经济类作物的转基因品种,如抗病(虫)水稻、抗虫棉、抗病毒烟草和番茄等,有效地克服了这些作物在农业生产环节对产量影响的致命因素。采用标识性性状基因改良和提纯水稻不育系,简化了育种环节,提高了制种和生产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转基因作物品种有的正进行试验示范,有的正进入国家区试,有的已进入生产推广领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如抗虫棉,在我国的华北棉区基本得到了普及,棉花产量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特别是在玉米育种研究领域,玉米育种专家和分子生物学家携手,共同致力于玉米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应用分子标记手段找到了我国玉米自交系的主要类群,并成功地绘制了我国第一张玉米分子标记连锁图谱,选育出了抗虫转基因玉米品种,并已走出了实验室进入了国家区试,有望在未来的几年得到推广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也开始进入育种程序。在未来的育种领域,不管何类作物,都将不可避免的广泛地使用生物技术,而生物技术也将在未来的农业生产的各领域彰显其不可替代的卓越的增产潜能。冉景海

    链接

    “生物育种是生物农业发展的火车头,只有车头前进了,配属和挂靠在后的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等这些车厢才会往前跑。否则,没有种子,一切都谈不上!”中国农科院科技管理局副局长戴小枫说。

    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种子对单产提高的贡献度为25%,在发达国家能达到40%以上。生物育种领域,转基因种子将带来一场新的良种革命。

    转基因作物在各国都充满了争议,不过戴小枫更愿意称之为基因修饰。他认为这个说法更科学准确和符合历史事实,因为基因修饰自从原始农业开始的几万年以来人类社会就一直都在做,传统育种方式也是对基因进行定向修饰和改良,只不过,现代的生物技术使基因修饰、改良更为精准、快速和高效。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08年批准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国家已经达到了25个,种植面积达到了1.25亿公顷。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经位居世界第6位,转基因抗虫棉占据了国内95%以上的市场。去年,转基因饲料和转抗虫基因水稻都已经获得国家的安全证书,迈出了转基因主粮开始商业化育种的关键一步。

    加速已有成果产业化是我国生物育种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生物育种产业投资主体尚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和个人所占的比例很小。尤其是目前我国种子企业自身的育种科研投入平均不到1%,全国种子企业年科研投入的总和不及美国前10家种子企业中的任何一家,绝大部分的科研成果产生和掌握在科研院所及部分大学手中。黄志伟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