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提要] 一种原产于中国的粮食作物---谷子,有望在非洲大面积推广,从而给处于饥饿威胁中的一些非洲国家带去希望。赵治海团队计划在非洲已试种杂交谷子成功的国家成立公司,提供种子和种植、管理技术,指导当地农户耕种。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 曹国厂)一种原产于中国的粮食作物---谷子,有望在非洲大面积推广,从而给处于饥饿威胁中的一些非洲国家带去希望。
正在北京出席两会的一位中国科学家说,从今年开始,他和他带领的团队将把自己研究了30年的成果---“杂交谷子”,在非洲部分农业国家进行推广,以帮助解决那里的饥荒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赵治海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研究员,人称“中国杂交谷子之父”。他的研究成果---“张杂谷”,2007年创下亩产810公斤的纪录。
2008年至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埃塞俄比亚、科特迪瓦、尼日利亚、加纳、贝宁、塞内加尔等非洲10个国家试种“张杂谷”取得了成功。
“在非洲许多国家,谷子是大宗粮食作物,‘张杂谷’在非试种成功,为下一步在当地推广开辟了广阔前景,”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代表助理张忠军说。
赵治海团队计划在非洲已试种杂交谷子成功的国家成立公司,提供种子和种植、管理技术,指导当地农户耕种。
“别说产量能翻两番,即便是翻一番,也能解决非洲最迫切的饥荒问题。”赵治海说。
“张杂谷”系列品种,已在中国的河北、山西、河南等11个省份累计推广种植400多万亩,最高亩产超过800公斤,累计增产粮食2亿公斤。
2010年下半年,赵治海团队的一名成员赴埃塞俄比亚,帮助在8个地点试种杂交谷子。杂交谷子的食用方法和当地赖以生存的农作物“苔麸”基本相同,但试种结果表明,中国杂交谷子亩产较当地的苔麸高150公斤以上。
河北省农业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志斌到埃塞俄比亚考察后认为,该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1.5亿亩,其中谷类作物(苔麸、手指谷)约4000万亩,这些耕地至少一半以上可改种中国杂交谷子,改种后可增产粮食超过30亿公斤。
一些非洲国家农业部官员在比较本地谷穗和中国杂交谷谷穗后开玩笑说,一个像“老鼠尾巴”,一个像“狐狸尾巴”。
今年53岁的赵治海致力于谷子杂交研究近30年。2000年,由他研究的世界上第一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张杂谷1号”诞生,比常规种子增产30%以上,最高亩产突破600公斤,引起中国农业科技界轰动;2007年,“张杂谷”再创下最高亩产810公斤的新纪录。
在全球变暖及干旱威胁加剧的背景下,杂交谷子抗旱、节水、高产的优点更加突出。
中国已连续七年粮食丰收,但存在两大“瓶颈”:粮食增产压力和水资源紧缺。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连续多年出现降水减少情况,对水源依赖度较高的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受影响严重。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正名说,在年降水400毫米地区种植杂交谷子不仅产量比其他作物产量翻一番,还可以节省近一半的水。
谈及在非洲试种并推广杂交谷子的原因,赵治海说,非洲许多国家和中国一样是农业国家,中国人也曾经历饥荒,不同的是非洲一些国家有着广阔的土地,但农业技术相对落后,而中国经历几千年农耕积累和研究,掌握了相对先进的技术。
上世纪70年代,河北省武安市境内的磁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窖藏谷子,表明中国先民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种植谷子,被视为世界谷子的发源地。
“作为一个科学家,我愿意将科研成果展示给世界,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解决非洲粮食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赵治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