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华龙网?重庆日报
华龙网讯(记者 罗成友)目前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刻,农民都在抓紧购买种子,但记者深入产粮地区调查发现,不少地方种子价格猛涨导致用种量不足,如何选择适宜品种更是全凭卖种人推荐。
有收无收在于种,收多收少在于管。种子的质量和用种的数量,是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条件。
目前,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刻,农民都在抓紧购买种子,准备春播。今年我市粮食生产中的种子状况如何呢?记者深入到产粮地区进行调查后发现,有的地方种子陷入了尴尬局面。
价格涨得凶,农民用种量减少
“‘Q优8号’多少钱一包?”日前,璧山县大路场上一种子销售摊前,一位50多岁的农民在摊前转悠了很久才拿起一包1公斤重的“Q优”种子问价。
“53元一包,这几个品种都是这个价。”卖种子的人说,这个品种算便宜的,最高的要80多元1公斤。
“还便宜呀?!”这个农民感到吃惊,去年这品种还不到40元一包。
在璧山县丁家街道办事处的凉风村,村民们也在抱怨种子价格涨得太离谱。村民苗泽英说,“岗优527”水稻种,去年才卖30元1公斤,今年就卖到了45元,1公斤一包的玉米种子丹玉6号,去年才卖17元,今年就卖到了22元。
种子价格猛涨,从权威部门那里也得到了证实。潼南县种子管理站负责人介绍,据他们调查统计,今年的种子价格已上涨了20%?30%,水稻种子中价格最高的已卖到了每公斤86元;据巴南区种子管理站站长赵永春介绍,他们调查统计的数据是,今年水稻种子的均价已达到每公斤53元,玉米种子的均价已达到每公斤25元,在去年的基础上,分别涨了25%和17%。
种子价格猛涨,对种粮积极性本身就不高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从心理上和经济上都增加了负担,因而,采取的对策就是消极对待:减少用种量。据调查,今年农民水稻购种量普遍是每亩用种0.5?0.7公斤,玉米的用种量在1.5公斤左右。
而按技术规程的要求,水稻的亩用种量要保证1.25公斤,玉米的亩用种量要保证2公斤以上。
品种太繁杂,农民选择陷入茫然
随意走到乡场上的种子摊前,Q优系列、K优系列、川丰系列……上百个品种,让农民看得眼花缭乱。
“你知道这些品种中,哪几个最适宜你们这里种植吗?”在合川区的一个种子摊前,记者向一位正在买种子的农民问道。
“不清楚。”
“那你如何选择适宜的品种呢?”
“卖种的人说啥品种好,就买啥品种。”
农民的回答,使记者有点诧然:难道这些种子摊上的卖种人就真知道,会真心向农民推荐本地适宜的种子吗?
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并非如此。
在乡场上卖种子的经销商,一个乡镇少的有10来家,多的有20余家,还不算那些走乡串户的“卖种人”。这些“卖种人”,大多数不仅对品种的习性不懂,就连基本的种植技术都不了解。
这样的“卖种人”能向农民推荐出适宜本地种植、高产的品种吗?他们的“推荐”,多数都是以自己能多赚钱为目的,所“推荐”的种子基本上都是质价不相符的高价品种。
据了解,目前,我市市场上卖的水稻和玉米品种,各有200多个。虽然这些品种都是通过国审或市里审定的,但其中真正适宜的品种不一定有那么多,而就在本市,渝东南、渝东北和渝西地区,由于气候、土壤等不同,对品种的选择也不尽相同。
“品种在区域上有很大的区别。”潼南县农技推广服务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刘乾毅说,如武陵山区适宜的抗稻瘟病的品种,渝西地区拿来种植,产量就低;而适宜渝西地区的高产品种,武陵山区种植就有可能会发生稻瘟病。
管理者管不了品种选择,更管不了价格
种子市场上出现的价格猛涨、农民在品种选择上出现茫然等问题,有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尽到了吗?
“我们也陷入了尴尬。”巴南区种子管理站站长赵永春说,按《种子法》的规定,我们只能管零售商所经销的品种是否经过了国审或市里审定,至于适不适合本地栽种,价格高低,就管不了了。在种子的质量问题上,也最多通过质检,看其水份、发芽率、净度是否符合标准,至于其他的,也不在管理范围之内。
赵永春说,目前,种子的销售环节是全国性的种子销售公司---重庆市的代理公司---区县代理商---乡镇零售商。而零售商不需要相关部门的审批,只要在工商部门登记即可。
而种子的定价权,也掌握在种子销售公司手中,甚至在零售商手里。记者在调查时,一位零售商就说,有时遇到熟人来买种,一包种子(1公斤装)还不是要少几块钱卖,自己少赚点。
种子用量不足,将影响单产和总产
种子销售环节中的诸多尴尬,最终落脚到粮食生产的稳定出现尴尬。
“农民用种量不足,必然带来基本苗不足。”潼南县农技推广站站长刘乾毅说,按技术规程要求,水稻的基本苗是每亩1.2万株左右。可目前农民的这点用种量,只能保证每亩的基本苗在6000株?8000株之间。
基本苗不足,带来的就是因总体分蘖不足,稻穗减少,导致稻田达不到应有的产量,使单产降低,总产保不了。
品种选择上未选用本地最适宜的品种,再加之一个村内用上几十个品种,给技术指导上也带来困难,使高产技术难以到位,影响粮食的高产稳产。
“品种上的不适宜,还容易使农民受伤。”刘乾毅说,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农民因品种选择不适宜,导致减产,甚至绝收。这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