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育种人的大爱:记东北农大教授佟明耀、郑家兰夫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4-12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351
 

来源:黑龙江经济报 □本报记者 李东

    2007年1月25日,对82岁高龄的佟明耀和77岁高龄的郑家兰教授夫妇来说是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他们经过十多年精心培育出的冬小麦品种“东农024”,正式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并在两位教授的欣然同意下被正式命名为“东农冬麦1号”,成为我国第一个适合在北方高寒地区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
    千淘万滤虽辛苦,一朝功成慰平生。两位耄耋老人12年的付出得到最好的回报时,他们却把荣耀送给了母校---东北农业大学,真实体现了育种人的大爱观。

   梦寐以求育种冬小麦

  佟明耀和郑家兰是金婚夫妻,两人同为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退休教授。

    在东北农大搞了一辈子育种教学的佟明耀,科研主攻方向一直是春小麦育种。到上世纪70年代初,佟教授从科技文献上了解到,北纬地区一些种麦国家,如美国、加拿大,通过育种手段不断将冬小麦种植的北界往北推移。敏锐的“嗅觉”告诉佟教授,这是科研的一个大方向。如果冬麦能够在中国北方大面积播种,那意义是多么重大!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黑龙江曾是小麦种植大省,春小麦播种面积3000多万亩。春小麦受气候影响大,不能越冬,产量低。后来,在玉米等优势作物的竞争下,种植区域逐年减少,目前全省只剩下300万亩左右。
    冬小麦比春小麦有很多优越性,佟教授说,一是生育期长、生长健壮,一般比春小麦增产30%左右;二是抗旱性好,遇到春涝,春小麦无法播种;三是冬麦繁殖倍数高,分蘖能力是春小麦的几倍到几十倍;四是面粉质量好,面筋含量高;五是节省种子,“冬小麦比春小麦高产稳产,而其播种量却仅相当于春小麦的1/2左右。”佟明耀说:“不仅如此,用冬小麦生产的面粉口感也要好于春小麦。‘东农冬麦1号’生产出来的是中筋优质粉,口感好、用途广,与进口面粉相比毫不逊色。”另外,通过冬小麦与大豆轮作,还可解决困扰黑龙江省农业增产的大豆重茬问题。一般来说,大豆重茬种植后产量会大幅下降,土地一般要经过两个种植周期才适宜复种大豆。而黑龙江省目前能够与大豆轮作的大田作物只有玉米,冬小麦的推广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冬小麦这样好,但在我国长城以北,历来是冬小麦的禁区。冬小麦需要秋天播种,越过严冬,次年春天返青再开始生长。而在北方寒地,地里的种子经过漫长的冬季考验,往往再也“醒”不过来。“‘抗寒性’属于数量性状,通过强冬性的多亲本复合杂交,可以实现累加。很多原产地在热带地区的农作物,像玉米、水稻,都是通过育种在北方种植成功。”佟明耀教授认定,“理论上说,冬小麦也不该例外。”
    佟教授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被派往北京参加研究生班学习,返校后本想着大干一番,却遇上十年动乱,正常工作没多长时间又退休了。“报国无门空余恨”,佟教授不甘心,老伴郑教授也有同样的感慨。由于过去“成分”不好,佟教授的青年和壮年时期,一直没能入党,但他始终怀着对党的事业追求,终于在改革开放后,年近老年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要把信仰变成实际行动回报党的关怀。“别人退休打麻将、打门球,我们不去,就想趁着身体允许,为国家多做点事情。”佟教授和老伴认准了这个理儿,退休后做啥呢?就搞冬小麦育种。“别的国家能搞成,咱们也一定能搞成。”

    夫妇相伴勤劳作 咬定青山不放松

  1994年,两位志决意坚的老教授开始了一场挑战大自然的艰苦试验。

    搞育种难度大,一个品种至少要搞10年。在职的科研人员为了多出成果,很少选这样的课题,二位老人却没有这个后顾之忧。他们从遗传育种教研室借来半亩实验地,自己动手灌水、追肥、锄草,地种得比养花还精细。为了挑麦花开得最盛的时间进行人工授粉,老两口每年从6月中旬开始,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下地,一干就是5个小时,半个月天天如此。到了收获期,为了挑选表现最出色的单株,老两口弯着腰一株一株收割,一天下来,腰累得直不起来。尽管如此,第二天还得接着割。“误了农时就选不准了。”佟教授对迷惑的记者解释说。
    1995年,教授夫妇的研究被纳入国家视野。国家农业部决定联合黑龙江、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等省区组织课题组,在“九五”期间搞冬麦“北移西延”生产试验示范。佟明耀教授成为黑龙江省专家组3位成员之一。
    当时课题组主要采取了广泛引进国外优良品种试种的方法。经过5年试验,课题在辽宁铁岭以南和西北春麦区获得了初步成功,而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由于年际间冬麦越冬情况不一,两年丰收两年绝产,试验未获成功。
    试验伊始,佟教授就提出,应该立足于当地环境条件进行育种。5年过去,通过在哈尔滨地区的选育,教授夫妇已经拿到充分的材料,证明通过选取适当的优良品种杂交,从中选育新的品种以实现冬小麦安全越冬是完全可行的。但当时两位退休教授的研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有人坚持认为“北方冬季气候严寒,目前不宜种植冬麦”,冬小麦试验进入了“严冬阶段”。
    经费没了,支持断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佟明耀教授试探着问老伴郑家兰:“咱们这套资料很宝贵,扔了将来对国家肯定是损失。怎么办?”郑家兰教授说:“老伴啊,我支持你,咱们自己接着干!”就这样,夫妇相伴勤劳作, 咬定青山不放松。(上)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