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山西农资市场乱象调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4-26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411
 

来源:中国化肥网

  连日来,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北旺庄街道办事处几个村子的村民们反映,去年从十里铺村嘉瑞种业有限公司销售处买的“先锋335”玉米种子,下种后庄稼长势不好,玉米棒颗粒不饱满,产量不高。

  去年,北旺庄街道办事处崔家窑村村民,在当地嘉瑞种业有限公司销售员李某手中购买了“新单22”、“先锋335”玉米种子,没想到发芽率仅有 40%-60%,出苗不齐,玉米秆有红色的,有黄色的。有的棒子有籽,有的棒子无籽,还有的出黑穗。据村民讲,这茬玉米种的最好的,也只能达到别的正常品种产量的10%,大家遭受到严重的损失。该村一位年近七旬的王大爷告诉记者:“你看,这就是大爷去年8.5亩玉米的收成。”看到一小堆玉米棒,里面都是无籽穗、少籽穗和黑穗。据他讲,往年种“先锋335”就是不好的地也能亩产600余公斤,今年亩产还不到50公斤,种子也是从十里铺村嘉瑞种业有限公司种子销售处李某那儿买的。”记者又到几户院落查看,他们都是从同一个地方买的种子,收成和王大爷的也一样,还有的人家干脆就没收割。

  朔州市朔城区北旺庄街道办事处十里铺村,这里是嘉瑞种业有限公司种子销售的地方,这里的村民从嘉瑞公司种子销售处买的先锋335玉米品种,去年秋季收成如何?

  村民张大爷今年种“先锋335”2亩,二儿子种了3亩,都收成不好。他说:“往年这个品种的玉米在同一块田地上每亩收入850余公斤,今年最多超不出250公斤。”在另一户村民家院落里堆放着一小堆杂七杂八的玉米棒子堆,棒子个头不大,籽粒七零八落。这位村民讲,这些玉米棒只能弄回来喂牛喂猪。

  当前本应是晋北种子销售季节,然而,嘉瑞种业有限公司种子销售处却空无一人,门窗紧闭,就连经营种子的牌子都摘了。受害农民曾找过朔城区农业局,农业局工作人员讲,种子一旦出现问题,原因都是多方面的,问题到底出在哪,还需要农民自己掏钱找专家鉴定。

  在运城市万荣县万泉乡东丁村和高村乡交界的地头,5组村民杨学英和儿子正在地里干活,当提起化肥质量的话题时,他说,去年8月,他在高村乡某农资门市部按每袋95元买了几袋硝酸磷钾化肥给自己种的大葱施肥,但之后没有任何效果,无奈又到县城一家正规农资商店按每袋100元钱的价格重新买了几袋施到地里,这才使大葱的长势有了起色。杨学英感慨地说:“现在的农资门市部多了,农民购买虽然方便了,但农民烦恼的是假化肥和假农药太多了,让你防不胜防啊!”

  在运城市永济市开张镇古城村的棉花地头,几位村民指着稀稀拉拉的棉花苗叫苦不迭。村民告诉记者:上个月,村委主任说镇里组织一批优良棉花种子,比市场上便宜,还能享受国家的优良棉种补助,大家就买了,结果出现了这个问题。原来,这几户村民上个月从村干部那里处购买了“晋棉46”和“晋棉39”两种棉花种子,这些棉花种子是开张镇农科站站长吕站虎介绍购买的,每公斤14元钱,比市场价便宜一两元。但到了棉花出苗时,村民却发现地里的大部分棉苗没有出苗。

  该镇农科站站长吕站虎说:“这两种棉花种子是我从永济市一家棉花种业公司联系购买的,而且两种棉种价钱很便宜,每公斤售价仅不到10元钱。”

  市场混乱害农不浅

  在运城市万荣县汉薛镇,一家经营农资近10年的老板告诉记者:“我们店所有手续一应俱全,该交的税费我们都交了,可是镇上最西头有一家经营‘奇星’农药的门市部却什么手续都没有,也从没有看到任何执法部门去检查,这让我们这些正规营销户感到很不平衡。”随后,记者来到这个“奇星”经销部,发现该店店门未开,门头上“奇星农药直销处”的招牌和墙面上书写的各种药品及蔬菜种子名称一目了然。记者与该店老板张生学取得了联系,当记者问及该店是否办理营业执照时,张生学说,所有“奇星”经销户都没有办任何手续。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奇星”农药几乎在万荣县的各村都有经销点,而各个经销点的《营业执照》《农药经营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和《税务登记证》均没有办理,这对合法经营的农资经营户的生意有很大的影响。

  随后,记者来到万荣县工商局,副局长杨延学说:“关于‘奇星’的事我们早有耳闻。‘奇星’的全称为山西奇星农药有限公司,该厂出产的各种农药大都是靠送到各村农民的家中进行销售,目前万荣县各村恐怕都有‘奇星’销售点。鉴于‘奇星’农药经销户无证经营的问题,我们已经和‘奇星’总部取得联系,责令其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目光再转向山西省大同市。

  在大同县党留庄乡党留庄村里有两家农资经销部,且两家都有手续,在其中一家叫“周存文农资经销部”的农资经销部门前,来自邻村苏家寨村的李嵩山大爷赶着毛驴车满载化肥对记者说:“我在周老板这已近买了好几年的化肥和玉米种子,啥问题也没有,就算买上假的也能找见人,价格略比流动车高点,可是买得放心!”

  记者说明来意后,周老板和记者聊起农资市场的现状。他说:“由于农民辨假的能力不高,光看着来村里的流动农资销售车价格比我的略低一点,农民偏要占这点小便宜,今年每一卷地膜的价格我这卖66元,而流动车的价格是65元,有的甚至更便宜,可那地膜的品牌和质量就差远了,我上的都是大厂家的膜,流动车就不同了都是些外地小加工厂的货,外观没啥区别,可到地里一铺就看出好赖了。有时一上午就有五六辆流动农资销售车来回穿梭在街道上,这些销售车大多没有农资经销手续!”

  在周老板的店里,村民李学文倒出了去年被假种子害的苦水:“种子和其他的东西可不同,质量关系到庄户人一年的收成,去年我在农资销售车上买的玉米种子就出了问题,导致庄稼大面积减产,种子收据上的电话一直也打不通,找谁赔去?”

  当记者问周老板当地的工商、农业等部门为什么不整顿流动农资销售车呢?周老板无奈地说:“流动农资销售车机动性强,执法部门来查他们就跑。不光如此,有些农资销售车供货商‘神通广大’,执法部门一有行动就能提前告诉销售车躲避,农资市场不乱才怪。”

  离开村里后记者在党留庄村南的田地里,正在自家地里种玉米的村民刘日升一边铺膜一边嘟囔着“这地膜质量真差,质量真差!”在地里玉米播种机刚走过铺下的地膜就从中间崩开,刘日升指着崩开的地膜气愤地说:“在流动农资销售车上花65块钱买地膜本想图个便宜,没想到便宜没好货,找谁赔去?”

  主渠道“打”不过散兵游勇

  农资市场放开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和农资监管体系还不很完善,作为特殊商品的农资产品市场成为一块分切的蛋糕,个别经营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违法违规经营农资现象时有发生,而经营者自主进货渠道则成为伪劣农资产品泛滥流通的温床。2010年6月,临汾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查处的 “曲沃县城关供销社农资配送中心经营假农药案”中,当事人经营的标称上海艾科思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 “5%吡虫啉”农药,经抽检未能检出有效成分含量,被认定为假农药,而其进货渠道正是从郑州市私人手中购进的。

  临汾市洪洞县的孔繁荣,经营省农资集团临汾分公司农资直营店已有多年。与农民打交道多年的他,对假冒伪劣农资产品之所以能占领市场,老百姓愿买愿用,他直言不讳:“人家(伪劣农资销售者)一吹、二保(产品质量好)、三便宜,就是生存的窍门。”省农资临汾分公司负责人面对记者的采访时说,“低价战”一直是伪劣农资畅行的主要手段。

  2009年6月,临汾市农业局组织执法人员抽检的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实际有效成分为零,属假农药;抽检的72%的“2,4-滴丁脂乳油”,实际有效含量为33%,属劣质农药,该两批次伪劣农药在当地均以低于市场正常价格销售。再以磷肥为例,按照国家相关标准,12个磷含量是指标,而伪劣品却仅有3-4个含量。3-4个含量的磷肥200余元/吨即可进到货,而达标12个含量的磷肥进货价为700元/吨左右,其中的差价可想而知。群众“见便宜就占、图便宜就买”、“能省就省”的消费习惯又一时难以改变,这就为假劣农资占领市场留下了空隙。另外,据某业内人士介绍,由于某些类别的农资生产进入门槛较低,个别小规模的农资生产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甚至不惜与农资销售机构合谋,按照销售者的要求降低生产标准,实行“订单加工”,实现所谓的“双赢”,但直接损害的却是广大农资消费者的利益。

  省农资公司临汾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农资商品的小规模经营者和个体经营户眼下占有市场销售较大的份额,但同时该渠道也正是假冒、伪劣农资流向农民消费者的主要渠道,被农资消费者举报或被农业综合执法队、工商、质监查处的案子,源头也多出自该渠道。作为临汾市农资产品销售主渠道的省农资集团临汾分公司,所销售的产品从没有因为质量问题而遭受投诉或查处过,但2010年的销售数据显示,也仅仅占到市场需求量的1/3的份额。

  治理乱象重在治“根”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看出,山西省农资市场混乱的局面存在无证无照经营农资、农民贪图小利等一些表面现象。然而,调查中发现农资市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则更加值得政府部门、农资生产销售企业以及农村消费群体关注。

  农资市场发育不健全,各种不规范经营行为难以整治,弱、小、散、乱现象较突出。

  农资店经营主体“弱”。据了解,农资市场经营主体有四种类型,一是农民个体,这是当前农资市场经营的主要力量;二是农技“三站”人员自己承包经营,有一定的技术服务水平;三是原供销社基层站解体后,原职工个人承包经营;四是从供销、农资、农技等部门或早期的个体农资户,积聚了实力,能够开展批发经营。总体上,多数农资经营主体实力较弱。

  农资店经营规模“小”。多数农资店经营场地小,销售收入低,加之赊销和监管部门不合理收费的存在,如果不通过违法手段经营,农资经营户收入往往很低。

  农资经营布局“散”。由于农村地域广阔分散,无论交通是否便利,农资经营户都会在一个村落中存在,这样农资经营网点星罗棋布,既形不成规模,其布局也不尽合理。

  农资经营行为“乱”。供销社、土肥站、果业站、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都经营农资,造成经营渠道多而混乱。在一些县级农资公司只设一个经理,一个会计,它不直接经营农资,但它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以租赁、承包的形式发给职工或其他社会人员经营农资。而每个乡镇都有土肥站、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分支机构,一些个体户采取挂靠、承包的方式,从这些部门取得经营资格,便成了经营农资的主体。

  农资市场监管不当,则是导致农资市场乱象的又一推手。

  省内有关专家向记者透露,农资市场多年存在多头管理,监管流于形式,甚至个别出现权力寻租的现象。农资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没有解决好多头管理问题,到底由哪个部门主管也没有制度规定。由于条块分割,部门之间各自为战,农资市场检查频繁,经营户对此怨声载道。一些监管部门在抽检企业产品时,向企业收取抽检费等不合理费用,政府赋予的管理权在这里变成了向企业伸手的工具。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农资经营户很少有办理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有些地方,一本营业执照代替所有证照。此外,由于农资市场管理由多个部门负责,一个农资经营户需要办理多个证照,而每个证照的办理手续又各不相同,并且不同证照的办理还存在着程序上的先后,对于一个知识有限、规模不大、收益不多的农资经营户,不仅门坎高,而且往往是一头雾水。这些都是政务不够公开透明所致。

  此外,在当前这个缺乏理性消费的环境中,农资价格大多数情况下成为决定农民购买趋向的第一因素,农资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往往不被放在优先选择的位置。这种重价格、轻质量的消费习惯,为制售假劣农资行为提供了温床,也为农民自己种下权益受损的苦果。

  针对山西省农资市场出现的种种乱象,记者认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率先行动,着力规范农资市场基础秩序。

  首先,应通过地方性法规的形式,规范行业准入门槛和建立农资市场退出机制,一方面在农资经营资质、资金、人员、场地、售后服务等方面制定标准,规范和提高行业进入门槛,另一方面针对农资生产、销售环节出现的问题,制定行业退出底线。让农资生产经营者有压力、有顾忌。

  第二,政府要划清各职能部门的责权范围,避免监管部门交叉执法、多头监管,规范其执法行为,杜绝利用农资监管搞权力寻租。

  第三,政府应扶持、建立完善的农资物流配送体系,帮助有实力、有信誉的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发挥行业主导作用,形成质量、价格等方面优势,来稳定农资市场,促进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白慧磊)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