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发锁 文章来源:凤翔县专家组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大棚温室草莓的种植面积呈扩大趋势。由于温室特殊的环境条件,加之连年种植,品种抗病性差,高温高湿环境因素的影响,棚室草莓病害的发生日趋严重,特别是白粉病已成为常发性病害,一般减产10-20%,重的达50%以上,甚至绝收,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
1、发病特点
草莓白粉病始见期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危害严重期在12月至翌年2月。病害早期仅在发病中心病株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的病斑,随后叶背上形成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随着病情加重,白粉布满整个叶片,叶缘上卷呈汤匙状,叶片逐渐枯黄;花蕾、花瓣受害时呈紫红色,不能开放或开花不正常;果实受害时,果面覆盖白色粉状物,幼果失去光泽、硬化,青果停止膨大,呈瘦长形,着色变差,严重影响浆果质量。病情重时,除叶片外,叶柄、花、花梗及果实均能发病,造成幼果停止发育、干枯;果实上形成一层白色粉状物,失去食用价值;严重时使整个植株死亡。
2、侵染循环
草莓白粉病的病原为子囊菌亚门真菌。该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寄主上一代接一代地完成周年的循环侵染。当环境适宜时(空气相对湿度大,温度20~ 25℃ ),病菌的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到寄主叶片上,然后萌发产生芽管和吸器侵入危害。病菌分生孢子在生长季节中繁殖迅速,5~7天后形成新的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病害在整个生长季节不断重复发生、扩大蔓延。病害初期仅在中心病株上产生病斑,后通过分生孢子向四周扩散,直至全棚植株发病。
3、防治方法
棚室草莓白粉病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全程控制”的策略,通过实施农业、药剂等综合配套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1农业防治
3.1.1 选用抗病品种。可选用明宝、益香等较抗病的品种,尽量不选用丰香等感病品种。
3.1.2 实行轮作换茬。重病田可进行水旱轮作。轮作的作物以十字花科蔬菜、豆类为宜,茄科作物与草莓有共同的病害不宜作为轮作作物。
3.1.3 清洁田园。草莓收获后及时清理、焚烧病残体;定植前清除田间各种杂草;生长期间应及时摘除病叶、病果、老叶,并带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避免病菌随雨水和气流进行再侵染,减少菌源基数。
3.1.4 加强栽培管理。移栽前草莓田要深耕翻土,并进行大棚、土壤、移栽苗等消毒,以减少初菌源;覆地膜前应除草,以减少杂草作为白粉病中间寄主的作用;培育壮苗,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保证适宜株、行距;搞好大棚通风换气,雨后注意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合理施肥,基肥以腐熟有机肥、磷钾肥为主,追肥以氮磷钾复合肥为主,忌偏施重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性;科学用水,雨后注意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原菌侵染。现蕾后及果实膨大期、收获高峰期应特别注意水的管理,最好利用膜下滴灌法,切忌漫灌;改革栽培制度,实行一年一栽制。
3.2生态防治
调控棚室温、湿度能有效的控制白粉病的发生。首先要采用双行起垄移栽与全膜覆盖技术,有利提高地温,缩小与棚室的温差,减少结露,增强光照。其次是建立滴灌或膜下浇水的设施,若无膜下浇水设施,应科学用水,切勿漫灌,以“宁干勿湿”为原则。应加强通风降低棚内相对湿度。棚内理想的相对湿度,开花坐果期为60%左右,果实膨大期为70%左右。
3.3药剂防治
3.3.1 适期用药。防治草莓白粉病要坚持预防为主、全程控制,从苗期抓起,在草莓匍匐茎分株繁苗期及时拔除弱苗、病苗,并用药预防2~3次;定植后要重点对发病中心株及周围植株进行防治,连续防治2~3次,间隔期7-10天。
3.3.2 对症下药。可选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1000-15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1500-2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硫悬乳剂500~600倍液、4%农抗120水剂600~800倍液。连阴雨天气用药,可选用百菌烟熏剂。
3.3.3 科学用药。喷药要均匀周到,叶面、叶背均要喷到,并要注意防治药剂的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性。
3.3.4 安全用药。要选用安全、高效、低毒药剂防治,大棚草莓,特别在扣棚后对药剂非常敏感,各种药剂要按低限浓度喷施,同时不得与其他药剂、微肥混用,避免产生药害;开花期一般不用药,否则易产生畸形果;果实膨大期至采收期应选用无公害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治;严格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一般采收前7d应停止用药,控制农药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