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新闻网-德阳日报 文/图 本报记者 汪巧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四川省毒麦识别和防控技术现场会上了解到,针对我市现有田块仍存在的毒麦,各级农业部门积极防控,严防扩散传播,毒麦面积已逐年锐减。有关专家提醒广大农户,这段时期是最好发现毒麦的时间段,希望农户们能及时清除毒麦。
毒麦是有害生物
据介绍,毒麦原产欧洲,是危害麦类作物的一年生恶性杂草,是国际、国内检疫性有害生物,极易混杂于麦类种子、籽粒中传播,并混生于麦田,其适应性和繁殖力都比麦类作物强。毒麦种子在室内贮存2~3年仍有萌芽力,在土壤内10cm深仍能出土,繁殖力比小麦大2~3倍。毒麦一旦侵入农田,几年后混杂率可高达60%~70%,严重与作物争光、争水、争肥、争空间,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特点明显 容易识别
毒麦虽然影响粮食生产,但却容易识别。在旌阳区孝泉镇涌泉村,记者在农户的田块中看到,毒麦与农户经常能见到的黑麦草很相似,且高于普通小麦,穗轴两侧有轴沟,呈波浪形,颖果紧贴于稃片内不易脱落。
记者了解到,我省首次发现毒麦是1962年在绵竹新市乡县委试验田内,但由于毒麦发生量小,对小麦生长和人畜禽安全的影响都没表现出来,所以并没引起注意。从1969年起,麦田内比较普遍发生,并一年比一年重。1970年,我省又引进另一小麦品种“拜尼莫”种植,其间也混杂毒麦,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毒麦在我省的发生范围与危害程度。毒麦主要通过麦类种子、粮食、饲料的调运而传播。近年来,收割机收割小麦也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我市的旌阳、绵竹、什邡都先后发现了毒麦,因为农业部门的及时防控,目前几乎绝迹,取得了显著的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