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农民日报]产业技术体系助推大豆与杂粮产业共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7-14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213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李亚玲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自2008年成立以来,各体系都创出了自己的特色,对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扶持和助推作用。

    黄淮海地区是夏大豆的主产区,过去在麦收后农民习惯将麦秸一烧了之,造成空气污染不说还带来火灾隐患。后来当地政府对秸秆实行禁烧限制,秸秆散乱在地头,等开始种植大豆时,由于没有合适的播种机,种植大豆在采用麦茬机播时易堵塞排种孔,造成播种困难,农机手不得不停下来进行人工清理田间麦秸,这样做费时又费力。有的地方则采用机械灭茬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又易造成播期退后,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土壤还容易跑墒,不利于大豆出苗。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赋告诉记者:黄淮海地区大豆生产缺苗断垄问题十分严重,进一步制约了大豆产量的提高。自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以来,体系成员了解到该地区大豆在麦收后播种,麦收的秸秆抛撒田间,麦茬高度为35~40厘米,秸秆覆盖量达每平方米0.4~0.5公斤。最后,专家一致认为把精播保苗作为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区技术研发重点,决定联合攻关,由产业技术体系的设施与设备功能研究室牵头,相关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参加,研制麦茬大豆免耕播种技术,充分解决麦茬大豆机械化精量播种难题。

    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作为国家建立的公益性平台,能给大规模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体系功能的发挥需要制度来保证。韩天赋告诉记者说,他们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推出几项举措:一是岗位专家与综合试验站对接,解决综合试验站的技术来源和岗位专家联系生产实际的问题;二是推动综合试验站间的互助合作关系,使不同试验站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三是密切综合试验站与科技示范县的联系,理顺研究成果转化的渠道;四是发挥区域专家组作用,通过多学科协作解决区域性产业发展关键问题。

    针对大豆产业发展,韩天赋说:从体系启动那天起,他们组织技术需求调研,从大豆产业的行政部门到技术推广部门,再到农户,截至2010年,完成大豆产区约3000户的技术调研,其中70%是农户和基层的技术指导员,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全方位的技术需求信息,并针对需求开展多学科攻关,从科研转向生产中解决问题。他们把实验室放在综合试验站,搞品种筛选、病虫害防治,展示、示范、集成一并进行,岗位专家与试验站研发条件在生产条件下做。另外研发过程与生产实践结合,技术成果很快就能看得到,这就是零距离,解决了科研与生产之间的门坎问题。

    杂粮产业的发展也受益于产业技术体系。大麦产业虽属小产业,自从有了产业体系,对它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家大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京告诉记者,大麦产业虽然生产规模不大,但在某个地区来讲却意义重大,它关系到当地的粮食安全和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问题,因此要稳定长期发展大麦产业。而且,在海拔4200米的地方,只能种大麦(青稞),其他作物无法生长。对居住在这地区的人来说,要解决吃饭问题,还要考虑增加收入问题以及致富问题,这些都需要技术服务来解决。

    大麦从营养学方面讲对人体需要的成分较多,其用途也广,有发展需求。张京说,由于历史原因,大麦的种植面积逐步在缩小。现如今,全国大麦面积维持在2600万亩左右。由于产业化程度低,成本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生产质量不稳定,青稞生产良种化率低,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大麦产业的发展。过去,由于没有产业技术体系,这些问题长期无法解决,与其他作物相比也没有竞争能力,造成小作物从基础设施包括设备到试验条件都很难,造成地方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流失。有了体系这个平台,有了经费支持,生产中有问题可以连续做下去,不会考虑由于经费不够老换题目,体系挽救了这个产业,让这个产业可持续发展。

    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须珍也表示,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的支持下,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可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比如,由于产业品种混杂、退化严重造成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由于栽培管理粗放种植技术落后以及加工工艺落后产业化水平低等等问题。他们依靠体系的力量开展优良品种提纯复壮及高产、优质、多抗、专用型新品种选育,高产高效栽培及病虫害防控技术以及产后加工技术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效。

    他们筛选出中绿5号、冀红352、芸豆5号、草原276等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不同生态区种植的绿豆、小豆、芸豆、豌豆优良品种22个,培育出适宜在不同生态条件和耕作制度下种植的早熟、高产、优质、多抗、专用的中绿6号、中红4号、龙芸豆23-388、云豆825、陇碗1号等高产、优质食用豆新品种21个;研究集成棉田绿豆套种、芸豆高台大垄、旱地绿豆地膜覆盖、蚕豆弧埂超密等高产高效栽培和节本增效综合技术12套;经在呼和浩特、张家口、南通、成都等20个综合试验站区域内示范推广近1000万亩,直接经济效益达2.7亿元,创造社会效益20亿元。(本报记者 李亚玲)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