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万佳怡
□本报记者 万佳怡
离开温县县城往西15里,记者来到了温县农科所。农科所地处乡间,只有一条省道连接县城。周围都是所里的试验田,方便专家下地研究育种。一望无际的田地里,一座现代化的建筑十分醒目。所长薛世跃向记者介绍说,那是温县政府投资400万元新建的综合科研楼。一个县政府能如此大手笔的投资,不难看出政府部门的重视是成就温县农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温县农科所是河南省30所重点县所之一,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农业科技创新单位,短短十几年间,豫麦25号、国审豫麦41号、国审豫麦49号、国审豫麦58号、温麦18号、温麦19号6个品种相继从该所诞生。目前,温麦系列已推广到黄淮麦区12个省市,累计推广面积3.2亿亩,创经济效益过百亿,其中豫麦41号、豫麦49号年推广面积均在千万亩以上。
该所还培育出亩产万斤的怀地黄、怀山药良种,同时又起草了四大怀药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和四大怀药地方标准,先后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1项。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9月莅临焦作市温县视察的时候,专程视察参观了温县农科所。
这样一个小小的县级农科所,可以说是全国农业科研部门的神经末梢,却取得这么辉煌喜人的成绩,不得不说是一个传奇。
育种专家无私奉献
“温县从上世纪70年代就是农业高产县,天然的基础很好,温县农民一直都还保持着精耕细作的农业种植传统。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传承几代的育种专家,他们的无私忘我默默奉献,是我们所成功的法宝。”薛世跃这样向记者介绍。
薛所长口中的育种专家就是:王焕英、王乾琚、王治波、王素霞等在所里工作的高级农艺师。
王焕英从1981年开始,历经七八年的艰苦拼搏,小麦杂交优良品种“温2540”终于诞生。经过几年试种和省区域鉴定,被河南省审定为“豫麦25”。王治波是河南省首席玉米专家,每年冬天都要到海南做玉米的加代育种。王乾琚培育的“温麦4号”被定为国审“豫麦41号”,并被英国剑桥育种总公司布朗博士称为“‘小麦王国’的一流育种专家。”王乾琚的学生王素霞又培育出了温麦18号、温麦19号,王素霞的学生刘兢文又接下了小麦育种的“接力棒”。
“我们所的育种工作讲的是传承有序,后继有人。”薛所长说:“育种是个不断线的研究,在育种过程中,资源会越积累越多。在民间,一个育种家研究一辈子后,他的技术和资源有可能后继无人,其他人再想育种就只能从头开始。我们所有这样一个传承接力,每个育种专家都会带自己的徒弟,手把手地交,育种家的育种思路、育种资源都会很好地传承下去。”
订单转化科研成果
温县农科所为尽快把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于2001年成立了温县农科种业有限公司。作为焦作市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年外销良种近3000万斤,直接经济效益150余万元。种业公司在祥云镇、番田、黄庄、北冷、赵堡、岳村等乡镇建立良种繁育基地3万余亩。
公司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严格执行“统一区域种植,统一种源供种,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田检验收,统一收储加工”的“六统一”程序,实施标准化生产,严把“繁殖材料、区域布局、种收加工、全程检验”4个关口,种子基地均建立生产档案,跟踪监督种子生产。严格推行生产许可证和田间检验检疫制度。温县农科种业公司采取低价供种、加价回收的办法,长年与全县30个小麦种子繁育专业村的近万个农户签订小麦种子繁育合同,使当地农户年均增收300余元。
几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成为经营温麦系列的龙头公司,据种业公司的总经理任国良介绍,该公司的种子销售范围逐渐扩大,目前南至湖北荆州、襄樊,北达河北邯郸、邢台,东至大海,西及陕西汉中平原。
人才引进传承接力
温县农科所积极引进高新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与河南省农科院、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和国麦中心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培育优良品种,并积极与省外专局接洽,加强与法国、俄罗斯等国外专家的联系,引进国外智力,解决国内目前尚无法解决的科研难题。
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农业部“温县优质专用小麦原原种扩繁基地建设”项目,建立温县农科所种子加工中心,利用1~2年时间使“温农科”牌小麦种子成为中国名牌产品。扩大温麦系列种子在黄淮海麦区市场占有份额,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为吸引优秀人才,农科所建立了“人才引进特别津贴”。谈到这里,薛所长满怀惆怅地说,现在所里的资金不是问题,但就是缺少新人才。眼看着老一辈的专家慢慢衰老,新一代人才越来越少,这让他十分苦恼。所里、县里都开出了优厚的条件,但因为地方小,育种工作艰辛,现在的毕业生很少人愿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