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
“每根豇豆1米长,每个茄子3斤重,每亩辣椒产量5000公斤……”在甘肃省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公司,这些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培育出的硕大果实令人称奇。
早在1987年8月5日,随着我国第9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一批水稻和青椒等农作物种子被带到距地面200公里~400公里的太空中,这是我国农作物种子的首次“太空之旅”。当时搭载种子的目的只是想测试空间环境对植物遗传性是否有影响。但是,科技人员在实验中意外发现,上过天的种子发生了一些意外的遗传变异,由此人们开始考虑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农作物航天育种。
而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前苏联及美国的科学家就已开始将植物种子搭载卫星上天,并发现“上过天”的种子的染色体畸变频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此后,俄罗斯等国在和平号空间站成功种植小麦、白菜和油菜等农作物。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使宇宙飞船最终成为“会飞的农场”,最终解决航天员的食品自给问题。
说到航天育种,就不得不提及育种卫星。2006年9月9日,我国第一颗育种卫星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被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育种卫星上搭载了粮、棉、油、蔬菜、林果、花卉等9大类2000余份约215公斤种子和菌种,涉及152个物种,其中植物133种、动物3种、微生物16种,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利用卫星开展航天育种工程的试验与研究。考虑到航天育种广阔的发展前景,2007年,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正式开始了航天育种产业化的探索。
至今,我国共进行了20余次航天育种搭载试验,已拥有经过航天搭载的农作物共计9大类393个品系,选育成功异变育种品种8000多份,初步建成了航天育种资源库。目前,我国航天育种推广种植基地共有100多个,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近2000万亩。
通过航天育种,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改良产品品质。如“航椒1号辣椒”的维生素C含量比一般辣椒提高了183%左右;“太空5号小麦”产量超过传统品种10%以上……如今,航天育种已使人们的生活受益,并已成为太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许斌) 来源:中国航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