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 » 国审品种 > 瓜菜 » 正文

2005年国审薯类品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1-09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1111
 

审定编号国审薯2005001

品种名称同薯20号(区试代号:晋8708-60)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Ⅱ-14(8408-22//晋薯6号/S.chacoense)/NS78-7

特征特性中晚熟品种,出苗后生育日数100~110天。株型直立,株高70~95厘米,单株主茎数2.3个,茎绿色,叶深绿色,花冠白色,天然结实性中等。块茎圆形,黄皮黄肉,薯皮光滑,芽眼深浅中等,单株结薯4.7个,商品薯率72.7%。幼苗生长势强,分枝多,枝叶繁茂,抗旱耐瘠,块茎休眠期长,耐贮藏。田间表现抗退化性强,对花叶病毒性退化有较强抗性,对晚疫病具有较强的水平抗性;室内接种鉴定:中抗轻花叶病毒病和重花叶病毒病,重度感染晚疫病。块茎品质:干物质含量24.0%,粗淀粉含量16.7%,还原糖含量0.50%,粗蛋白含量1.90%,维生素C含量18.4毫克/100克鲜薯,蒸食菜食品质优;符合鲜薯出口和淀粉加工品质要求。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国家马铃薯品种中晚熟华北组、西北组、东北组区域试验,中晚熟华北组平均亩产1582公斤,比对照紫花白增产5%;中晚熟东北组平均亩产1408公斤,比对照克新2号增产23.5%;中晚熟西北组平均亩产1487公斤,与对照陇薯3号产量相近。2004年参加中晚熟华北组、东北组生产试验,中晚熟华北组平均亩产1626公斤,比对照紫花白增产20.4%;中晚熟东北组平均亩产1667公斤,比对照克新2号增产0.7%。

栽培技术要点:1、中晚熟一季作区5月上、中旬播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2、播前催芽,每亩种植密度3500~4000株。3、施足底肥,最好集中窝施,配合一定数量磷钾肥。4、加强田间管理,前期以促为主,适时追肥,有灌溉条件时注意膨大期均匀灌溉,避免和减少空心,深中耕分次培土;块茎形成期促下控上,促控结合,浅中耕,高培土,促进薯块膨大和成熟。5、加强晚疫病防治工作。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东部、北部,陕西北部、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宁夏中晚熟一季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05002

品种名称陇薯6号(区试代号:甘L9408-10)

选育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武薯86-6-14/陇薯4号

特征特性:中晚熟鲜食品种,出苗后生育日数115天左右。株型半直立,株高70~80厘米,茎绿色,叶深绿色,花冠乳白色,雄蕊黄色,无天然结实。块茎扁圆形,淡黄皮白肉,芽眼较浅,单株结薯5~8个,商品薯率73.1%。幼苗生长势强,成株繁茂,主茎分枝较多,块茎休眠期中长,较耐贮藏。田间表现抗退化能力强,抗晚疫病。室内接种鉴定:中抗轻花叶病毒病,感重花叶病毒病,中感晚疫病。块茎品质:干物质23.3%,粗淀粉含量16.1%,粗蛋白含量2.16%,维生素C含量11.2毫克/100克鲜薯,还原糖含量0.36%。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国家马铃薯品种中晚熟西北组、华北组区域试验,中晚熟西北组平均亩产1651公斤,比对照陇薯3号增产8.6%;中晚熟华北组平均亩产1603公斤,比对照紫花白增产6.3%。2004年生产试验,中晚熟西北组平均亩产2304公斤,比对照陇薯3号增产17.5%;中晚熟华北组平均亩产1618公斤,比对照紫花白增产19.8%。

栽培技术要点:1、高寒阴湿、二阴地区4月中旬播种,半干旱地区4月上、中旬播种,不宜迟播。2、每亩种植密度,一般地块4000株,旱薄地2500~3000株。3、管理上注意早促快发、先促后控,重施底肥,氮、磷肥配合;早施追肥,切忌氮肥过量;早锄草、早中耕培土,培土垄要高而陡。高寒阴湿及二阴地区,水肥条件好的地块,7月上旬初花期株高超过60厘米、有徒长趋势时,及时喷施多效唑或马铃薯膨大素控制徒长,促进块茎形成和膨大。4、收获前一周割掉薯秧,运出田间,以便晒地和促使薯皮老化;收获时轻拿轻放块茎,尽量避免碰撞,减少病菌侵染,提高贮藏效果。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甘肃高寒阴湿及二阴地区,宁夏南部、青海东南部、河北北部、内蒙古中部、山西北部北方一季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05003

品种名称:青薯3号(区试代号:青薯827)

选育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品种来源:深眼窝/高原3号

特征特性:中晚熟品种,出苗后生育日数119天左右。株型直立,株高69.8厘米,茎绿色,基部紫褐色,叶绿色,复叶挺拔、大小中等,叶缘平展,花冠紫色,无天然结实。块茎圆形,黄皮黄肉,表皮略麻,芽眼少而浅,商品薯率79.8%。幼苗生长势强,分枝少,枝叶繁茂,块茎休眠期长,耐贮藏。田间表现抗退化性较强,对晚疫病具有较强的抗性;室内接种鉴定:中抗轻花叶病毒病,感重花叶病毒病,轻度感晚疫病。块茎品质:干物质含量22.7%、粗淀粉含量15.0%,还原糖含量0.63%,粗蛋白含量2.19%,维生素C含量13.0毫克/100克鲜薯,蒸食品质优。

产量表现:1999~2000年参加国家马铃薯品种中晚熟西北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518公斤,比对照互薯202增产34.91%。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180公斤,比对照陇薯3号增产11.2%。

栽培技术要点:1、播前催芽,4月中下旬播种,每亩种植密度4000~4500株。2、施足基肥,加强前期管理,及时培土中耕,促使早发棵早结薯,结薯期和薯块膨大期及时灌水,收获前一周停止灌水。3、注意防治蚜虫、晚疫病等病虫害,及时拔除病株。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青海东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北方一季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05004

品种名称:中大1号(区试代号:大92062-1)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大兴安岭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w2/D-6-1

特征特性:中晚熟高淀粉加工品种,出苗后生育日数103天左右。株型直立,株高61厘米,茎绿色、横切面三棱形,叶绿色,叶缘平展,复叶中等大小,花冠白色,天然结实性弱。块茎长圆形,淡黄皮淡黄肉,表皮光滑,芽眼浅,商品薯率70.5%。分枝数中等,块茎休眠期长。田间表现抗晚疫病,轻感花叶病毒病;室内接种鉴定:高抗重花叶病毒病,中抗轻花叶病毒病,重度感晚疫病。块茎品质:粗淀粉含量18.5%,维生素C含量14.1毫克/100克鲜薯,还原糖含量0.5%,粗蛋白含量2.36%。

产量表现:1996~1997年参加国家马铃薯品种中晚熟东北组区域试验,块茎平均亩产1471公斤,比对照克新2号增产33.86%。2004年生产试验块茎平均亩产1457公斤,比对照克新2号减产9.1%;淀粉平均亩产275.5公斤,比克新2号增产14.6%。

栽培技术要点:1、播前一个月出窖,催芽、晒种,4月中下旬和5月上旬10厘米土层稳定通过8℃播种。2、喜肥水、不耐干旱,选择沙壤土、黑土等排水良好地块种植,垄作点播,每亩种植密度4000~4500株。3、按当地生产水平适当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一般亩施纯氮肥10公斤、纯磷肥4公斤、纯钾肥22公斤。4、生育期间及时培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注意防治晚疫病,9月中旬割秧,割秧10天后选晴天收获。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地区、吉林、辽宁作中晚熟淀粉加工品种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05005

品种名称:中薯3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品种来源:京丰1号/BF77A

特征特性:早熟品种,出苗后生育日数67天左右。株型直立,株高50厘米左右,单株主茎数3个左右,茎绿色,叶绿色,茸毛少,叶缘波状。花序总梗绿色,花冠白色,雄蕊橙黄色,柱头3裂,天然结实。块茎椭圆形,淡黄皮淡黄肉,表皮光滑,芽眼少而浅,单株结薯5.6个,商品薯率80%~90%。幼苗生长势强,枝叶繁茂,匍匐茎短,日照长度反应不敏感,块茎休眠期60天左右,耐贮藏。田间表现抗花叶病毒病,不抗晚疫病;室内接种鉴定:抗轻花叶病毒病,中抗重花叶病毒病,不抗晚疫病。块茎品质:干物质含量19.1%,粗淀粉含量12.7%,还原糖含量0.29%,粗蛋白含量2.06%,维生素C含量21.1毫克/100克鲜薯,蒸食品质优。

产量表现:1996~1997年参加国家马铃薯品种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01公斤,比对照郑薯4号增产39.9%。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96公斤,比对照东农303增产27.84%。

栽培技术要点:1、选择土质疏松、灌排方便地块,忌连作且不能与其他茄科作物轮作。2、密植平作或与玉米、棉花等作物间套作。播前催芽,施足基肥,加强前期管理,少施追肥,及时培土中耕,促使早发棵早结薯,结薯期和薯块膨大期及时灌溉,后期防茎叶徒长,收获前一周停止灌水。3、二季作地区春季1月至3月中下旬播种,播前催芽,地膜覆盖可适当提前播种;秋季8月上中旬至9月上旬整薯播种,播前用5ppm 赤霉素水溶液浸泡5~10分钟后用湿润沙土覆盖催芽,防止烂薯,10月下旬至12月初收获。4、亩密度4500~5000株;留种田亩密度6000~6500株。5、二季作地区留种,春季适当早收、秋季适当晚播,注意及时喷药防蚜,并严格淘汰病、杂、劣株。6、晚疫病多发区要加强防治工作。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山东、河南、浙江、江苏、安徽等二季作区春、秋两季种植。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品种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