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 » 国审品种 > 水稻 » 正文

2007年国审水稻品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1-11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2376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01

品种名称:Y两优20

选育单位:海南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Y58S×F20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8.4天,比Ⅱ优128短1.8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9万穗,株高118.6厘米,穗长25.8厘米,每穗总粒数139.3粒,结实率77.3%,千粒重25.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平均4级,最高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0%,长宽比3.0,垩白粒率33%,垩白度7.5%,胶稠度7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1.0%。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华南早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7.74公斤,比对照品种Ⅱ优128增产4.58%(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11.18公斤,比对照Ⅱ优128增产4.9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9.46公斤,比对照Ⅱ优128增产4.77%。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4.85公斤,比对照Ⅱ优128增产6.5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8~10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公斤,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内移栽,栽插规格以20厘米×23.3厘米为宜,每穴栽插2~3粒谷苗,每亩插足6万~8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做到基肥足,追肥早而速,中期适当补,后期酌情补施穗肥,一般每亩需纯氮15公斤、五氧化二磷12公斤、氧化钾12公斤。水浆管理做到深水活棵,浅水分蘖,有水孕穗,适时轻晒,后期干湿交替,切忌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迟,产量较高,米质一般,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及西南部、福建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02

品种名称:龙优673

选育单位:广东农作物杂种优势开发利用中心

品种来源:龙A×恢673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6天,比对照博优998迟熟2.0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每亩有效穗数16.6万穗,株高113.9厘米,穗长23.3厘米,每穗总粒数152.4粒,结实率83.8%,千粒重23.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平均6级,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5%,长宽比2.9,垩白粒率15%,垩白度1.2%,胶稠度6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华南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8.62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减产3.00%(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472.53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减产2.9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0.57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减产2.97%。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5.96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减产1.5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适当密植,每穴宜栽插2粒谷苗,每亩插足8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攻蘖肥,中期适当控肥,后期看苗情况巧施穗肥。该品种对钾肥敏感,每亩应施钾肥20公斤以上。科学管水,前期浅水促分蘖,每亩苗数达到22万苗时晒田,孕穗至抽穗期不缺水,后期干湿交替,不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一般,米质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及西南部、福建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03

品种名称:株两优30

选育单位: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株1S×潭早30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6.5天,比对照浙733早熟0.8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3.3万穗,株高82.5厘米,穗长19.1厘米,每穗总粒数107.8粒,结实率80.8%,千粒重27.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39.7%,长宽比3.0,垩白粒率87%,垩白度14.7%,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6%。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1.57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8.13%(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11.11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11.3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1.34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9.69%。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2.06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11.4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强氯精浸种消毒,秧田每亩播种量20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2.5公斤,稀播、匀播,农膜覆盖防寒。2.移栽:秧龄20~25天、叶龄4叶左右移栽,栽插规格16.5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3粒谷苗,每亩插足基本苗8万~10万苗。3.肥水管理:本田每亩施水稻专用复合肥50公斤作基肥;前期浅水,移栽后5~7天结合化学除草每亩追施尿素7.5~10公斤、氯化钾7.5公斤促蘖;每穴苗数达到15苗时排水轻搁控苗;齐穗后视情况补施壮籽肥;后期干湿交替。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一般,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04

品种名称:株两优211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株1S×华211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6.9天,比对照浙733早熟0.4天。株型适中,每亩有效穗数24.3万穗,株高83.9厘米,穗长18.9厘米,每穗总粒数100.2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6.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6%,长宽比3.4,垩白粒率85%,垩白度13.6%,胶稠度6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0%。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2.40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6.19%(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480.64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4.6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1.52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5.44%。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5.09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4.9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强氯精浸种消毒,秧田每亩播种量15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2~2.5公斤,适宜苗床和软盘育秧。2.移栽:一般水育小苗4.5叶左右、旱育小苗3.5~4叶移栽,软盘抛秧3.1~3.5叶抛栽。适当密植,栽插规格以16.5厘米×20厘米为宜,每穴栽插2~3粒谷苗。3.肥水管理:需肥水平中等偏上,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在中等肥力且缺乏有机肥的稻田,每亩施水稻专用复混肥35~40公斤作底肥,移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每亩追施尿素5~7公斤,幼穗分化初期每亩施氯化钾5~7公斤,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每亩苗数达到30万苗时及时落轻搁控苗,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灌浆期以润为主,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一般,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05

品种名称:T优15

选育单位:湖南怀化奥谱隆作物育种工程研究所

品种来源:T98A×R1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9.9天,比对照浙733迟熟2.6天。株型适中,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2.8万穗,株高91.7厘米,穗长21.4厘米,每穗总粒数120.6粒,结实率77.5%,千粒重24.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6%,长宽比2.7,垩白粒率92%,垩白度11.7%,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4%。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4.79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4.58%(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477.77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4.0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6.28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4.32%。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1.24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1.6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适宜大田直播、旱育抛秧和常规水育秧栽培,大田每亩用种量2~2.5公斤,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旱育秧3.5~4叶移(抛)栽,水育秧5~5.5叶移栽,秧龄25~30天。合理密植,栽插规格16.7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3粒谷苗,每亩栽插9万~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需肥水平中等,大田每亩施400~500公斤有机肥混配25~30公斤复合肥作基肥,移栽返青后每亩追施8~10公斤尿素和6~8公斤氯化钾,看苗补施穗粒肥。采取浅水与湿润间歇灌溉促蘖,够苗及时搁田,孕穗中后期和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收割前6~7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稻秆潜叶蝇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迟,产量较高,米质一般,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06

品种名称:Ⅱ优11

选育单位:四川华龙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Ⅱ-32A×龙恢1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0天,比对照Ⅱ优838迟熟0.4天。株型适中,叶片较披,每亩有效穗数15.9万穗,株高116.6厘米,穗长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68.2粒,结实率80.9%,千粒重29.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5%,长宽比2.5,垩白粒率27%,垩白度5.2%,胶稠度4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6%。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8.05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42%(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99.59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4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8.8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45%。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9.6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8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采用旱育早发技术,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每亩栽插2万~2.2万穴,每穴栽插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10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重底肥早追肥,一般每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0.5。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搁田。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较优,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07

品种名称:D优202

选育单位: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D62A×蜀恢202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安徽省、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0天,比对照Ⅱ优838迟熟1.4天。株型紧凑,叶片挺直,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2万穗,株高115.1厘米,穗长25.8厘米,每穗总粒数158.4粒,结实率80.3%,千粒重29.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7.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9%,长宽比3.0,垩白粒率30%,垩白度3.8%,胶稠度5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8.7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80%(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79.49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98%(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4.13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89%。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9.6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减产3.2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40天移栽,每亩栽插1.2万~1.5万穴,每穴栽插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9万~10万苗;3.肥水管理:合理施肥,重底早追,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稳氮控氮,增施磷、钾肥。一般每亩施纯氮8~10公斤,其中60~70%作底肥,20~30%作孽肥,10%作穗肥。浅水栽插,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轻搁田,中后期保持湿润。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米质优,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08

品种名称:冈优158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冈46A×蜀恢15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0.5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5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每亩有效穗数15.4万穗,株高119.3厘米,穗长25.9厘米,每穗总粒数191.2粒,结实率79.7%,千粒重28.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7.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6%,长宽比2.4,垩白粒率67%,垩白度10.1%,胶稠度4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3%。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5.3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06%(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624.7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8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5.05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47%。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9.73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4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壮秧。2.移栽:掌握适宜秧龄移栽,每亩栽插0.9万~1.3万穴、基本苗10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重底肥早追肥,一般每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0.5。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搁田。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一般,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09

品种名称:京福1优明86

选育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京福1A×明恢8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0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1天。株型适中,每亩有效穗数16.5万穗,株高116.4厘米,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62.8粒,结实率78.8%,千粒重30.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7.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6%,长宽比2.8,垩白粒率86%,垩白度16.4%,胶稠度4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5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4%(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608.0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9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9.83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56%。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1.49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9.4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15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25~1.5公斤,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掌握适宜秧龄移栽,合理密植,适当浅插,栽插规格20.0厘米×23.3厘米,每穴栽插带蘖2粒谷苗。3.肥水管理:基肥足,早追肥,每亩施纯氮12.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7。基肥占50%;分蘖肥占30%,在移栽后7天施用;另外20%肥料在移栽后15~20天施用,中后期看苗补肥,忌偏施氮肥。水份管理以湿为主,干湿相间,做到“寸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有水孕穗,干湿壮籽”。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一般,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0

品种名称:川优9527

选育单位:四川省江油市川江水稻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江育标9A×蜀恢527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0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2天。株型较松散,每亩有效穗数16.0万穗,株高118.7厘米,穗长26.4厘米,每穗总粒数178.1粒,结实率81.6%,千粒重28.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1%,长宽比3.2,垩白粒率24%,垩白度3.8%,胶稠度5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5.8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89%(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623.50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9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4.66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89%。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1.2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减产2.5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强氯精浸种消毒,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每亩栽插1.2万~1.5万穴,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重底早追,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够苗晒田,干湿壮籽。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1

品种名称:内2优6号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内香2A×中恢8006

已往审定情况:2006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长江中下游稻区)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4天,比对照Ⅱ优838迟熟0.2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片挺直,抗倒性较好,每亩有效穗数16.0万穗,株高110.4厘米,穗长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65.8粒,结实率75.9%,千粒重31.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5%,长宽比3.0,垩白粒率27%,垩白度4.5%,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2.0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35%(不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96.5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减产0.54%(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9.3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减产0.10%。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3.30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减产0.2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公斤,稀播、匀播,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内、叶龄6~7叶、带蘖3~5个移栽,合理密植,栽插规格20厘米×26.7厘米左右,每亩插足l.3万穴以上,每亩基本苗达到6万~7万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1,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适当施农家肥作底肥。移栽后5~7天内施总肥量的70%,移栽后15天内施完其余的30%,后期看苗补施磷、钾肥。水浆管理上做到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搁田,中后期湿润灌溉,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米质优,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2

品种名称:准两优1102

选育单位: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公司、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准S×R110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2.2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2.0天。株型适中,剑叶挺直,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0万穗,株高118.0厘米,穗长25.5厘米,每穗总粒数144.4粒,结实率83.0%,千粒重31.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9%,长宽比3.2,垩白粒率23%,垩白度3.6%,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4.15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09%(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623.1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3.64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91%。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8.5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3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2~15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5公斤。2.移栽:秧龄30天以内移栽,栽插规格以23.3厘米×26.7厘米为宜,插足基本苗。3.肥水管理:适宜在中等肥力水平下栽培,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早施追肥,酌情补施穗粒肥。灌浆成熟期宜采用干湿交替灌溉,切忌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3

品种名称:两优6326

选育单位: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宣69S×中籼Wh26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9.6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4.6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叶色浓绿,剑叶挺直,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5.4万穗,株高120.0厘米,穗长24.3厘米,每穗总粒数178.7粒,结实率82.9%,千粒重27.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7.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9%,长宽比3.0,垩白粒率27%,垩白度3.2%,胶稠度5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8%。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1.1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46%(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73.75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3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7.46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91%。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9.21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7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5公斤,稀播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0~35天移栽,高产栽培每亩栽插1.5万~1.8万穴,栽插规格16.5厘米×23.1~26.6厘米,每亩基本苗6万~8万苗。3.肥水管理:掌握“重施基肥,早施分孽肥,看苗酌施穗肥”的原则。中等肥力田块每亩施纯氮15~16公斤,基、追肥比例为7:3,氮、磷、钾配合比例为1:0.5:0.9。每亩苗数达到20万苗时,及时排水搁田,扬花灌浆期保持浅水层,后期保持湿润,收获前5~7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蓟马、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高,米质较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4

品种名称:协优728

选育单位: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协青早A×苏恢72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1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1.1天。株型适中,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4万穗,株高113.2厘米,穗长23.3厘米,每穗总粒数143.4粒,结实率81.3%,千粒重29.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平均4级,最高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8%,长宽比3.0,垩白粒率66%,垩白度9.9%,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2%。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9.6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33%(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65.39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8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51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09%。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2.4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9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12公斤,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合理密植,中上等肥力田每亩栽插1.5万~1.8万穴,每穴栽插1~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5万苗左右。肥力偏差田每亩栽插1.8万~2万穴,每亩基本苗达到7万~8万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5公斤,肥料运筹采采取“前促、中控、后补”的方法,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增施磷、钾肥,控制中期氮肥施用,适施穗肥。水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勤灌,够苗后分次轻搁,穗分化中期及时复水,后期干干湿湿,收获前7天左右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稻蓟马、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一般,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5

品种名称:华两优1206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华201S×T226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6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6天。株型适中,剑叶挺直,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5万穗,株高116.6厘米,穗长23.0厘米,每穗总粒数159.2粒,结实率81.9%,千粒重26.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平均4级,最高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2%,长宽比2.6,垩白粒率81%,垩白度11.2%,胶稠度6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3%。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1.0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59%(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64.7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7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9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16%。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3.24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0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12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1.2公斤。2.移栽:栽插规格13.3厘米×30厘米或16.7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1~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9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有机肥和化肥结合施用,有机肥和复合肥作底肥,插秧后5~7天每亩施10~15斤尿素作分蘖肥,孕穗期每亩施5斤尿素作促花肥。每亩苗数达到28万苗时进行搁田控苗,后期保持干干湿湿。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稻蓟马、螟虫、稻飞虱、黑粉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较高,米质一般,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6

品种名称:新两优6号

选育单位:安徽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

品种来源:新安S×安选6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1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0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1万穗,株高118.7厘米,穗长23.2厘米,每穗总粒数169.5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7.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7%,长宽比3.0,垩白粒率38%,垩白度4.3%,胶稠度5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4.26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9%(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80.53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2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2.39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71%。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9.71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3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5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公斤,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30~35天移栽,合理密植,每亩栽插1.5万~2万穴,每穴栽插1~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适施穗肥。大田每亩施纯氮10~13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6:1,磷肥和70%钾肥用作基肥,30%钾肥作保花肥,氮肥按5:2:2:1比例分别作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浅水栽秧、深水活棵、干干湿湿促分蘖,80%够苗搁田,扬花期保持浅水层,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高,米质较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7

品种名称:丰两优香一号

选育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广占63S×丰香恢一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江西省、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2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5天。株型紧凑,剑叶挺直,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2万穗,株高116.9厘米,穗长23.8厘米,每穗总粒数168.6粒,结实率82.0%,千粒重27.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7.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平均6级,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9%,长宽比3.0,垩白粒率36%,垩白度4.1%,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8.3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56%(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89.0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8.70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7%。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0.31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8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采取旱秧或湿润育秧,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移栽,合理密植,中上等肥力田块栽插规格为16.7厘米×26.7厘米,每亩栽足1.5万穴;中等及偏下肥力田块适当增加密度。3.肥水管理:大田每亩施肥总量14~18公斤纯氮(相当于农家肥20担,尿素16~18公斤或碳氨45~50公斤)、磷肥40~50公斤、钾肥15公斤。施肥总量的60%做基面肥,移栽活棵后每亩追施5~8公斤尿素促分蘖,孕穗至破口期每亩追施3~5公斤尿素作穗粒肥。科学管水,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够苗搁田、深水抽穗、后期干干湿湿”的灌溉方式。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高,米质较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8

品种名称:K优213

选育单位:四川省嘉陵农作物品种研究中心、四川省农科院泸州水稻高粱研究所

品种来源:K17A×R21-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4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3天。株型紧凑,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8.4万穗,株高120.8厘米,穗长23.3厘米,每穗总粒数139.3粒,结实率82.8%,千粒重28.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7%,长宽比2.4,垩白粒率88%,垩白度12.2%,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6%。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9.73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75%(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75.63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3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6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98%。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9.46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6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一般每亩栽插1.5万~2.2万穴、8万~13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配合施用,重施底肥,早施分蘖肥,促进早发稳产,提高分蘖成穗率。水分管理上,以浅灌为主,间歇露田,够苗搁田,后期进行湿润灌溉管理,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高,米质一般,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9

品种名称:Ⅱ优623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Ⅱ-32A×福恢62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1天,比对照Ⅱ优838迟熟1.4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7万穗,株高128.7厘米,穗长25.6厘米,每穗总粒数165.1粒,结实率76.0%,千粒重27.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4%,长宽比2.5,垩白粒率53%,垩白度8.2%,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1%。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1.75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22%(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70.96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4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1.36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80%。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5.2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8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5公斤左右,大田每亩用种量1~1.5公斤为宜,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25~30天、叶龄6~7叶移栽,栽插规格20厘米×20厘米,每亩插足基本苗6万~8万苗。3.肥水管理:一般中等肥力水平田每亩施用纯氮10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6:0.9,基肥占总肥量的50%左右,分蘖肥占总肥量的40~45%,穗肥以钾肥为主。采取浅水勤灌、湿润稳长的方式,苗数达到预定的80%后及时搁田,至孕穗期开始复水,后期干湿壮籽、养根保叶,收割前10天左右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一般,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20

品种名称:Ⅱ优航2号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Ⅱ-32A×航2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安徽省、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5天,比对照Ⅱ优838迟熟0.8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2万穗,株高129.9厘米,穗长25.8厘米,每穗总粒数159.7粒,结实率79.0%,千粒重28.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白叶枯病平均6级,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3%,长宽比2.6,垩白粒率51%,垩白度6.8%,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3%。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6.49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8.96%(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64.11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0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0.30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01%。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1.44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4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5公斤为宜。2.移栽:秧龄25~30天左右移栽,合理密植,栽插规格20厘米×(20~23厘米)为宜,每亩栽插10万~12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一般中等肥力水平田每亩施用纯氮10公斤,氮、磷、钾比例以1:0.5:1为宜,以基肥为主,分蘖肥占总肥量的40~45%,穗肥以钾肥为主。水分管理上,采取浅水勤灌、湿润稳长的方式,苗数达到预定的80%后及时搁田,后期干湿壮籽,不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一般,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21

品种名称:Ⅱ优1069

选育单位:江西省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Ⅱ-32A×先恢106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8天,比对照Ⅱ优838迟熟0.1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株高122.7厘米,穗长24.1厘米,每穗总粒数164.4粒,结实率82.3%,千粒重25.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平均6级,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3%,长宽比2.5,垩白粒率37%,垩白度7.8%,胶稠度6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1%。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4.3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67%(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39.83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56%(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2.10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59%。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1.2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0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5~20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公斤,稀播、匀播,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0~35天移栽,栽插规格23.3厘米×16.7厘米或20厘米×20厘米。每亩插足基本苗10万苗以上。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追肥,控制氮肥用量,后期看苗酌情施穗肥。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搁田,孕穗期保持田间有水,后期干湿交替,不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一般,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22

品种名称:两优多系1号

选育单位:福建旺穗种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SE21S×多系1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3天,比对照Ⅱ优838迟熟0.4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6万穗,株高126.2厘米,穗长26.0厘米,每穗总粒数158.3粒,结实率77.3%,千粒重29.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平均6级,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7%,长宽比2.9,垩白粒率77%,垩白度10.0%,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7%。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8.44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81%(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68.8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3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8.63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56%。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7.86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2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25天移栽为宜,不得超过30天。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栽插规格以20厘米×20厘米或20厘米×23.3厘米为宜,每穴栽插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8万~10万苗。3.肥水管理:大田每亩总施氮量以9~12公斤纯氮为宜,氮、磷、钾配比大致为1:0.5:1。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中后期控制氮肥用量,酌量施穗粒肥,基肥、分蘖肥、穗粒肥比例为50%、40%、10%。水分管理应掌握浅水插秧、寸水返青、够苗搁田、薄水扬花、湿润灌浆、干湿乳熟的原则。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一般,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23

品种名称:珞优8号

选育单位:武汉大学

品种来源:珞红3A×8108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8.8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4.2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剑叶较长,整齐度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7.2万穗,株高122.1厘米,穗长23.1厘米,每穗总粒数174.7粒,结实率74.0%,千粒重26.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4%,长宽比3.1,垩白粒率22%,垩白度4.1%,胶稠度6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4.0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84%(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62.9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2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8.5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48%。2005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8.1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9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8~10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1.5公斤,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移栽,每亩栽插1.8万穴左右,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多施磷、钾肥,酌施穗肥。水分管理上,采取浅水分蘖、分段搁田、后期干干湿湿的方式。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迟,产量较高,米质优,稳产性一般,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易感稻曲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24

品种名称:全优527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全丰A×蜀恢52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4.5天,比对照Ⅱ优58早熟2.6天。株型适中,每亩有效穗数18.2万穗,株高111.2厘米,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41.4粒,实粒数121.2粒,结实率85.6%,千粒重29.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3级;纹枯病最高9级;稻曲病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0.5%,长宽比2.9,垩白粒率58%,垩白度7.0%,胶稠度59.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4%。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5.92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3.78%(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625.06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2.72%(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0.49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3.24%。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18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3.5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5公斤左右。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栽插规格18厘米×21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幼穗分化期酌施促花肥,始穗期看苗补施保花肥。每亩施纯氮12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8。水分管理上采取浅水勤灌、间歇湿润促分蘖、中期排水搁田、后期干干湿湿的方式。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一般,中抗稻瘟病,高感纹枯病,感稻曲病。适宜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25

品种名称:富优21

选育单位:四川省嘉陵农作物品种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富4A×R21

已往审定情况:2006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长江上游稻区)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5.3天,比对照Ⅱ优58早1.8天。株型适中,每亩有效穗数19.9万穗,株高112.1厘米,穗长23.5厘米,每穗总粒数134.7粒,实粒数116.4粒,结实率86.2%,千粒重27.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1级;纹枯病最高7级;稻曲病最高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9.2%,长宽比2.4,垩白粒率78%,垩白度12.2%,胶稠度5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3%。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2.58公斤,比对照Ⅱ优58减产0.27%(不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606.52公斤,比对照Ⅱ优58减产0.33%(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9.55公斤,比对照Ⅱ优58减产0.30%。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4.15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4.4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播种前种子进行晾晒和消毒处理,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合理密植,一般每亩栽插1.5万~2万穴,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酌施穗粒肥,注意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及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水分管理上要求浅水分蘖,间歇露田,够苗搁田,后期湿润灌溉,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米质一般,抗稻瘟病,感纹枯病,中感稻曲病。适宜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26

品种名称:岳优712

选育单位:湖南洞庭种业有限公司、湖南省岳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岳4A×岳恢971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8天,比对照金优207迟熟2.7天。株型适中,剑叶挺直,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2.8万穗,株高93.8厘米,穗长23.0厘米,每穗总粒数115.4粒,结实率77.0%,千粒重26.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平均6级,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8%,长宽比3.5,垩白粒率8%,垩白度0.7%,胶稠度6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7.29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4.81%(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00.41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7.1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8.85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97%。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9.00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7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28天内、叶龄6.5叶内移栽,合理密植,栽插规格16.7厘米×23.3厘米。3.肥水管理:中高肥力水平栽培,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配施有机肥及磷、钾肥。水分管理上掌握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搁田、复水抽穗、后期湿润灌溉的原则。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黑粉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湖北和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27

品种名称:奥两优28

选育单位:湖南怀化奥谱隆作物育种工程研究所

品种来源:奥龙1S×R2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6天,比对照金优207迟熟3.5天。株型紧凑,剑叶挺直,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9.2万穗,株高99.6厘米,穗长23.8厘米,每穗总粒数132.2粒,结实率76.1%,千粒重27.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平均6级,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3%,长宽比3.2,垩白粒率11%,垩白度1.3%,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1.44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7.79%(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485.10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3.8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8.27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85%。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5.60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9.4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3~1.5公斤,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22天内、叶龄5.5~6叶移栽。 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栽插规格16.7~20厘米×23.3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每亩插足9万~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需肥水平中等,底肥占总施肥量的60%,注重有机肥与复合肥配合施用,栽插返青后每亩追施7~8公斤尿素和5~6公斤氯化钾,孕穗中后期看苗情补施穗粒肥。栽插后寸水返青,分蘖期薄水与湿润间歇灌溉,够苗搁田,幼穗分化中期至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收割前6~8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迟,产量高,米质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和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28

品种名称:新优188

选育单位:安徽荃银禾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新星A×YR188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2.4天,比对照金优207迟熟1.3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每亩有效穗数19.4万穗,株高101.0厘米,穗长24.0厘米,每穗总粒数127.9粒,结实率82.3%,千粒重25.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1%,长宽比3.6,垩白粒率9%,垩白度1.3%,胶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2.71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3.84%(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489.61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4.8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1.16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4.34%。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8.30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3.4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秧田播种量8~10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1.5公斤,稀播、匀播,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内移栽,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以16.7厘米×20厘米或20厘米×20厘米为宜,每亩栽插2万穴、10万基本苗左右。3.肥水管理:施肥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前期重施,约占总施肥量的70%左右;早施分蘖肥;后期看苗补肥。灌浆期湿润管理,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湖北和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29

品种名称:T优272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T98A×华272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9天,比对照金优207迟熟3.8天。株型适中,剑叶挺直,长势繁茂,每亩有效穗数17.4万穗,株高105.5厘米,穗长25.4厘米,每穗总粒数157.7粒,结实率76.0%,千粒重26.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平均6级,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8%,长宽比3.4,垩白粒率17%,垩白度2.2%,胶稠度6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8.30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2.91%(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480.00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2.7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4.15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2.85%。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6.40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3.0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强氯精浸种消毒,秧田每亩播种量10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5公斤,稀播、匀播,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一般秧龄25天左右、叶龄5.5叶移栽,插植规格16.5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3粒谷苗,每亩栽插基本苗10万苗以上。3.肥水管理:采取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的施肥方法。中等肥力土壤,耙田时每亩施25%水稻专用复混肥35公斤,移栽后5~7天追施尿素7.5公斤,分蘖盛期每亩施氯化钾5~7公斤,孕穗期看苗每亩补施穗肥3~5公斤。移栽后深水活棵,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够苗及时排水搁田,孕穗灌浆期以湿润为主,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迟,产量中等,米质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湖南、浙江、湖北和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30

品种名称:Ⅱ优851

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Ⅱ-32A×南恢85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0.0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2.0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0万穗,株高106.6厘米,穗长22.9厘米,每穗总粒数146.7粒,结实率79.3%,千粒重27.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5级;白叶枯病平均6级,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7%,长宽比3.1,垩白粒率36%,垩白度4.0%,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9.7%。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7.89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4.10%(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483.02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2.8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5.46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3.48%。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9.95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5.8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2~15公斤左右,大田每亩用种量1~1.5公斤,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25天左右移栽,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栽插规格20厘米×20~23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每亩栽插6万~8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12~15公斤、五氧化二磷6~8公斤、氧化钾10~15公斤,其中50%作基肥,40%作分蘖肥,10%作穗肥。水分管理上注意够苗轻搁,湿润稳长,后期重视养老根,切忌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较优,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31

品种名称:春优2号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春江12A×CH89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0.1天,比对照秀水63迟熟2.6天。株型适中,剑叶挺直,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0万穗,株高104.6厘米,穗长17.7厘米,每穗总粒数166.9粒,结实率83.4%,千粒重27.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3级;感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4.4%,长宽比1.6,垩白粒率23%,垩白度2.4%,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8.37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8.89%(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617.75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3.3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8.06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1.12%。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4.67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1.0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强氯精浸种消毒,秧田每亩播种量8~12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1.5公斤,稀播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适时移栽,合理密植,栽插规格16.7厘米×20厘米或20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需肥量较大,一般每亩施纯氮15公斤左右,同时配施磷、钾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后期断水不宜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条纹叶枯病、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高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感条纹叶枯病。适宜在浙江、上海、江苏南部、湖北南部、安徽南部的稻瘟病、条纹叶枯病轻发的晚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32

品种名称:甬优5号

选育单位:宁波市农科院作物所、宁波市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甬糯2号A×K4853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糯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0天,比对照秀水63迟熟3.4天。茎秆粗壮,叶色浓绿,长势繁茂,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株高116.1厘米,穗长20.9厘米,每穗总粒数126.6粒,结实率82.2%,千粒重35.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4.2%,长宽比2.1,胶稠度1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优质糯谷标准。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4.93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4.47%(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82.86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6.9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8.89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5.70%。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7.83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9.7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8.5公斤,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22~25天移栽,稀植,栽插规格23厘米×26厘米,每穴栽插1~2粒谷苗。3.肥水管理:重施蘖肥,酌施穗肥。每亩施纯氮13.5~16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1,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氮肥4:5:1、钾肥2:4:4。蘖肥在移栽后10天和20天各施一次。穗肥在倒二叶露尖时施入。好气灌溉,足苗搁田,有效分蘖终止期分次轻搁,幼穗分化后复水,抽穗后薄水勤灌,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蓟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迟,产量高,糯性优,高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适宜在浙江、上海、江苏南部、湖北南部、安徽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晚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33

品种名称:郑稻18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

品种来源:郑稻2号/郑稻5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9.4天,比对照豫粳6号晚熟3.4天。株高107.1厘米,穗长15.7厘米,每穗总粒数128.1粒,结实率86.5%,千粒重25.1克。抗性:苗瘟4级,叶瘟4级,穗颈瘟3级,综合抗性指数3.3。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3%,垩白米率23.5%,垩白度3%,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豫粳6号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8.6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3.2%(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98.2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8.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0.6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0.8%。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3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2.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一般4月底至5月中旬播种,亩播量30公斤左右,秧龄30~40天。2.移栽:6月中旬移栽,一般中上等肥力田块,栽插株行距13.3厘米×30厘米,每穴栽插3~4粒谷苗;高肥力田块株行距可增大至13.3厘米×33厘米,每穴栽插3粒谷苗左右。3.肥水管理:本田总施氮量控制在每亩15公斤左右,一般基肥占50%~60%,分蘖肥占30%,穗肥占10%~20%。分蘖肥宜早施、重施,适当增施钾、锌肥,穗肥看苗酌施。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成熟收割前7天左右断水,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重点做好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以及纹枯病等的防治工作。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中抗稻瘟病。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34

品种名称:津粳优180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5A×R180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5天,比对照豫粳6号早熟2.5天。株高118.2厘米,穗长20.5厘米,每穗总粒数187.6,结实率73.6%,千粒重26.7克。抗性:苗瘟4级,叶瘟2级,穗颈瘟3级,综合抗性指数3。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1%,垩白米率29.5%,垩白度4.6%,胶稠度78mm,直链淀粉含量17.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豫粳6号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8.3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1.1%(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638.3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5.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2.3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3.1%。2006年进行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5.9公斤,较对照豫粳6号增产10.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适时播种,播前用浸种灵、菌虫清或其它有效药剂浸泡,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秧田要施足基肥,控制播种量,秧田用种量约为常规品种的1/2。2.移栽:秧龄宜短不宜长,适当密植,株行距26.7厘米×13.3厘米,每穴栽2粒谷苗。3.肥水管理:氮、磷、钾肥结合使用,施肥宜早,早促早发,搭好丰产架,确保有效穗18万穗以上。4.病虫防治:注意对稻曲病和二化螟的防治,其它病虫草害防治同一般常规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中抗稻瘟病。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35

品种名称:徐优733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徐364A×徐1173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2天,比对照豫粳6号早熟3.5天。株高111.4厘米,穗长21.5厘米,每穗总粒数155.5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4.9克。抗性:苗瘟3级,叶瘟1级,穗颈瘟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1.1%,垩白米率26.5%,垩白度6.1%,胶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豫粳6号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4.4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9.8%(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59.5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5.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2.5%。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3.2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2.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淮北地区4月底5月初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15公斤。2.移栽:6月上中旬移栽。中肥条件下每亩栽插2万~2.2万穴,行株距26厘米×13厘米;高肥条件下每亩栽插1.8万~2万穴,行株距28~30厘米×13厘米,每穴栽插1~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6万~8万。3.肥水管理:亩产700公斤稻谷,本田总施氮量控制在15公斤,有机肥占20%以上,基、蘖、穗粒肥比例以4:4:2为宜。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并施足磷钾肥。浅水插秧,薄水分蘖,适时烤田,以后间歇灌溉,养好老稻,收割前6天断水。4.病虫防治:根据当地病虫预测预报及时防病治虫,高肥条件下抽穗期注意防治稻曲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较优,中感稻瘟病。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陕西关中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36

品种名称:中作0201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花15/京稻2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75.9天,比对照中作93晚熟5.1天。株高132.2厘米,穗长22厘米,每穗总粒数148.5粒,结实率85.9%,千粒重25.5克。抗性:苗瘟3级,叶瘟2级,穗颈瘟3级。米质主要性状:整精米率64.3%,垩白米率5%,垩白度0.8%胶稠度8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中作93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2.8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4.4%(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14.7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15.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3.8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9.4%。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3.7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30.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京、津、唐一季春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适时播种,播种前做好晒种与消毒,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2.移栽:秧龄45天左右移栽,适当密植,行株距26.7厘米×13.3厘米左右,每亩栽插1.8万穴,每穴3~5粒谷苗。3.肥水管理:中等地力每亩需施纯氮16公斤,遵循“前促、中控、后保”原则,配合施用磷、钾、锌肥。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孕穗期至齐穗期不能缺水,灌浆后期间歇灌溉,收割前7天左右停水。4.病虫防治:稻穗破口期注意防治稻曲病,抽穗期预防一次稻瘟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中抗稻瘟病。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冀东及中北部的一季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37

品种名称:津原11

选育单位:天津市原种场

品种来源:月之光/中作321//辽盐4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76.9天,比对照中作93晚熟6.1天。株高105厘米,穗长17.2厘米,每穗总粒数117.5粒,结实率87.3%,千粒重26.8克。抗性:苗瘟5级,叶瘟3级,穗颈瘟5级。米质主要性状:整精米率69.3%,垩白米率13.5%,垩白度1.8%,胶稠度8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中作93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4.3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4.6%(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06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13.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0.2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8.8%。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7.8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39.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京、津、唐一季春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适时播种,播种前用菌虫清(或浸种灵)浸种6~7天。2.移栽:一般行距27~30厘米,株距15~18厘米,每亩栽插1.3万~1.5万穴,每穴3~4粒谷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需纯氮16公斤左右,底肥6公斤五氧化二磷,早施分蘖肥,促早生快发,根据土壤适量施用钾、锌肥。插秧后至分蘖期一般上水6~10厘米,如土壤盐碱,采取夜排昼灌,分蘖末期依据苗情适当晒田,孕穗至齐穗期不能缺水,齐穗后10天干干湿湿,收割前一周停水。4.病虫防治:在破口期、抽穗期各预防一次稻瘟病和稻曲病,在本田中后期注意防治稻飞虱。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中感稻瘟病。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冀东及中北部的一季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38

品种名称:津粳优116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6A×R11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64.4天,比对照中作93早熟2.8天。株高114.4厘米,穗长20.8厘米,每穗总粒数168粒,结实率84.2%,千粒重27.3克。抗性:苗瘟4级,叶瘟2级,穗颈瘟3级,综合抗性指数3.3。米质主要性状:整精米率64.8%,垩白米率23.5%,垩白度2.2%,胶稠度85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中作93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2.4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18.5%(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618.5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22.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6.1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20.5%。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9.9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39.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京、津、唐一季春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适时播种,播前用浸种灵、菌虫清或其它有效药剂浸泡,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秧田要施足基肥,控制播种量,秧田用种量约为常规品种的1/2。2.移栽:秧龄宜短不宜长,适当密植,株行距26.7厘米×13.3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氮、磷、钾肥结合使用,施肥宜早,早促早发,搭好丰产架,确保有效穗18万穗以上。4.病虫防治:注意对稻曲病和二化螟的防治,其它病虫草害同一般常规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中抗稻瘟病。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冀东及中北部的一季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39

品种名称:金穗8号

选育单位:河北省稻作研究所

品种来源:京越1号/冀粳14//中作9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66.2天,比对照中作93晚熟1.2天。株高106.3厘米,穗长17.1厘米,每穗总粒数159.4粒,结实率81.7%,千粒重24.3克。抗性:苗瘟5级,叶瘟4级,穗颈瘟5级,综合抗性指数5。米质主要性状:整精米率59.2%,垩白米率32.5%,垩白度4.2%,胶稠度74.5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8%。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中作93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0.8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8.9%(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56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10.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9.5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9.6%。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2.1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6.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京、津、唐一季春稻区一般4月上中旬播种,旱育秧每亩播量200公斤左右。2.移栽:秧龄35~40天进行移栽,株行距15厘米×30厘米,每穴栽插2~3粒谷苗,插秧要求达到浅、直、匀。3.肥水管理:施肥前重后轻,全生育期每亩施纯氮15公斤左右,底肥:蘖肥:穗粒肥=4:4:2为宜。除插秧、分蘖、孕穗三个时期保持水层外,其他湿湿干干即可。4.病虫防治:播种前用浸种灵、线菌清浸种6~7天,防治干尖线虫病及恶苗病。大田7月初注意二化螟的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较优,中感稻瘟病。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冀东及中北部的一季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40

品种名称:盐粳68

选育单位:辽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89F5-91/盐粳32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辽宁南部、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1天,比对照金株1号早熟1.5天。株高97.4厘米,穗长15.8厘米,每穗总粒数121.8粒,结实率90.8%,千粒重24克。抗性:苗瘟5级,叶瘟3级,穗颈瘟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9%,垩白米率10%,垩白度1.2%,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4%,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金株1号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3.1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9%(不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95.9公斤,比对照金株1号增产6.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5公斤,比对照金株1号增产3.9%。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5.2公斤,比对照金株1号增产5.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辽宁南部、京津地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金珠1号同期播种,普通旱育苗每平方米播种200克,育秧盘每盘70~80克。2.移栽:秧龄40天左右移栽,行株距以30厘米×13.3厘米或30厘米×16.6厘米为宜,每穴栽插3~4粒谷苗。3.肥水管理:全生育期每亩纯氮量控制在13.7公斤以内,前后期施用比例以8:2适宜,在施肥上要做到平稳促进,氮、磷、钾养分平衡。水浆管理以浅水为主,采取浅、湿、干相结合灌溉模式。4.病虫防治:做好稻水象甲、二化螟防治工作,稻瘟病重发区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优,中感稻瘟病。适宜在辽宁南部、北京、天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41

品种名称:中京优470

选育单位:中国种子集团公司

品种来源:中作59A×C470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辽宁南部、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60.1天,与对照金株1号相当。株高99.1厘米,穗长22.7厘米,每穗总粒数155.3粒,结实率82.9%,千粒重24.9克。抗性:苗瘟5级,叶瘟2级,穗颈瘟5级,综合抗性指数5.0。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1%,垩白米率20%,垩白度1.6%,胶稠度83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金株1号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4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9.4%(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653.3公斤,比对照金株1号增产17.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3.9公斤,比对照金株1号增产13.5%。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00.5公斤,比对照金株1号增产16.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辽宁南部、京津地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金珠1号同期播种。严格种子消毒,预防恶苗病。旱育稀播育壮苗,每平方米秧田播净谷100克。2.移栽:秧龄35~40天左右移栽。一般可采用行距25厘米~30厘米,株距15厘米,在壮苗前提下,每穴栽插1~2粒谷苗。3.肥水管理:一般田块每亩施纯氮15公斤,其中基肥占70%、分蘖肥占15%、穗肥占15%,提倡增施有机肥,氮、磷、钾配合施用。水浆管理上采用浅水栽秧,适时烤田,后期田间保持干干湿湿,在收割前1周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恶苗病、稻曲病、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以及草害的防除。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中感稻瘟病。适宜在辽宁南部、新疆南部、北京、天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42

品种名称:五优135

选育单位(个人):杨振玉,谢永贵,罗治华,杨纪晖

品种来源:五A×C13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东北、西北晚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9天,比对照秋光晚熟4天。株高112.4厘米,穗长19.9厘米,每穗总粒数121.4粒,结实率78.4%,千粒重25克。抗性:苗瘟0级,叶瘟1级,穗颈瘟1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7%,垩白米率15%,垩白度2.1%,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秋光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51.8公斤,比对照秋光增产11%(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654.6公斤,比对照秋光增产7.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01.3公斤,比对照秋光增产9.2%。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3.7公斤,比对照秋光增产4.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东北、西北晚熟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秋光同期播种,普通旱育苗每平方米播种150克干籽,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行株距一般30厘米×20厘米,每亩栽插1万~1.1万穴,每穴2~3粒谷苗;宁夏等地行株距一般20厘米×15厘米,每亩栽插2.2万穴,每穴2~3粒谷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0公斤、磷酸二铵10公斤、钾肥10公斤、锌肥3公斤。氮肥平稳促进,磷,钾,锌配方施用,坚持“前促、中控、后保”原则,防止后期倒伏。水层管理采用带水插秧,浅水分蘖,够苗开始晒田,叶色退淡复水,间歇灌溉。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二化螟、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抗稻瘟病。适宜在辽宁北部、宁夏引黄灌区、北疆沿天山稻区和南疆、陕西榆林地区、河北北部、山西太原小店和晋源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43

品种名称:铁粳7号

选育单位:辽宁省铁岭市农科院

品种来源:辽粳207/9419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东北、西北晚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6.3天,与对照秋光相当。株高91.0厘米,穗长14.6厘米,每穗总粒数109.3粒,结实率86.8%,千粒重25.3克。抗性:苗瘟4级,叶瘟2级,穗颈瘟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7%,垩白米率20%,垩白度1.9%,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4%,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秋光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8.3公斤,比对照秋光增产3.1%(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93.6公斤,比对照秋光增产5.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1公斤,比对照秋光增产4.4%。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7.2公斤,比对照秋光增产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东北、西北晚熟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秋光同期播种,播前浸种消毒。纯旱育秧播种量每平方米不超过200克。2.移栽:行株距30厘米×13.2~16.5厘米,每穴栽插3~4粒谷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12公斤左右,磷酸二铵10公斤,钾肥10公斤。生育前期以浅水层管理,浅水移栽,浅水缓苗,浅水分蘖。中后期采取浅、湿、干交替灌溉,收获前不宜撤水过早,保持根系活力,达到活秆成熟。4.病虫防治:适时防治稻水象甲、二化螟、稻螟蛉虫及稻曲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中抗稻瘟病。适宜在吉林晚熟稻区、辽宁北部、宁夏引黄灌区、北疆沿天山稻区和南疆、陕西榆林地区、河北北部、山西太原小店和晋源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44

品种名称:辽星17

选育单位: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品种来源:辽粳534/珍珠2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东北、西北晚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8.8天,比对照秋光晚熟3.1天。株高99.3厘米,穗长15.7厘米,每穗总粒数128.5粒,结实率77.4%,千粒重22.3克。抗性:苗瘟5级,叶瘟4级,穗颈瘟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4%,垩白米率5%,垩白度0.5%,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秋光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3.9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4.2%(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49.2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1.2%(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6.6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2.6%。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3.6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1.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东北、西北晚熟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秋光同期播种,播前种子严格消毒以防恶苗病发生,播种量每平方米150~200克,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合理稀植,行株距30厘米×13.3厘米或30厘米×16.6厘米。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块一般每亩施纯氮10~12公斤,二铵10公斤,钾肥10公斤,锌肥1~1.5公斤。采用浅、湿、干相结合的灌溉原则,收获前10天左右撤水为宜。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二化螟、稻曲病等水稻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一般,米质优,中抗稻瘟病。适宜在吉林晚熟稻区、辽宁北部、宁夏引黄灌区、北疆沿天山稻区和南疆、陕西榆林地区、河北北部、山西太原小店和晋源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45

品种名称:吉粳110

选育单位:吉林省农科院水稻所

品种来源:超产二号/吉玉粳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东北、西北早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1天,比对照吉玉粳晚熟3.4天。株高96.6厘米,穗长17.2厘米,每穗总粒数99.6粒,结实率91%,千粒重25.3克。抗性:苗瘟2级,叶瘟2级,穗颈瘟1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垩白米率24.5%,垩白度4.7%,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吉玉粳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0.5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4.3%(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90.8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4.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0.7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4.6%。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9.9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1.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东北、西北早熟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吉玉粳同期播种。稀播育壮秧,每平方米播催芽的种子300克。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插秧密度为30.0厘米×20.0厘米左右,每穴3~4粒谷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量10公斤,纯钾量8.7公斤,纯磷量6.7公斤。磷肥全部作底肥施入,钾肥的2/3作底肥,1/3作穗肥施入。氮肥按底肥:蘖肥:穗肥=2:5:3的比例施用。在施药灭草时期(5~7天)应保持水层在苗高的2/3左右,其余时期一律浅水灌溉(3厘米~5厘米),在蜡熟期及时排除田间存水。4.病虫防治:生育期间注意对稻瘟病、二化螟、纹枯病等的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优,抗稻瘟病。适宜在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吉林中熟稻区、辽宁东北部、宁夏引黄灌区、内蒙古赤峰、通辽南部、甘肃中北部及河西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46

品种名称:吉粳108

选育单位:吉林省农科院水稻所

品种来源:98F41/吉丰1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东北、西北早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0.1天,比对照吉玉粳晚熟3.2天。株高100.3厘米,穗长17.7厘米,每穗总粒数94.1粒,结实率90%,千粒重24.8克。抗性:苗瘟1级,叶瘟5级,穗颈瘟1级,综合抗性指数2。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6%,垩白米率8%,垩白度0.7%,胶稠度78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吉玉粳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82.2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3.5%(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626.7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0.2%(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8.4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2.1%。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6.4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6.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东北、西北早熟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吉玉粳同期播种。每平方米播种催芽种子350克。2.移栽:秧龄35天左右插秧。行株距30厘米×16.5厘米,每穴栽插3~4粒谷苗。3.肥水管理:氮、磷、钾配方施肥,每亩施纯氮10~11.3公斤,按底肥:蘖肥:穗肥=4:4:2的比例施用;纯磷4~4.7公斤,全作为底肥;纯钾6~7.3公斤,分两次施,底肥70%,拔节期追30%。水浆管理采取分蘖期浅,孕穗期深,籽粒灌浆期浅的灌溉方法。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二化螟,适时防治其他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优,抗稻瘟病。适宜在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吉林中熟稻区、辽宁东北部、宁夏引黄灌区以及内蒙古赤峰、通辽南部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47

品种名称:长白15号

选育单位:吉林省农科院水稻所

品种来源:奥羽346/长白九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东北、西北早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8.1天,比对照吉玉粳晚熟1.2天。株高97.9厘米,穗长16.9厘米,每穗总粒数101.6粒,结实率91.4%,千粒重24.2克。抗性:苗瘟3级,叶瘟5级,穗颈瘟3级,综合抗性指数3.8。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7%,垩白米率15%,垩白度1.4%,胶稠度81.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吉玉粳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81.4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3.4%(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683.3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9.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82.2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5.8%。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80.2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11.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东北、西北早熟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吉玉粳同期播种。每平方米播种催芽种子350克。2.移栽:秧龄35天左右插秧。行株距30厘米×16.5厘米,每穴栽插3~4粒谷苗。3.肥水管理:氮、磷、钾配方施肥,每亩施纯氮10~11.3公斤,按底肥:蘖肥:穗肥=4:4:2的比例施用;纯磷4~4.7公斤作为底肥;纯钾6~7.3公斤,分两次施,底肥70%,拔节期追30%。水分管理采取分蘖期浅,孕穗期深,籽粒灌浆期浅的灌溉方法。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二化螟,适时防治其他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中抗稻瘟病。适宜在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吉林中熟稻区、辽宁东北部、宁夏引黄灌区以及内蒙古赤峰、通辽南部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48

品种名称:通禾832

选育单位:吉林省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秋田32/丰选2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东北、西北早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9.0天,比对照吉玉粳晚熟2.1天。株高96.3厘米,穗长16.9厘米,每穗总粒数94.3粒,结实率91.4%,千粒重23.8克。抗性:苗瘟0级,叶瘟4级,穗颈瘟1级,综合抗性指数1.8。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5%,垩白米率8.5%,垩白度1%,胶稠度84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4%,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吉玉粳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77.2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2.8%(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673.8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7.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75.7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4.8%。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4.7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7.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东北、西北早熟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吉玉粳同期播种。规范化旱育苗,每平方米150克;盘育苗,每盘60克;隔离层育苗,每平方米350克,稀播育壮秧。2.移栽:适时插秧,合理稀植,采用行距30厘米,穴距20~27厘米宽行超稀植栽培,每穴2~3粒谷苗。3.肥水管理:氮、磷、钾配方施肥,每亩施纯氮8公斤,按基肥40%,补肥20%,穗肥30%,粒肥10%,磷肥(五氧化二磷)每亩3.3公斤做底肥,钾肥(氧化钾)每亩5公斤,60%做底肥,40%做穗肥。节水增温,适当晒田,分蘖期浅水灌溉,孕穗期浅水或湿润灌溉,成熟期干湿结合。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二化螟,适时防治其他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优,抗稻瘟病。适宜在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吉林中熟稻区、辽宁东北部、宁夏引黄灌区以及内蒙古赤峰、通辽南部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49

品种名称:通丰8号

选育单位:吉林省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通粳288/通09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东北、西北早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2天,比对照吉玉粳晚熟4.3天。株高100.3厘米,穗长16.9厘米,每穗总粒数103.4粒,结实率85.7%,千粒重26.7克。抗性:苗瘟0级,叶瘟4级,穗颈瘟1级,综合抗性指数1.3。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8%,垩白米率17.5%,垩白度2.1%,胶稠度7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8.4%,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吉玉粳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71.6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1.9%(不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639.4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2.2%(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7.8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2%。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5.5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9.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东北、西北早熟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吉玉粳同期播种。2.移栽:株距20厘米,行距30厘米,每穴栽插2~4粒谷苗。3.肥水管理:采用“前促、中控、后稳”原则,每亩施纯氮8~8.7公斤,五氧化二磷4.6公斤,氧化钾14公斤。水分管理上,插秧至抽穗水层保持3~5厘米,抽穗后可实行间歇灌溉,后期不宜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二化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米质优,抗稻瘟病。适宜在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吉林中熟稻区、辽宁东北部、宁夏引黄灌区以及内蒙古赤峰、通辽南部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50

品种名称:辽优5273

选育单位: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品种来源:5216A×C7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旱稻。在黄淮海地区作麦茬旱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0.0天,比对照旱稻277晚熟2天。株高100.5厘米,穗长19.2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0.4万穗,成穗率65.9%,每穗总粒数122.4粒,结实率79.8%,千粒重24.1克。抗性:叶瘟3级,穗颈瘟3级;抗旱性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垩白粒率75%,垩白度6.8%,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6%。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96.2公斤,比对照旱稻277增产9.7%(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348.5公斤,比对照旱稻277增产21.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22.4公斤,比对照旱稻277增产15.5%。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0.4公斤,比对照旱稻277增产23.0%。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播种前种子以多菌灵或白恶宁浸种,黄淮地区一般6月上旬播种,每亩播种量6~8公斤,播深2~3厘米,行距20~25厘米。2.除草:播种后出苗前,每亩用60%丁草胺0.25公斤和农思它0.25公斤混合兑水喷雾,进行“土壤封闭”,苗后每亩用快杀稗50克或敌稗0.5公斤进行“茎叶处理”。3.肥水管理:结合整地亩施农肥1000公斤,随种施口肥二铵10公斤,硫酸钾10公斤,硫铵15公斤,还可施少量的微肥。在旱稻的拨节期、孕穗至抽穗期视苗酌情分别追施硫铵10公斤左右,追肥选在灌水或雨前。在孕穗、灌浆期间,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水,一般正常年份每亩需补水250立方米;雨量多或涝洼地可一生免灌。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粘虫、二化螟等虫害,防治时用晶体敌百虫或杀虫双兑水喷雾即可。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产量高,米质一般,抗旱性中等,中抗稻瘟病。适宜在河南、江苏、安徽、山东的黄淮流域和陕西汉中稻区作夏播旱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51

品种名称:徐旱1号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旱稻277/984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旱稻。在黄淮海地区作麦茬旱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2.0天,比对照旱稻277晚熟4天。株高94.8厘米,穗长19.3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8.92万穗,成穗率63.3%,每穗总粒数91.2粒,结实率80.6%,千粒重25.4克。抗性:叶瘟3级,穗颈瘟5级;抗旱性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5%,垩白粒率4%,垩白度0.4%,胶稠度8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87.4公斤,比对照旱稻277增产6.4%(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305.0公斤,比对照旱稻277增产5.9%(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96.2公斤,比对照旱稻277增产6.1%。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301.2公斤,比对照旱稻277增产2.8%。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前种子用“旱稻专用种衣剂”进行包衣,以防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等。2.播种:淮北地区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播前田块翻耕整平,条播行距25厘米,每亩播种量6~9公斤,3.除草:播后芽前土壤进行封闭处理,控制杂草的生长。4.肥水管理:每亩总施氮量16公斤,有机肥占20%以上。基肥、苗肥、穗粒肥的比例为4:3:3,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施好苗肥,促前期早发快发。拔节穗分化前施穗粒肥,在抽穗前后和灌浆期喷施适量磷酸二氢钾,增加千粒重。孕穗、灌浆期间,注意肥水管理,防治后期倒伏。5.病虫防治:根据植保部门预测预报,大田期注意螟虫、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产量高,米质优,抗旱性中等,中感稻瘟病。适宜在河南、江苏、山东的黄淮流域和陕西汉中稻区作夏播旱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52

品种名称:沈元一号

选育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沈农129/旱7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旱稻。在北方一季稻晚熟区作旱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9.0天,与旱稻297相同。株高98.1厘米,穗长20.0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2.0万穗,每穗总粒数102.9粒,结实率92.1%,千粒重26.3克。抗性:叶瘟5级,穗颈瘟5级;抗旱性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3%,垩白粒率9%,垩白度0.65%,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北方一季稻区晚熟组旱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6.28公斤,比旱稻297增产3.59%(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25.04公斤,比旱稻297增产5.21%(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385.66公斤,比旱稻297增产4.48%。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9.16公斤,比对照旱稻297增产8.93%。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种前做好种子消毒杀菌以防治垩苗病和干尖线虫病菌。2.播种:深耕翻,耙细,整平,起垄做畦。播种行距30厘米,每亩播种量7.5~10公斤,复土厚1~2厘米,播后压实,出苗前注意松土露苗。3.除草:播后5~7天用丁草安0.25公斤+除草醚0.35~0.4公斤,兑水60公斤喷雾,封闭除草。后期杂草可用0.6~0.7公斤敌稗,兑水30公斤,喷雾做茎叶处理。4.肥水管理:全生育期施纯氮7.4~8.4公斤,底肥占60%,追肥占40%,出穗前施钾肥5公斤,促进成熟,防早衰。有条件的地方生育后期灌3~4次水。5.病虫防治:6月中下旬注意每亩用敌百虫0.1公斤,兑水20公斤,喷雾防治粘虫,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产量较高,米质优,抗旱性中等,中感稻瘟病。适宜在辽宁南部、河北、北京、天津一季稻区作旱稻种植。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品种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