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19
品种名称:运旱22-33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89D46/90-13-20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早熟,全生育期239天,比对照晋麦47号早熟3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起身较早,两极分化快,苗脚利落。苗期叶片宽大,成株后旗叶上举、细小。株高84厘米左右,株型紧凑,茎秆较细、弹性稍差,抗倒伏能力一般。穗层整齐,小穗排列紧密。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黑胚率1.1%。平均亩穗数40.7万穗,穗粒数26.9粒,千粒重39.8克。冬春抗寒性较好,抗青干能力强,成熟落黄好。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至中感条锈病,中感白粉病、黄矮病和秆锈病,高感叶锈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2克/升、804克/升,蛋白质含量12.9%、13.99%,湿面筋含量26.7%、30.1%,沉降值32.毫升、39.8毫升,吸水率58.8%、58.8%,面团形成时间3.7分钟、4.4分钟,稳定时间4.4分钟、5.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83E.U.、266E.U.,拉伸面积56平方厘米、5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58.5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7.0%(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38.3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7.4%(不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7.1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12.5%。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上中旬,亩播量7公斤~10公斤。生育中后期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和蚜虫,在丰水年份防止倒伏。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省、陕西省、河北省旱地和河南省旱薄地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