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种名称:洛麦22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01
选育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周麦13/豫麦49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27天,比对照豫麦49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叶片小直,苗势壮,抗寒性较好;分蘖力强,亩成穗数多,春季起身拔节晚,抽穗迟;株高83cm,抗倒性一般;株型偏松散,旗叶卷曲上举,茎秆蜡质重,穗层较厚,株行间透光性好,长相清秀;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对春季低温较敏感,受倒春寒的影响,穗上部有缺粒现象;纺锤型大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平均亩成穗40.8万,穗粒数33.6粒,千粒重48.5g。
抗病性鉴定:2008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中感白粉、条锈、叶锈、纹枯病,中抗叶枯病。
品质分析:2007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容重782g/L,粗蛋白质含量14.91%,湿面筋含量32.3%,降落值455s,吸水量57.7ml/100g,形成时间4.0min,稳定时间3.7min,沉淀值65.8ml。
产量结果:2006-2007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Ⅱ组区试,平均亩产527.3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6.81%,达极显著水平;2007-2008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Ⅱ组区试,平均亩产524.4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1.62%,不显著。
2007-2008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1组生试,平均亩产536.2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6.9%。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适宜播期10月5-20日,最佳播期10月10日左右。高肥力地块亩播量6-8kg,中低肥力可适当增加播量,如延期播种,以每推迟3天增加0.5kg播量为宜。
2、田间管理:一般亩施底肥纯氮12kg,五氧化二磷7.5kg,氧化钾7.5kg,拔节后每亩追施尿素6kg;播前进行晒种和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蚜虫;拔节孕穗期做好“一喷三防”。
2、品种名称:金豫麦2号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02
选育单位:河南金豫强盛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郑农16/豫麦14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7天,比对照豫麦49晚熟2天。幼苗直立,叶片较长,苗势壮,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成穗率偏低;春季起身拔节较晚,抽穗迟;株高85cm ,茎秆弹性弱,抗倒伏能力一般; 株型紧凑,旗叶宽大直立,干尖较明显; 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 长方型穗,穗层较厚,长芒、白壳、籽粒半角质,饱满,千粒重高。平均亩成穗数39.0万,穗粒数31.3粒,千粒重50.1g。
抗病性鉴定:2008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中抗白粉、条锈、叶枯病,中感叶锈、纹枯病。
品质分析:2007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容重796g/L,粗蛋白质含量14.57%,湿面筋含量32.3%,降落值412s,吸水量55.5ml/100g,形成时间2.2min,稳定时间1.4min,沉淀值43.5ml。
产量结果:2005-2006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Ⅱ组区试,平均亩产500.6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2.65%,不显著;2006-2007年度参加省冬水Ⅱ组区试,平均亩产513.8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4.04%,达显著水平。
2007-2008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1组生试,平均亩产532.6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6.2%。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适宜播期10月10-25日,最佳播期10月15日左右;高肥力地块亩播量7-9kg,中低肥力可适当增加播量。
2、田间管理:施足底肥,一般亩施纯氮12kg,五氧化二磷7.5kg,氧化钾7.5kg;拔节后每亩追施尿素6kg;拔节期结合田间化学除草适当进行化控,以降低株高,同时进行纹枯病的防治;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后期注意防治叶锈病。
3、品种名称:中育12号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03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矮败小麦轮选群体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6天,比对照豫麦49晚熟1天。幼苗半直立,叶片短宽直,苗势壮,冬季抗寒性较好;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较快,抽穗较迟;株高86cm,茎秆较粗壮,秆质硬,抗倒性好;株型紧凑,旗叶直立,穗层整齐,长相清秀;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长方型大穗,穗较匀称,结实性好,穗粒数多;受倒春寒的影响,穗上部有缺粒现象;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平均亩成穗37.8万,穗粒数35.0粒,千粒重47.2g。
抗病性鉴定:2008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中抗白粉、叶枯病,中感条锈、叶锈、纹枯病。
品质分析:2007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容重784g/L,粗蛋白质含量15.76%,湿面筋含量35.2%,降落值424s,吸水量59.9ml/100g,形成时间2.7min,稳定时间2.5min,沉淀值49.2ml。
产量结果:2006-2007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Ⅱ组区试,平均亩产532.9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7.94%,达显著水平;2007-2008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Ⅱ组区试,平均亩产520.2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0.81%,不显著。
2007-2008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1组生试,平均亩产535.6kg,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8%。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适宜播期10月5-20日;最佳播量每亩6-7kg。
2、田间管理:施足底肥,一般亩施纯氮12kg,五氧化二磷7.5kg,氧化钾7.5kg;拔节后每亩追施尿素6kg;拔节期结合田间化学除草适当进行化控,以降低株高,同时进行纹枯病的防治;多雨年份注意防治白粉病,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后期结合天气情况及时防治叶锈病、蚜虫和麦蜘蛛。
4、品种名称:济麦4号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04
选育单位:济源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济5159/9411-4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5天,与对照豫麦49熟期相同。幼苗半直立,苗势较壮,抗寒性较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拔节偏晚,抽穗偏迟;株高79cm,茎秆较细,弹性较好,较抗倒伏;株型紧凑,旗叶上举,干尖较明显;穗层较厚,穗下节弯曲;纺锤型穗,小穗排列稀,穗粒数偏少;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较饱满,无黑胚,外观商品性好。平均亩成穗数46.1万,穗粒数29.2粒,千粒重45.2g。
抗病性鉴定:2007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高抗叶锈病,中抗条锈、纹枯、叶枯病,高感白粉病。
品质分析:2007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容重791g/L,粗蛋白质含量15.87%,湿面筋含量34.1%,降落值504s,吸水量56.6ml/100g,形成时间9.3min,稳定时间19.0min,沉淀值72.2ml,属强筋小麦品种。
产量结果:2005-2006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Ⅱ组区试,平均亩产478.2kg,比对照豫麦49减产1.95%,不显著;2006-2007年度参加省冬水Ⅱ组区试,平均亩产511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3.5%,不显著。
2007-2008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1组生试,平均亩产521.4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3.9%。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适宜播期10月8-20日,最佳播期10月10日左右;高肥力地块亩播量6-9kg,中低肥力可适当增加播量。
2、田间管理:施足底肥,一般亩施纯氮10-12kg、五氧化二磷8kg、氧化钾9kg、硫酸锌1kg;追施氮肥应掌握在药隔(倒二叶露尖)期结合浇水进行,每亩追施尿素5kg;适时浇好拔节孕穗水;适时防治病虫害,搞好根外喷肥。
5、品种名称:豫保1号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05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品种来源:豫麦2号/周8826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6天,比对照豫麦49晚熟1天。幼苗直立,叶色灰绿,抗寒性较好;分蘖力强,成穗率低,亩成穗数偏低;株高81cm,较抗倒伏;株型略松散,叶片较大,穗层整齐;耐高温能力弱,有轻度早衰,熟相一般;结实性好,长方型大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平均亩成穗数31.9万,穗粒数45.5粒,千粒重46.7g。
抗病性鉴定:2007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中抗白粉、条锈、纹枯、叶枯病,中感叶锈病。
品质分析:2007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容重782g/L,粗蛋白质含量14.54%,湿面筋含量27.0%,降落值320s,吸水量56.3ml/100g,形成时间3.2min,稳定时间3.3min,沉淀值55.0ml。
产量结果:2005-2006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Ⅲ组区试,平均亩产471.5kg,比对照豫麦49减产0.06%,不显著;2006-2007年度省高肥冬水Ⅲ组区试,平均亩产531.5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7.79%,达极显著水平。
2007-2008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1组生试,平均亩产531.1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5.9%。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适宜播期10月中下旬,每亩播量9-12kg。
2、田间管理:播前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纯氮14kg、五氧化二磷8kg、氧化钾8kg;拔节期追施尿素8-10kg;前期根据情况防治蚜虫,扬花期注意防治叶锈病和蚜虫等,可用12.5%烯唑醇(禾果利)每亩30g与菊酯类杀虫剂混合喷雾一次即可。
6、品种名称:花培6号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06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重点试验室
品种来源:豫麦21/豫麦2号//漯麦4号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30天,比对照豫麦49晚熟3天。幼苗直立,叶片宽大,长势较强,两极分化快,分蘖成穗率中等,抗寒能力弱,成熟期偏晚;株高77cm,株型半紧凑,茎秆粗壮,抗倒性较好;长方型大穗,穗层厚,小穗排列密,穗粒数多,籽粒半角质,饱满,千粒重高。平均亩成穗数32.4万,穗粒数39.3粒,千粒重54.7g。
抗病性鉴定:2008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中抗叶枯、白粉病,中感条锈、叶锈、纹枯病。
品质分析:2007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容重808g/L,粗蛋白质含量13.95%,湿面筋含量29.9%,降落值362s,吸水量60.1ml/100g,形成时间2.8min,稳定时间2.3min,沉淀值49.8ml。
产量结果:2006-2007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Ⅳ组区试,平均亩产540.6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8.38%,达极显著水平;2007-2008年度省高肥冬水Ⅳ组区试,平均亩产551.2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0.49%,不显著。
2007-2008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2组生试,平均亩产544.3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9.4%。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适宜播期为10月8-15日;每亩播量8kg左右。
2、田间管理: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纯氮12kg,五氧化二磷 7.5kg,氧化钾 7.5kg;起身期前后进行春季水肥管理,亩施尿素7.5-10kg;浇好孕穗、灌浆水,春季注意防治纹枯病,后期及时防治蚜虫。
7、品种名称:泛麦8号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07
选育单位: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农科所
品种来源:泛矮2号/原泛3号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8天,比对照豫麦49晚熟1天。幼苗匍匐,抗寒性一般,分蘖成穗率高;起身拔节慢,抽穗晚;株高73cm,较抗倒伏;株型略松散,叶片较大,穗层整齐,穗子大、均匀,成熟落黄好;纺锤型穗,长芒、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平均亩成穗数39.5万,穗粒数37.4粒,千粒重43.5g。
抗病性鉴定:2007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高抗叶锈病,中抗条锈、叶枯病,中感白粉、纹枯病。
品质分析:2007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容重796g/L,粗蛋白质含量15.42%,湿面筋含量27.9%,吸水量53.4ml/100g,降落值381s,形成时间7.2min,稳定时间10.4min,沉淀值73.5ml。
产量结果:2005-2006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Ⅲ组区试,平均亩产474.5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0.57%,不显著;2006-2007年度省高肥冬水Ⅲ组区试,平均亩产521.7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5.8%,达显著水平。
2007-2008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1组生试,平均亩产531.4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6.8%。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适宜播期10月5-25日,最佳播期10月12日左右;高肥力地块每亩6-7.5kg,中低肥力可适当增加播量。
2、田间管理:亩施底肥尿素15kg、过磷酸钙75kg和氯化钾15kg,拔节初期亩追施尿素15kg;中后期及时防治病虫害。
8、品种名称:平麦998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08
选育单位:平顶山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陕225/周麦9号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8天,比对照豫麦49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苗势强壮,抗寒性一般;春季起身拔节慢,分蘖力强,抽穗迟,成穗率一般;株高76cm,抗倒性好,株型半松散,叶片上冲,茎秆有腊质,穗下节间短;纺锤型穗,穗层整齐,成熟落黄好;长芒、白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平均亩成穗数41.1万,穗粒数35.3粒,千粒重43.3g。
抗病性鉴定:2007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中抗叶枯病,中感白粉、条锈、叶锈、纹枯病。
品质分析:2007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容重774g/L,粗蛋白质含量15.36%,湿面筋含量33.0%,吸水量62.0ml/100g,降落值380s,形成时间4.2min,稳定时间4.6min,沉淀值55.0ml。
产量结果:2005-2006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Ⅱ组区试,平均亩产498.7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2.07%,不显著;2006-2007年度省高肥冬水Ⅱ组区试,平均亩产513.1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3.93%,达显著水平。
2007-2008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2组生试,平均亩产527.9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6.1%。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适播期10月5-15日,最佳播期10月10日左右;高肥力地亩播量6-9kg,中低肥力可适当增加播量。
2、田间管理:施足底肥,一般亩施纯氮13kg、五氧化二磷7.5kg和氧化钾7.5kg;拔节始期,每亩追施尿素6-8kg,及时中耕和田间化学除草,同时进行病虫害防治;灌浆期进行二次以上叶面喷肥,防后期干热风、增加粒重。
9、品种名称:漯麦9号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09
选育单位:漯河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周麦13/百农64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7天,与对照豫麦49熟期相同。幼苗半匍匐,抗倒春寒能力弱;春季发育快,两级分化慢,抽穗较迟,分蘖成穗率较高;株高79cm,株型紧凑,茎秆有腊质,旗叶短小上举,抗倒性较好;穗纺锤型,主茎穗突出,穗层厚,成熟落黄好;籽粒半角质,饱满,黑胚率偏高。平均亩成穗数34.8万,穗粒数38.0粒,千粒重46.6g。
抗病性鉴定:2007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中抗白粉、叶枯病,中感叶锈、纹枯病,高感条锈病。
品质分析:2007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容重805g/L,粗蛋白质含量13.98%,湿面筋含量29.6%,吸水量58.1ml/100g,降落值378s,形成时间2.5min,稳定时间2.5min,沉淀值50.2ml。
产量结果:2005-2006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Ⅳ组区试,平均亩产488.5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4.14%,达显著水平;2006-2007年度省高肥冬水Ⅳ组区试,平均亩产535.2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7.3%,达极显著水平。
2007-2008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2组生试,平均亩产534.2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7.3%。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条锈病易发区慎用)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最适播期为10月10-25日;每亩播量7.5-10kg。
2、田间管理:施足底肥,一般亩施肥量纯氮12kg,五氧化二磷7.5kg,氧化钾7.5kg;返青拔节期,防治纹枯病,可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7.5kg,拔节到孕穗可结合苗情追施尿素5kg;扬花期注意防治赤霉病;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进行“一喷三防”,防治锈病及蚜虫。
10、品种名称:众麦998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10
选育单位:新安县科协郭根
品种来源:百农71-22/豫麦18//温2540/洛芙林10号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7天,与对照豫麦49熟期相同。幼苗直立,叶片细长,长势较强,抗寒能力弱;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慢,分蘖成穗率中等;株高78cm,株型半紧凑,长相清秀,茎秆弹性好,抗倒性好;长方型大穗,穗层整齐,小穗排列密,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一般。平均亩成穗数32.4万,穗粒数38.8粒,千粒重49.4g。
抗病性鉴定:2008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中抗白粉、纹枯、叶枯病,中感条锈、叶锈病。
品质分析:2007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容重774g/L,粗蛋白质含量15.17%,湿面筋含量33.0%,降落值326s,吸水量59.4ml/100g,形成时间3.0min,稳定时间2.3min,沉淀值57.0ml。
产量结果:2006-2007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Ⅳ组区试,平均亩产552.5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10.77%,达极显著水平;2007-2008年度省高肥冬水Ⅳ组区试,平均亩产545.9kg,比对照周麦18减产0.48%,不显著。
2007-2008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2组生试,平均亩产523.1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5.1%。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与播量:适播期10月5-25日;播种量每亩7-8kg,中水肥地8-9kg。
2、田间管理:施足底肥,浇好越冬、拔节和灌浆水,增磷肥和钾肥,补锌肥和硼肥;及时防治小麦蚜虫和病虫害。
11、品种名称:周麦23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11
选育单位: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周麦13/新麦9号
特征特性:属弱春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0天,比对照偃展4110晚熟1天。幼苗半直立,长势较强,抗寒能力强,分蘖力强,成穗率一般;春季起身拔节晚,抽穗较迟;株高87cm,株型半紧凑,旗叶上举,茎秆有弹性,较抗倒伏;后期根系活力强,耐高温,成熟落黄好;长方型大穗,穗层整齐,穗粒数多,白粒、籽粒角质,较饱满。平均亩成穗数30.5万,穗粒数45.9粒,千粒重44.7g。
抗病性鉴定:2008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中抗叶枯病,中感白粉、条锈、叶锈、纹枯病。
品质分析:2007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容重793g/L,粗蛋白质含量14.56%,湿面筋含量31.0%,降落值484s,吸水量59.3ml/100g,形成时间4.9min,稳定时间5.8min,沉淀值71.5ml。
产量结果:2005-2006年度参加省高肥春水Ⅱ组区试,平均亩产527.7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35%,达极显著水平;2006-2007年度省高肥春水Ⅱ组区试,平均亩产541.0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8.07%,达极显著水平。
2007-2008年度参加省高肥春水组生试,平均亩产531.6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8.5%。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中晚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播期10月15-30日,最佳播期10月20日左右;播量7-13kg。
2、田间管理:平衡施肥,一般全生育期每亩施纯氮12kg,五氧化二磷10kg,氧化钾5kg,硫肥、锌肥均为3kg;磷、钾肥和微肥一次性底施,氮肥底肥与追肥的比例为6:4,拔节后期追肥。返青后拔节前结合田间化学除草适当进行化控,同时进行纹枯病的防治;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后期注意结合天气情况及时防治叶锈病。
12、品种名称:平安7号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12
选育单位:驻马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省豫安小麦研究所
品种来源:漯麦4号//990111/WS89-5422
特征特性:属弱春性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219天,与对照偃展4110熟期相同。幼苗直立,苗势壮,耐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数一般;春季起身拔节慢,抽穗晚;株高82cm,抗倒性一般;株型略松散,旗叶平展,根系活力强,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长方型穗,小穗排列密,穗层较齐;白粒、半角质,较饱满,黑胚率偏高。平均亩成穗数34.7万,穗粒数36.3粒,千粒重46.5g。
抗病性鉴定:2008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中抗纹枯、叶枯病,中感叶锈病,高感白粉、条锈病。
品质分析:2007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容重784g/L,粗蛋白质含量14.4%,湿面筋含量28.7%,降落值398s,吸水量53.0ml/100g,形成时间2.8min,稳定时间3.2min,沉淀值58.0ml。
产量结果:2006-2007年度参加省高肥春水Ⅱ组区试,平均亩产531.0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6.07%,达极显著水平;2007-2008年度参加省高肥春水Ⅱ组区试,平均亩产508.2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78%,达极显著水平。
2007-2008年度参加省高肥春水组生试,平均亩产525.0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7.1%。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条锈病易发区慎用)中晚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适播期10月10-25日,最佳播期在10月12-15日左右;每亩播种量7.0-7.5kg,中低肥力地块可适当增加播量。
2、田间管理:亩施纯氮5-6kg,五氧化二磷9kg,氧化钾8kg作底肥;拔节末期亩追施纯氮4kg,可促进有效穗数;灌浆期亩施磷酸二氢钾200g、尿素1000g兑水50kg进行叶面喷施。
13、品种名称:洛旱8号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13
选育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温麦6号/豫麦48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3天,与对照品种洛旱2号熟期相同。幼苗半直立,长势壮,苗脚利落,分蘖成穗率高,抗寒性一般,返青起身早,两级分化快;株高76cm,秆低粗壮,抗倒性好;株型较紧凑,旗叶略披,穗层整齐,成熟早,落黄好;长方型穗,穗偏小,穗码较密,长芒;白粒、偏粉质、饱满度好。亩成穗数36.3万,穗粒数33.7粒,千粒重36.5g。
抗旱性鉴定:2007-2008年度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抗旱指数1.1277,抗旱级别2级,抗旱性较好。
抗病性鉴定:2007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中抗叶枯病中感白粉、条锈、叶锈、纹枯病。
品质分析:2006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容重774g/L,粗蛋白质含量15.16%,湿面筋含量34.7%,降落值365s,吸水量53.8ml/100g,形成时间3.7min,稳定时间4.4min,沉淀值72.2ml。
产量结果:2005-2006年度参加省旱地组区试,平均亩产352.96kg,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5.32%,不显著;2006-2007年度省旱地组区试,平均亩产350.71kg,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6.59%,不显著。
2007-2008年度参加省旱地组生试,平均亩产366.0kg,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10.6%。
适宜地区:河南省丘陵旱地早中茬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播期9月28日-10月25日,最佳播期10月5-15日;亩播量8-9kg,晚播可适当加大播量。
2、田间管理:底肥应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重点增施粗肥和磷钾肥,每亩施纯氮9kg,纯磷6kg,纯钾6kg。播种前药剂拌种;小麦拔节孕穗期可用氧化乐果、粉锈宁和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施,防治穗蚜、锈病和干热风危害。
14、品种名称:济麦6号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14
选育单位:济源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百农64/豫麦21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8天,与对照品种洛旱2号熟期相同。幼苗半匍匐,长势壮,苗脚利落,抗寒性一般;返青起身早,两极分化快,分蘖成穗率高;株高76cm,茎秆细、弹性好,较抗倒伏;株型半紧凑,旗叶较短、平展,成熟略晚,落黄好;纺锤型穗,穗层整齐,短芒、小粒、半角质,较饱满。亩成穗数36.3万,穗粒数33.7粒,千粒重36.5g。
抗旱性鉴定:2007-2008年度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抗旱指数1.0339,抗旱级别3级,抗旱性中等。
抗病性鉴定:2007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中抗条锈、叶锈、叶枯病,中感纹枯、白粉病、。
品质分析:2007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容重790g/L,粗蛋白质含量15.08%,湿面筋含量33.3%,降落值387s,吸水量58.4ml/100g,形成时间3.5min,稳定时间3.8min,沉淀值67.0ml。
产量结果:2005-2006年度参加省旱地组区试,平均亩产351.77kg,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4.97%,不显著;2006-2007年度省旱地组区试,平均亩产348.82kg,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6.02%,不显著。
2007-2008年度参加省旱地组生试,平均亩产356.3kg,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7.6%。
适宜地区:河南省丘陵旱地早中茬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适宜播期10月1-10日,亩播量8-10kg。
2、田间管理:施足底肥,一般亩施纯氮12kg,五氧化二磷7.5kg,氧化钾7.5kg;注意防治纹枯病、白粉病及蚜虫等。
15、品种名称:河科大9612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15
选育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河南地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偃师117/偃师80//洛阳117/洛阳8715
特征特性:属弱春性大穗型早熟品种,生育期206天,与对照豫麦18熟期相同。幼苗半匍匐,春季起身快,分蘖力强,亩成穗数多;株高78cm,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株型紧凑,长相清秀,旗叶宽大、下披,成熟早,落黄好;穗纺锤型,长芒、白粒,半角质,千粒重高。亩成穗数34.9万,穗粒数33.3粒,千粒重51.5g。
抗病性鉴定:2008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中抗叶枯病,中感白粉、叶锈、纹枯病,高感条锈病。
品质分析:2006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容重764g/L,粗蛋白质含量14.89%,湿面筋含量34.7%,降落值427s,吸水量56.9ml/100g,形成时间3.2min,稳定时间2.7min,沉淀值56.2ml。
产量结果:2004-2005年度参加省南部组区试,平均亩产373.25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12.67%,达极显著水平;2005-2006年度续试省南部组区试,平均亩产375.1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1.82%,不显著。
2006-2007年度参加南部组生试,平均亩产475.7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7.3%;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57.3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5.9%。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条锈病易发区慎用)中晚茬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每亩播量7.5Kg,亩基本苗保持在12-15万为宜。
2、田间管理:施足底肥:亩施钙镁磷肥50kg、农家肥4000kg,缺钾地区配合施入硫酸钾20kg;加强冬灌和小麦中后期肥水管理,拔节期每亩追施磷酸二铵20kg,灌浆期每亩施尿素5kg,4月中下旬用磷酸二氢钾、多菌灵和粉锈宁混合喷洒,防治病虫害。
16、品种名称:宛麦16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16
选育单位: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莱州953/温2540
特征特性:属弱春性早熟品种,全生育期206天,与对照品种豫麦18熟期相同。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宽短,抗寒性强,分蘖成穗率中等;株型较紧凑,长相清秀,株高86cm,茎秆弹性弱,抗倒性一般;长方型大穗,穗层整齐,成熟落黄好;籽粒角质,饱满。亩成穗数30.7万,穗粒数36.3粒,千粒重50.0g。
抗病性鉴定:2008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中抗叶枯病,中感条锈、叶锈、纹枯病,高感白粉病。
品质分析:2007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容重784g/L,粗蛋白质含量15.05%,湿面筋含量32.9%,降落值451s,吸水量64.0ml/100g,形成时间3.4min,稳定时间3.6min,沉淀值60.2ml。
产量结果:2005-2006年度参加省南阳组区试,平均亩产395.3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3.84%,不显著;2006-2007年度省南阳组区试,平均亩产439.8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4.91%,不显著。
2007-2008年度参加省南部组生试,平均亩产465.0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7.7%。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中晚茬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适宜播期10月10-30日,每亩播量7-10kg。
2、田间管理:施足底肥,氮磷钾合理配比,并增施硼肥和锌肥;拔节后每亩追施尿素5kg;适时中耕、除草,浇好越冬、拔节、孕穗和灌浆水;重视白粉病的防治,抽穗前用三唑酮+氧化乐果防治白粉病和蚜虫;中后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提高千粒重。
17、品种名称:宛麦18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17
品种来源:Taiwk43/豫麦18
选育单位: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特征特性:属弱春性早熟品种,全生育期206天,与对照豫麦18熟期相同。幼苗直立,苗势壮,分蘖成穗率中等;起身拔节快,抽穗较早;株高81cm,株型较松散,叶片下披,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纺锤型大穗,码稀,穗层较厚,成熟落黄好;籽粒角质,饱满。平均亩成穗数32.7万,穗粒数32.4粒,千粒重46.3g。
抗病性鉴定:2008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高抗纹枯病,中抗条锈、叶锈、叶枯病,中感白粉病。
品质分析:2006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容重798g/L,粗蛋白质含量15.17%,湿面筋含量31.6%,降落值301s,吸水量63.2ml/100g,形成时间3.0min,稳定时间2.7min,沉淀值45.0ml。
产量结果:2005-2006年度参加省春水组区试,平均亩产485.7kg,与对照偃展4110相比,减产3.95%,达显著水平;与对照豫麦18相比,增产3.0%,不显著;2006-2007年转组参加省南阳、信阳组区试,平均亩产427.75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2.77%,不显著。
2007-2008年度参加省南部稻茬麦区组生试,平均亩产459.2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6.4%。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中晚茬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适宜播期10月15-25日,高肥力地块亩播量6-8kg,中低肥力地可适当增加播量。
2、田间管理:施足底肥,一般中等以上肥力田块每亩施农家肥4000kg,碳酸氢铵50kg,磷肥40-50kg,硫酸钾10kg,硫酸锌、硼酸各1kg;进入幼穗分化期,每亩施5-6kg尿素;在赤霉病重发区,加强对赤霉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