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W两优3418
品种来源: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W9834S”作母本,“鄂早18”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早稻品种。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8001。
品质产量:2005~2006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1.0%,整精米率52.8%,垩白粒率70%,垩白度8.4%,直链淀粉含量16.4%,胶稠度77毫米,长宽比3.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1.66公斤,比对照嘉育948增产5.23%。其中:2005年亩产467.13公斤,比嘉育948增产6.06%;2006年亩产476.18公斤,比嘉育948增产4.38%,两年均增产极显著。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籼型早稻,感温性较强。株型较紧凑,株高适中,生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茎秆较细,茎节外露。叶色绿,叶片中长,剑叶窄挺。穗层较整齐,中等穗,谷粒长型,稃尖无色无芒,着粒均匀,有两段灌浆现象。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4.7万,株高84.4厘米,穗长19.5厘米,每穗总粒数100.0粒,实粒数77.3粒,结实率77.3%,千粒重27.22克。全生育期107.4天,比嘉育948长1.4天。抗病性鉴定为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
栽培要点:1、适时早播,控制秧龄。3月底至4月初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2.5公斤,大田亩用种量2.5公斤,秧龄不超过30天。2、插足基本苗。株行距13.3厘米×20.0厘米,每穴插2~3粒谷苗,亩插基本苗10万。3、加强肥水管理,注意增施磷、钾肥。底肥一般亩施复合肥(15:15:15)30~40公斤、过磷酸钙30~40公斤;插秧后第5~6天亩施尿素8~10公斤,第12~15天亩施氯化钾8~10公斤,后期不宜追施氮肥。亩苗数达到30万时排水晒田,后期干湿交替,忌断水过早。4、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蓟马和螟虫等病虫害。5、及时收获,以防穗发芽。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早稻种植。
2、巨风优72
品种来源: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不育系“巨风A”与恢复系“宜恢72” 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稻品种。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8002。
品质产量:2006~2007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1.0%,整精米率64.5%,垩白粒率30%,垩白度3.6%,直链淀粉含量15.2%,胶稠度85mm,长宽比3.1,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1.32公斤,比对照两优培九增产7.36%。其中:2006年亩产585.32公斤,比两优培九增产8.24%;2007年亩产577.32公斤,比两优培九增产6.50%,两年均增产极显著。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中稻。株型较松散,株高适中,茎秆较粗壮,部分茎节轻微外露。剑叶微内卷,中长、挺直。叶下禾,穗层整齐,穗较大,着粒较密,有包颈现象。谷粒长型,稃尖紫色无芒,成熟期剑叶易落黄尖枯。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7.0万,株高114.0厘米,穗长25.6厘米,每穗总粒数195.7粒,实粒数153.0粒,结实率78.2%,千粒重25.72g。全生育期129.7天,比两优培九短6.7天。抗性鉴定为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田间稻曲病重。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鄂北4月25~28日播种,江汉平原、鄂东5月10日左右播种,秧龄30天。秧田亩播种量10~12.5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5公斤。播种前用使百克浸种消毒,以防恶苗病,秧苗一叶一心时喷施多效唑,培育带蘖壮秧。2、插足基本苗。株行距16.7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8~10万。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3~14公斤,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并注意底肥增施有机肥,孕穗期亩施2公斤尿素做穗肥,后期酌施壮籽肥。适时晒田,后期干湿交替,忌断水过早,防早衰。4、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纹枯病和螟虫等病虫害。 5、及时收获,注意脱晒方式,确保稻谷品质。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中稻种植。
3、荆两优10号
品种来源: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荆118S”作母本,“R10”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8003。
品质产量:2006~2007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0.7%,整精米率60.8%,垩白粒率30%,垩白度2.8%,直链淀粉含量16.2%,胶稠度83毫米,长宽比3.1,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3.07公斤,比对照两优培九增产5.83%。其中:2006年亩产560.13公斤,比两优培九增产5.02%;2007年亩产586.01公斤,比两优培九增产6.62%,两年均增产极显著。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中稻。株型适中,植株较高,田间生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部分茎节轻微外露。叶色浓绿,剑叶短宽、较挺。穗层欠整齐,穗颈较长,中等穗,着粒均匀。谷粒长型,稃尖无色,有少量短顶芒,后期转色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6.3万,株高124.3厘米,穗长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59.1粒,实粒数125.9粒,结实率79.1%,千粒重30.12克。全生育期136.9天,比两优培九长0.5天。抗病性鉴定为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田间纹枯病较重。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鄂北4月中下旬播种,江汉平原和鄂东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2.5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5公斤。秧苗一叶一心时喷施多效唑,以促秧苗矮壮多发。二叶一心时每亩秧田追施尿素2.5~5.0公斤,移栽前4~5天亩施尿素5.0公斤。2、及时移栽,宽行窄株栽插。秧龄不超过38天。株行距13.3厘米×26.6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8~12万。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2公斤,氮、磷、钾肥配合施用,重施底肥,移栽后第5~7天亩施尿素7.5~10公斤。够苗晒田,后期干湿交替,忌断水过早。4、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白叶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螟虫等病虫害。 5、及时收获,注意脱晒方式,确保稻谷品质。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中稻种植。
4、两优036
品种来源:安徽荃银禾丰种业有限公司用“03S”作母本,“安选6号”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8004。
品质产量:2006~2007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79.9%,整精米率62.2%,垩白粒率24%,垩白度2.0%,直链淀粉含量15.4%,胶稠度80毫米,长宽比3.1,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9.52公斤,比对照两优培九增产3.83%。其中:2006年亩产568.08公斤,比两优培九增产3.76%;2007年亩产570.96公斤,比两优培九增产3.89%,两年均增产极显著。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中稻,株型较紧凑,生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茎秆较粗壮,部分茎节外露。叶色浓绿,剑叶宽挺。穗层较整齐,穗较大,着粒较密,两段灌浆明显,有颖花退化现象。谷粒长型,稃尖无色无芒,后期转色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7.0万,株高123.3厘米,穗长23.8厘米,每穗总粒数161.3粒,实粒数128.0粒,结实率79.4%,千粒重28.22克。全生育期135.0天,比两优培九短2.0天。抗病性鉴定为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田间稻曲病较重。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鄂北4月中旬播种,江汉平原和鄂东南4月底至5月初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12.5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5公斤。秧苗一叶一心时喷施多效唑,以促秧苗矮壮多发。2、适时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龄不超过35天。株行距16.7厘米×26.6厘米或16.7厘米×20.0厘米,每穴插1~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8~10万。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苗施纯氮12~15公斤,氮、磷、钾配合比例为1:0.5:0.9。前期浅水勤灌,亩苗数达17万时排水晒田,后期干湿交替,忌断水过早,以免影响结实率。4、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抽穗期注意预防稻曲病。5、及时收获,注意脱晒方式,确保稻谷品质。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中稻种植。
5、德优8258
品种来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用不育系“德香074A”与恢复系“泸恢825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稻品种。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8005。
品质产量:2006~2007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79.8%,整精米率57.8%,垩白粒率30%,垩白度3.6%,直链淀粉含量15.0%,胶稠度84毫米,长宽比2.9,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5.84公斤,比对照两优培九增产4.50%。其中:2006年亩产556.83公斤,比两优培九增产4.40%;2007年亩产574.88公斤,比两优培九增产4.60%,两年均增产极显著。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中稻。株型适中,植株较高,田间生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通透性较差。茎秆较粗,叶色绿,剑叶宽长、较披。穗层整齐,中等偏大穗,着粒较稀,有包颈。谷粒中长型,稃尖无色无芒。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6.6万,株高125.3厘米,穗长25.8厘米,每穗总粒数141.4粒,实粒数112.1粒,结实率79.3%,千粒重32.78克。全生育期134.8天,比两优培九短1.6天。抗病性鉴定为高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田间纹枯病较重。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鄂北4月中旬播种,江汉平原、鄂东4月底至5月初播种,秧田亩播种量7.5~1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5公斤。2、及时移栽,宽窄行栽培。秧龄30~35天,株行距16.7厘米×(26.7+13.3)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科学肥水管理。重施底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后期慎施氮肥,并适量增施钾肥。够苗及时晒田防倒伏,后期干湿交替,忌断水过早。4、注意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5、及时收获,注意脱晒方式,确保稻谷品质。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光照充足的田块作中稻种植。
6、C两优513
品种来源:湖南农业大学用“C815S”作母本,“513”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8006。
品质产量:2006~2007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0.0%,整精米率52.8%,垩白粒率28%,垩白度2.8%,直链淀粉含量20.3%,胶稠度67毫米,长宽比3.4,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3.07公斤,比对照两优培九增产6.29%。其中:2006年亩产564.95公斤,比两优培九增产3.19%;2007年亩产601.18公斤,比两优培九增产9.39%,两年均增产极显著。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中稻。株型紧凑,植株较矮,分蘖力较强。茎秆较细,不露节。叶色绿,叶片中长、挺直。穗层整齐,穗型较松散,中等穗,结实率较高。谷粒细长型,稃尖紫色无芒,后期转色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0.0万,株高107.9厘米,穗长23.1厘米,每穗总粒数152.5粒,实粒数128.8粒,结实率84.5%,千粒重23.89克。全生育期132.6天,比两优培九短4.4天。抗病性鉴定为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田间稻曲病重。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鄂北4月中旬播种,江汉平原和鄂东5月中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8~9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0公斤。2、适时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龄不超过35天。株行距20厘米×26.7厘米,每穴插1~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8~9万。3、科学肥水管理。施足底肥,底肥一般亩施碳酸氢铵35公斤、过磷酸钙35公斤;早施追肥,插秧后第5~7天亩施尿素7公斤、氯化钾10公斤;中后期视苗情酌施追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前期浅水勤灌,够苗晒田,后期干湿交替,忌断水过早。4、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和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5、及时收获,注意脱晒方式,确保稻谷品质。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中稻种植。
7、苯两优639
品种来源:湖北长江屯玉种业有限公司用“苯63S”作母本,“赛恢9号”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8007。
品质产量:2005~2006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0.0%,整精米率57.6%,垩白粒率30%,垩白度4.0%,直链淀粉含量22.0%,胶稠度63毫米,长宽比3.1,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4.92公斤,比对照Ⅱ优725增产6.09%。其中:2005年亩产585.12公斤,比Ⅱ优725增产8.94%;2006年亩产584.71公斤,比Ⅱ优725增产3.38%,两年均增产极显著。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中稻。株型紧凑,株高适中,田间生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叶色浓绿,剑叶挺直。穗层整齐,穗大粒多,着粒密。谷粒长型,稃尖紫色无芒。有两段灌浆和颖花退化现象。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8.5万,株高120.8厘米,穗长23.5厘米,每穗总粒数166.7粒,实粒数134.1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5.45克。全生育期137.3天,比Ⅱ优725天短0.3天。抗病性鉴定为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田间稻曲病较重。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鄂北4月底至5月初播种,江汉平原、鄂东5月上、中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15公斤,大田用种量1.5公斤。2、插足基本苗。秧龄35天左右移栽。株行距16.7厘米×23.3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8~10万。3、科学肥水管理。底肥一般亩施饼肥50公斤、碳酸氢铵5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氯化钾15公斤、硫酸锌1.5公斤;分蘖期亩追施尿素7.5公斤。前期浅水勤灌,亩苗数达到20万时排水晒田。晒田复水后视苗情可亩追施尿素3公斤、氯化钾5公斤作穗肥。后期干干湿湿,忌断水过早。4、注意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和螟虫等病虫害。5、及时收获,注意脱晒方式,确保稻谷品质。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中稻种植。
8、天两优616
品种来源:武汉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天源6S”作母本,“R016”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一季晚稻品种。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8008。
品质产量:2006~2007年参加湖北省一季晚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0.3%,整精米率65.6%,垩白粒率8%,垩白度1.0%,直链淀粉含量17.2%,胶稠度70毫米,长宽比3.0,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6.4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92%。其中:2006年亩产577.43公斤,比汕优63增产15.38%;2007年亩产555.52公斤,比汕优63增产10.46%,两年均增产极显著。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一季晚稻,感温性较强。株型偏松散,植株较高,田间生长势旺,分蘖力较强。茎秆粗壮,茎节轻微外露。叶色绿,剑叶较宽长、挺直。穗大粒多,穗层欠整齐,穗顶部有少量颖花退化。谷粒长型,稃尖无色,有顶芒,后期转色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9.8万,株高122.2厘米,穗长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60.0粒,实粒数125.7粒,结实率78.6%,千粒重27.04克。全生育期121.6天,比汕优63长0.4天。抗病性鉴定为高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
栽培要点:1、适时早播,控制秧龄。5月下旬至6月5日播种,大田亩用种量1.0~1.5公斤,秧龄25~35天。2、插足基本苗。亩插1.5~2.0万穴,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8~10万。3、加强肥水管理,注意增施磷钾肥,防止倒伏。一般亩施纯氮12~15公斤,氮、磷、钾肥按1:0.5~0.6:0.8~1配合施用。前期浅水勤灌,亩苗数达到20万时排水晒田,后期干湿交替,忌断水过早。4、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白叶枯病和稻飞虱、螟虫、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5、及时收获,注意脱晒方式,以保证稻谷品质。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的一季晚稻区种植。
9、天丰优134
品种来源:黄冈市农业科学院用不育系“天丰A”与恢复系“R134”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晚稻品种。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8009。
品质产量:2006~2007年参加湖北省晚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1.8%,整精米率66.0%,垩白粒率16%,垩白度1.8%,直链淀粉含量20.7%,胶稠度61毫米,长宽比3.2,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6.92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2.13%。其中:2006年亩产483.76公斤,比金优207增产0.71%,不显著;2007年亩产530.07公斤,比金优207增产3.45%,极显著。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迟熟籼型双季晚稻。株型适中,茎秆较粗,分蘖力较强。叶色绿,叶片宽,剑叶挺直,叶鞘紫色。穗层较整齐,穗颈节短,穗大粒多,着粒均匀,有包颈和两段灌浆现象。谷粒长型,稃尖紫色,有少量短顶芒,后期转色一般。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9.7万,株高100.7厘米,穗长23.4厘米,每穗总粒数146.1粒,实粒数106.3粒,结实率72.8%,千粒重27.67克。全生育期115.2天,比金优207长2.7天。抗病性鉴定为高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田间稻曲病重。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6月10~16日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2.5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5公斤,秧苗一叶一心时喷施多效唑,以促秧苗矮壮多发。2、插足基本苗。秧龄不超过30天。株行距16.7厘米×20厘米或16.7厘米×23.3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8~10万。3、加强肥水管理,注意增施磷钾肥。底肥一般亩施碳酸氢铵50公斤、氯化钾7.5~1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插秧后第5~7天亩施尿素5~7.5公斤,第12~15天亩施尿素和氯化钾各7.5公斤。前期浅水勤灌,够苗晒田,后期干干湿湿,忌断水过早。4、安全齐穗。确保9月10日前齐穗,如遇低温可亩喷施2克“920”预防包颈。5、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和稻蓟马、稻飞虱、螟虫、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在抽穗前及齐穗时注意防治稻曲病和稻瘟病。6、及时收获,注意脱晒方式,以保证稻谷品质。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10、中9优1254
品种来源:德农正成种业有限公司长沙德农正成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中9A”与恢复系“R1254”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晚稻品种。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8010。
品质产量:2006~2007年参加湖北省晚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1.2%,整精米率70.3%,垩白粒率8%,垩白度0.5%,直链淀粉含量22.2%,胶稠度60毫米,长宽比3.3,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4.46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3.64%。其中:2006年亩产507.79公斤,比金优207增产5.72%,极显著;2007年亩产521.13公斤,比金优207增产1.70%,不显著。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迟熟籼型双季晚稻。株型较紧凑,株高适中,田间生长势较强,分蘖力中等。茎秆较粗,茎节外露。叶色绿,剑叶长、较挺。穗层整齐,穗大粒多,着粒均匀,穗基部有颖花退化,有少量包颈现象。谷粒长型,稃尖无色无芒,有两段灌浆现象,后期转色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8.0万,株高106.4厘米,穗长25.7厘米,每穗总粒数167.2粒,实粒数129.3粒,结实率77.3%,千粒重25.72克。全生育期116.0天,比金优207长3.5天。抗病性鉴定为高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田间稻曲病较重。
栽培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壮秧。6月10~15日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为1.5~2.0公斤。秧苗一叶一心时喷施多效唑,以促秧苗矮壮多发。2、及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25~30天移栽。株行距20厘米×2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科学肥水管理。底肥一般亩施水稻专用复合肥50公斤;插秧后7天亩施尿素5公斤、氯化钾7.5公斤;中后期酌施穗肥、粒肥。够苗及时晒田,后期干湿交替,忌断水过早,防止颖花退化。4、安全齐穗。确保9月10日前齐穗,抽穗期如遇低温可在抽穗50%时亩喷施2克“920”预防包颈。5、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螟虫及稻飞虱等病虫害。6、适时收获,注意脱晒方式,确保稻谷品质。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东南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11、晚粳505
品种来源: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孝感市孝南区农业局、湖北中香米业有限公司用“春江糯”做母本,“香粳9505”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育成的常规晚粳品种。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8011。
品质产量:2005~2006年参加湖北省晚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3.2%,整精米率71.8%,垩白粒率27%,垩白度1.8%,直链淀粉含量17.0%,胶稠度64毫米,长宽比2.0,有香味,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8.19公斤,比对照鄂粳杂1号增产1.02%。其中:2005年亩产458.67公斤,比鄂粳杂1号增产0.41%;2006年亩产457.7公斤,比鄂粳杂1号增产1.43%,两年增产均不显著。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偏迟粳型双季晚稻。株型紧凑,株高适中,分蘖力较强。茎秆较细,韧性好,茎节微外露。有效穗多。叶色绿,剑叶短,挺直。半直立穗,穗层整齐度一般,穗型较小,着粒均匀。谷粒卵圆型,稃尖无色,部分谷粒有短顶芒,后期转色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6.2万,株高88.1厘米,穗长14.7厘米,每穗总粒数82.3粒,实粒数71.4粒,结实率86.8%,千粒重25.78克。全生育期123.6天,比鄂粳杂1号短1.2天。抗病性鉴定为高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6月18~22日播种,秧田亩播种量24公斤,大田亩用种量4公斤。播种前必须用药剂浸种防恶苗病。秧苗一叶一心时喷施多效唑,以促秧苗矮壮多发。2、及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不超过35天。株行距13.3厘米×16.7厘米,每穴插2~4粒谷苗,亩插基本苗13~15万。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2~13公斤,氮、磷、钾肥按1:0.5:1配合施用,前期施足钾肥。亩苗数达到25万时排水晒田,后期干干湿湿,忌断水过早。4、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恶苗病、纹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5、适时收获,机械脱粒,以确保稻谷品质。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12、巨风A
品种来源: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宜陵1A”作母本,“C414/99”的杂交后代作父本,经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野败型早籼水稻三系不育系。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8012。
配合力及品质产量:所配组合巨风优72于2006~2007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81.32公斤,比对照两优培九增产7.36%。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1.0%,整精米率64.5%,垩白粒率30%,垩白度3.6%,直链淀粉含量15.2%,胶稠度85mm,长宽比3.1,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
特征特性:株高55厘米,株型略松散,茎秆较粗壮,分蘖力中等。叶色绿,剑叶宽长、挺直,叶片较厚、微内卷,叶鞘紫色。谷粒长型,稃尖紫色无芒。柱头较大,紫色。穗层整齐,穗较大,着粒密。穗长16厘米,每穗总粒数160粒,千粒重25克。在枝江地区5月上旬播种,播始历期65天;6月中旬播种,播始历期60天。开花习性好,柱头总外露率78.4%,双边外露率38.5%。花时早,午前花率高,夏季上午9:00左右始花,10:30-11:00进入盛花,开颖角度25-30O。育性稳定,千株群体不育株率100%,套袋自交不育度99.96%,花粉不育度99.98%。花粉败育属典败类型。抗性鉴定为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
繁殖要点:1、大田亩用种量母本3~4公斤、父本1.0公斤,秧龄22~25天。父母本行比2:8~10,每穴插2~3粒谷苗。母本株行距13.3厘米×13.3厘米,父本株行距13.3厘米×20厘米。2、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底肥,早施追肥,氮、磷、钾肥合理搭配施用。寸水返青,露泥分蘖。3、科学施用“920”。“920”亩用量16克,于抽穗15%~20%时连续三天上午喷施,亩用量分别为2克、10克、4克。4、严格除杂,适时收获。严格隔离、防止串粉;全程除杂。4、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粒黑粉病和螟虫等病虫害。
13、荆118S
品种来源: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湖农5S”为母本, “培矮64S”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中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8013。
配合力及品质产量:配组品种荆两优10号于2006~2007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3.07公斤,比对照两优培九增产5.83%。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0.7%,整精米率60.8%,垩白粒率30%,垩白度2.8%,直链淀粉含量16.2%,胶稠度83毫米,长宽比3.1。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
特征特性:株高75厘米,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叶色浓绿,剑叶较窄、挺直,叶鞘、柱头和稃尖无色。穗长23.5厘米,每穗总粒数156.0粒,千粒重25克。在海南繁殖自交结实率45%左右。在荆州地区4月下旬播种,播始历期88天,稳定不育期42天左右;花时早,午前花率高,上午9:00左右始花,11:00进入盛花,柱头总外露率62%;自然条件下,千株群体不育株率100.0%,花粉不育度100.0%,套袋自交不育度99.98%。人工气候箱鉴定,在光照14.5h,23.5℃下花粉不育度99.5%,自交不育度100%。花粉败育以典败为主,有少量圆败。抗性鉴定为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
繁殖要点:1、在海南冬季繁殖,11月下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2.5公斤;移栽叶龄4.5~5.0叶,株行距13.3厘米×20.0厘米,每穴插1粒谷苗,亩插基本苗5~7万。2、科学肥水管理。底肥一般亩施碳酸氢铵4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氯化钾5公斤,2叶1心时亩施尿素4公斤,抽穗期追施适量钾肥。3、科学施用“920”,人工辅助授粉。4、严格隔离和去杂。空间隔离在200米以上,全程严格除杂。5、注意防治纹枯病、稻瘟病和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6、适时收割。
14、天源6S
品种来源:武汉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香恢2”作母本,“广占63S”作父本杂交,经多代定向选育和低温选择育成的籼型水稻两系温敏核不育系。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8014。
配合力及品质产量:配组品种天两优616于2006~2007年参加湖北省一季晚稻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6.4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92%。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0.3%,整精米率65.6%,垩白粒率8%,垩白度1.0%,直链淀粉含量17.2%,胶稠度70毫米,长宽比3.0,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
特征特性:株高77厘米,株型松散适中,茎秆较粗壮。叶色浓绿,剑叶长挺,微内卷。穗大粒多,谷粒长型,叶鞘、稃尖和柱头无色。千粒重25.3克。在武汉地区5月上旬播种,播始历期79天左右,主茎叶片数14.0叶;花时早,午前花率高,上午8:30左右始花,10:30进入盛花,开颖角度300;柱头总外露率78.5%,其中双边外露率44.5%;育性稳定,自然条件下千株群体不育株率100%,套袋自交不育度100%,花粉不育度99.99%。人工气候箱鉴定,光照14.5h 条件下,23.5℃花粉不育度99.61%,自交不育度100%。花粉败育为典败-无花粉类型。抗性鉴定为中感白叶枯病,感稻瘟病。
繁殖要点:1、在海南冬季繁殖,11月底至12月初播种,秧田亩播种量6~10公斤,秧龄25天左右。株行距16.7厘米×20.0厘米,每穴插1粒谷苗。2、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2~13公斤,氮、磷、钾配合比例为1:0.4:0.7。前期浅水勤灌,亩苗数达16万时排水晒田。3、严格隔离和除杂。空间隔离100米以上,时间隔离20天以上;全程严格除杂。4、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5、适时收割。
15、苯63S
品种来源:湖北长江屯玉种业有限公司用“E2-63S”作母本,“E2-63S/8077S”F1作父本杂交,经多代隐性苯达松敏感标记性状定向选育和低温选择育成的水稻中籼光温敏核不育系。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8015。
配合力及品质产量:配组品种苯两优639于2005~2006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84.92公斤,比对照Ⅱ优725增产6.09%。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0.0%,整精米率57.6%,垩白粒率30%,垩白度4.0%,直链淀粉含量22.0%,胶稠度63亳米,长宽比3.1,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
特征特性:株型松散适中,分蘖力较强,穗层整齐。茎秆坚硬,叶色浓绿,剑叶窄长、挺直、微内卷,叶鞘及叶耳紫色。不育期株高78厘米,包颈程度中等,平均包颈4.5厘米,穗型较大,平均每穗颖花174朵,柱头紫色,谷粒中长,千粒重22.5克。海南可育期株高82厘米,自交结实率30%左右,在湖北冷灌繁殖结实率达55%左右,种子休眠期较长。柱头总外露率55%~85%,其中双侧外露30%以上,开花时间8:20~16:30,午前花率50%以上,异交结实率较高。在武汉地区5月中旬播种,播始历期75~81天,主茎叶片数14.5~16.0叶,自然条件下,千株群体不育株率100%,花粉不育度99.98%,套袋自交不育度99.94%。人工气候箱鉴定,在光照14.5h、日平均温度23.5℃条件下花粉不育度99.52%,自交不育度100%;花粉败育属典败类型。全生育期对苯达松和磺酰脲类除草剂敏感。
繁殖要点:1、在海南繁殖,11月中下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5~8公斤,秧龄25~30天。大田单株移栽,宽窄行种植。2、大田亩施50公斤复合肥作底肥,移栽后适时追分蘖肥,亩追尿素10~12公斤。3、严格隔离和除杂,空间隔离100米以上,时间隔离20天以上。在不同的生育时期严格去除杂株。4、严禁使用苯达松和磺酰脲类成份的除草剂。5、适时收割。